唐朝軼
曾來德先生的這批小楷書法,面目多樣,用不同的紙張與不同的筆法,表現(xiàn)出多樣的藝術(shù)形式,或用生澀的畫箋紙,或用特制的熟箋,或用陳年的舊紙,在他的筆下都運用自若。抑或是鈔錄同一首詩與同一篇文,他都能用不同的筆法與形式創(chuàng)造出迥然不同的意境。
東坡云:“真書難于飄揚,草書難于嚴重。”小字常顯局促,大字難于結(jié)密。小字書法貴在能小中見出大氣象。歷來善草書者,往往兼擅真書,乃有大氣局也。王右軍、懷素、黃庭堅、徐文長、祝枝山等,無不如此。曾來德亦以草書名世,下筆作楷,亦如作草,筆底如挾風雷,迅疾如飛,而點畫停勻,精美周到,不激不厲,風規(guī)自遠。
小楷難在有出處,又難在有自家面目。自鐘繇、右軍而下,習小楷者,難有脫出其藩籬者,顏魯公、黃魯直、趙文敏、文衡山、王雅宜、黃道周等均未敢越雷池半步,至清季碑學昌盛,趙之謙等兼融碑意,略有新貌,卻又難免刀砍斧鑿之痕,不得圓融自然之趣。古人尚且如是,當下獲得自由書寫的小楷更是罕見。曾來德先生的這批小楷,以魏碑取勢,不拘泥于碑刻之斧鑿,也不囿于帖學之陳規(guī),無拘無束,靈秀不羈,可視為楷,也可視作行;可視為碑,也可視為帖。不依傍古人,卻筆筆從古人出。唯我“曾家樣式”,獨步于今日書壇。
責任編輯:韓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