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摘 要:“一多不分”即所有的人及事物都是不分的關系,是內(nèi)在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耙欢嗖环帧笔鞘澜缬^,是認為宇宙萬物天地人之間不存在絕對分離與互不聯(lián)系的問題,人必須從與他人、家國、社會,與他國、世界,與宇宙、萬物的恰當關系出發(fā),對“經(jīng)濟”“政治”“文化”問題進行思考。本文從分析《道德經(jīng)》中對待一般問題、治國治天下之道、諸侯國之間問題與戰(zhàn)爭、怎樣立身處世以及如何養(yǎng)生保健五個方面入手,探索與驗證“一多不分”觀在《道德經(jīng)》闡釋域境中的呈現(xiàn)。
關鍵詞:一多不分;《道德經(jīng)》;道;闡釋域境
“一多不分”的“一”(“道”或“理”)與“多”是自然宇宙的“統(tǒng)一”,是社會萬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化和相互關系;“一”不是外在的,而是在“多”(萬物)中。“一”與“多”是相互包含的、不二與“不分離”的,故稱“一多不分”?!耙欢嗖环帧边@個觀點是由唐君毅先生第一個提出的,他說:“‘一多不分觀,即宇宙之‘任何一物之構成皆必含有‘多?!卑矘氛苡绕渲匾暋耙欢嗖环钟^”,并將其充實、細化,擴充了其內(nèi)涵。安樂哲將這一觀點作為自己在比較中西哲學視野高度概括中國文化闡釋域境(interpretive context,或曰“文化語義環(huán)境”)的術語?!耙欢嗖环钟^”表達“一”與“多”、特殊性與一般性、一以貫之與多樣性、部分與整體的內(nèi)在相系不分[1]29。安樂哲曾說過:“‘一多不分宇宙觀為儒學和中華文化內(nèi)核;期待新世界文化秩序的呈現(xiàn),需以儒學‘一多不分意識增強人類共同命運感,領悟從‘一多不分文化視野去理解中國與世界未來的途徑?!盵1]19
“一多不分”不僅深刻體現(xiàn)于儒學思想之中,其在諸多中國哲學思想流派上也均有體現(xiàn)。如在道家思想中,道家學說認為“道”是哲學最高范疇,“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是世間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jù)?!兜赖陆?jīng)》一書的主旨即為:要認識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其規(guī)律行事,就合乎“道”,便沒有辦不了的事,可以“沒身不殆”。否則“不道早已”,食惡果是咎由自取[2]?!兜赖陆?jīng)》第二十五章里揭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條貫串著天地人的大法則,表明了“道”與宇宙萬物之間的相系性、不分性??梢?,在《道德經(jīng)》一書中確實也蘊含著“一多不分”觀。由此,本文將展開對“一多不分”觀在《道德經(jīng)》中呈現(xiàn)的初步探索。
一、對待一般問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二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保ā兜赖陆?jīng)》第六十三章)
圣人見微以知著,在處理一般事物時,老子主張要把握事物的根本,以小見大,任何事物的生長和發(fā)展都離不開一個總的根源,因此在認識事物時,人應該從萬物中去追索這個總根源,把握原則。人知道世界,卻不能離開總根,不要耗盡,否則你就會失去自己。而天下萬物也總是遵循著這個總根源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由此可見,“一”與“多”是密切聯(lián)系、互系不分的。在認識論上,老子的思想蘊含有“一多不分”觀。
二、治國治天下之道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保ā兜赖陆?jīng)》第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七章)
老子在這里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他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將統(tǒng)治者分為四類。其中,最好的統(tǒng)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存在的人,最壞的統(tǒng)治者是人民不重視他。老子理想的政治形勢是:統(tǒng)治者具有誠實守信的品質(zhì),從容不迫,很少發(fā)號施令,政權不能強加于人,人民安居樂業(yè)。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可以遵循“道”的規(guī)律來治理,順其自然,不干涉,人可以自由生活、自我發(fā)展。如《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所述,自然不做它所做的,因此“道”什么也不做?!鞍察o”“簡單”“不想要”都是無所作為的內(nèi)涵。如果統(tǒng)治者能夠按照“道”的規(guī)律治理,不傷害人民群眾,不胡作非為,老百姓就不會滋生更多的貪欲,他們的生活就會自然和平。老子的政治幻想確實是一種美好的烏托邦式的愿望,但也體現(xiàn)出了君主與百姓之間“一多不分”的重要聯(lián)系,任何一個君主都不能與百姓割裂開來而獨立存在;整個社會也只有在賢君明主的統(tǒng)治下才會更好地發(fā)展?!耙欢嗖环帧钡倪@種價值觀其實早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人生觀,不只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還影響著社會的政治、文化等因素。
三、諸侯國之間問題與戰(zhàn)爭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經(jīng)》第三十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保ā兜赖陆?jīng)》第六十一章)
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社會動蕩不安、戰(zhàn)爭頻仍的時代。老子反對戰(zhàn)爭,這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老子認為戰(zhàn)爭是人類最愚蠢、最殘酷無情的行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揭示了戰(zhàn)爭的可怕后果。在老子的社會政治主張中,他說,大國應領導小國,小國應奉承大國。他希望小國與大國之間的情況可以維持春秋時期的狀況,永不改變。他希望社會永遠停留在分散割據(jù)狀態(tài)。因為老子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小國寡民。老子一再強調(diào),大國應該謙遜寬容,不可自恃強大而欺凌弱小。只有這樣,大國才可以贏得小國的信任。從這個角度看來,老子的觀點又是符合百姓們的愿望的。在老子對待國與國之間關系的主張中,同樣蘊含著“一多不分”的思想,整個天下為“一”,大國與小國即為天地間的“多”。老子運用“一多不分”觀思考國與國之間的恰當關系,從而找出了最優(yōu)化的解決辦法。
四、怎樣立身處世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保ā兜赖陆?jīng)》第八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保ā兜赖陆?jīng)》第四十三章)
守柔,是老子論立身處世的原則。他歌頌大自然中的水,認為水的美德近似于道。老子用大自然的水來描述和教導人。首先,水的性質(zhì)被他用來描述一個高尚的人的性格,他們認為自己的性格就像水一樣,一是柔軟,二是可以停留在卑微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去抗爭。最完美的人格也應該有這樣的心態(tài)和行為,不僅要做對每個人都有好處的事情,還要愿意去自己不想去的卑微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想做的事。他可以忍受羞辱,忍受辛苦的工作,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別人,而不是和別人為名利而戰(zhàn)。老子認為“荏弱”是萬物生命力的表達,是真正力量的象征。如果我們深入到一個層面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老子想要凸顯事物轉變的必然性。他沒有堅持“守柔”和“不爭”,而是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即弱者可以戰(zhàn)勝強者?!耙欢嗖环帧庇^也正是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人已本能地把看到的天事、世事現(xiàn)象于心中從呈現(xiàn)的“關系”形態(tài)去對待,并且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作為最優(yōu)先考慮的事情,也就是所謂的“人生觀”。
五、如何養(yǎng)生保健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保ā兜赖陆?jīng)》第六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jīng)》第七章)
老子用簡潔的詞語來形容形而上學的“道”。使用“谷”象征著“道”的虛擬形式的身體;使用“神”作為一個隱喻,“道”是指可以連續(xù)創(chuàng)造一切而不停止消亡,認為“道”是在無盡的空間操縱萬物發(fā)展變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質(zhì)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體。它虛無縹緲、無邊無際、永不失敗、永不停止?!肮壬癫凰馈保从沉恕暗馈钡慕^對性和無限性,即恒“道”。從道中演繹人性,反映了老子退而后進的思想。老子認為天地之所以永遠存在,是因為無私,而世間的“圣人”則是通過從自己的私人生活中抽身而退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天下蒼生推崇他為天子。從簡單的辯證法看,老子認為利他主義(“后其身”“外其身”)和利己主義(“身先”“身存”)是統(tǒng)一的,利他主義往往可以轉化為利己。老子想說服人們走向利他主義。這種無私、忘我的精神有其積極的意義。人往往由于失掉與他人“一多不分”的關系而精神恍惚。在特殊狀態(tài)下,人甚至能做到將“一多不分”的親人、家國、天下、全人類皆如自己的生命般加以捍衛(wèi)。具有“一多不分”價值觀傳統(tǒng)的中華民族所崇敬的英雄,向來是那些敢于為國家和人民安全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人。做出這樣的英雄行為恰是由于英雄本人認為其個人與家、國、民族、人類“一多不分”、生死與共[1]22。
六、結語
“一多不分”觀不局限于儒學思想,其在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中也有所體現(xiàn)。并且,整個中華文明應該可以說圍繞著一個“道”字,“一多不分”是對“道”的精到描述,或“道”即“一多不分”[1]30。中國思想文化從根本上來講是“一多不分”的。安樂哲將“一多不分”觀的闡釋域境建立于唐君毅提出的觀點之上,用以探討與解讀中國人的宇宙觀、認知觀、價值觀等等,并與西方的“一多二元”式闡釋域境進行對比,使中國思想文化得到了精練的解讀,使“中國故事”成為人人都可以聽懂的故事,大大提升了中國跨文化傳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卞俊峰.豁然:一多不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2]馮達甫.老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