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 鄧姍 章毅穎
摘要:通過近10年來國內番茄品種推廣、進出口及品種管理等內容來闡述番茄種質資源的發(fā)展及品種管理現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番茄品種原始材料在10 000份以上,全國番茄種植面積在125萬hm2左右,年產量在5 000萬t以上;2009—2018年番茄品種進出口數量差距較大,出口數量僅占同期進口數量的10.28%左右;我國番茄推廣面積已經達到飽和狀態(tài),國內品種原始創(chuàng)新不足,進口依賴大。因此,國內番茄品種在資源上要加強保護和利用,在管理體制上要加快完善。
關鍵詞:番茄;資源;管理;進口;出口;技術壁壘;品種保護;品種登記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別稱西紅柿,在南美洲等地被稱為狼桃,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原產于秘魯、厄瓜多爾、墨西哥等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區(qū)。番茄果實中富含維生素、番茄紅素等對人體有益的營養(yǎng)元素,被廣泛種植于世界各地,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1-2]。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統(tǒng)計,2012年全世界的番茄產量達到1.62億t,年產值超過550億美元[3]。番茄品種資源非常豐富,根據最新分類,番茄有12個野生種,分別為S. arcanum、S. cheesmaniae、S. chilense、S. chmielewskii、S. corneliomuelleri、S. galapagense、S. habrochaites、S. huaylasense、S. neorickii、S. pennellii、S. peruvianum和S. pimpinellifolium;4個近緣野生種分別為S. lycopersicoides、S. sitiens、S. juglandifolium、S. ochranthum[2]。隨著育種技術的不斷進步,番茄的品種數量與日俱增。1990年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netic resources,IBPGR)就報道,全球的番茄原始材料數量超過40 000份[4]。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先后組織過2次大規(guī)模的番茄種質資源收集工作,共收集到番茄材料1 912份[5]。我國引種保存的番茄原始材料數量一直在持續(xù)增加,保守估計已經超過10 000份。對于龐大的番茄品種資源市場,需要完善的管理體系來規(guī)范市場秩序。1997年和2017年,我國先后通過品種保護和登記等辦法來管理和規(guī)范品種市場,并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是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多不足,需要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發(fā)展優(yōu)勢,讓番茄品種市場健康繁榮發(fā)展。
1 我國番茄品種市場發(fā)展情況
1.1 我國番茄種植現狀
根據中國種業(yè)大數據平臺統(tǒng)計數據可知,近年來我國番茄年產量均在5 000萬t以上,且呈增長態(tài)勢,2017年達到了5 695萬t;年均種植面積為125萬hm2左右,種植品種約1 440個,每年新品種的推廣面積維持在27萬hm2左右,主要集中在安徽、遼寧、山東、廣東、江蘇、寧夏等地區(qū)。
1.1.1 番茄新品種推廣面積及栽培品種 由圖1可見,2009—2018年我國番茄新品種每年的推廣面積基本維持在27萬hm2,2012年推廣面積最大,達29.08萬hm2,比最少的2011年(23.95萬hm2)增加21.42%。推廣品種數量與推廣面積之間的相關性系數為0.947,相關性達極顯著水平。2009—2013年,我國番茄主要推廣品種數量維持在 80~90個,發(fā)展平穩(wěn);2014—2018年,品種推廣數量小幅上升,2017年推廣的品種數量最多,達到了167個。
1.1.2 我國主要?。ㄊ小⒆灾螀^(qū))番茄推廣情況 由圖2可見,2009—2018年我國番茄累計推廣面積最多的是山東省,為97.55萬hm2,其次是遼寧省,為61.96萬hm2,廣東省位列第3位,累計推廣面積為46.62萬hm2,已在50萬hm2以下。這3個省的番茄累計推廣面積之和占近10年我國主要省份番茄累計推廣總面積的76.41%。推廣品種數量位列前3位的省份分別是遼寧、山東和寧夏,它們的推廣品種數量之和占近10年我國主要省份番茄累計推廣品種總數量的63.96%。
1.2 我國番茄品種進出口情況
1.2.1 歷年進出口情況 由圖3可見,近10年我國番茄品種進口數量變化較大,2009—2012年,進口量保持在133個及以上水平,2011—2016年呈現出一個緩慢的增長期,2016年進口品種數量達251個;2016年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頒布,在法律上進一步規(guī)范了種子的市場秩序。因此,2016年以后番茄進口品種數量急劇下降,2017年、2018年較2016年分別下降62.95%、54.58%。相對于進口品種數量,我國番茄出口品種數量極少,2009—2012年及2018年均無出口記錄,2016年出口番茄品種數量最多,但也僅有63個;2009—2018年累計出口數量僅占同期進口數量的10.28%。
我國番茄進口品種來源范圍廣,大約從44個國家或地區(qū)進口過番茄品種資源,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和日本,表1列出了10個主要國家或地區(qū),其中進口番茄品種數量超過200個的國家有3個,分別是荷蘭、美國和以色列,合計進口品種數量占進口總數(1 799 個)的50.03%;從日本、意大利、法國進口的番茄品種數量也均在100個以上。我國番茄品種主要出口到27個國家或地區(qū),集中在歐洲和美國。
1.2.2 番茄品種進出口用途 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番茄品種進出口用途主要有4個,分別是對外制種、大田生產、試驗、可轉讓和銷售。2009—2018年的進口品種多用于對外制種(595 個),約占總進口品種數量(1799 個)的33.07%;其次是大田生產,有524個品種,占進口總數的29.13%,與用于試驗的進口品種數量所占比例(28.79%)接近。同期的出口品種多用于對外制種,占出口品種總數(185 個)的91.89%左右,其他用途占比極少。
2 我國番茄品種市場的管理現狀
我國農作物品種的管理主要采用品種審定、品種登記和品種保護等方式。1989年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第十三條規(guī)定,經營和推廣的農作物新品種和林木良種,應當經過審定。首次提出新品種在經營和推廣前應當審定,但沒有明確審定物種的具體范圍。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則明確規(guī)定,水稻、玉米、大豆、小麥、棉花等5個主要農作物品種在推廣前需通過審定,同時對品種保護、登記等也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2017年發(fā)布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規(guī)定,番茄等非主要農作物在推廣前應進行登記。
2.1 番茄品種保護現狀
品種保護是以無形產權的形式來管理番茄品種市場,我國實行品種保護近20年來,截至2018年年底番茄品種的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333個和90個,2009—2018年我國番茄品種的保護情況見圖4。2012—2018年,番茄品種授權量除2017年外,其余年份均呈緩慢增加趨勢;除2012—2017年,番茄品種申請量呈急速增加趨勢,其中2017年增速最大。由于2017年開始暫停征收植物新品種保護相關費用,因此當年申請量驟增,達到了88個,占近10年申請總數量(302個)的29.14%。但2018年申請量開始下降,一是由于申請量的劇增,突然加重了整個保護體系的運行壓力,導致審核的期限延長;二是由于停征不代表永遠免費,政策隨時可能有調整,育種人會將手中的番茄品種盡可能短時間集中上報申請,包括少部分不合格品種。2014年,番茄品種授權量首次超過5個,2018年授權量最高,達28個,占近10年總授權量的35.44%。而且,最近3年的番茄品種授權量占授權總量的69.62%,與同期申請量占比(66.23%)接近。
2.2 番茄品種登記現狀
品種登記與品種保護類似,只有在登記目錄內的品種才能被登記,登記目錄由農業(yè)農村部確定并發(fā)布,番茄在第一批登記目錄里。自2017年施行品種登記開始到2018年年底,番茄累計登記品種達 1 093 個(表3)。各育種單位所占比例從大到小依次是國內公司(82.53%)、科研院所(14.27%)、國外(2.01%)、國內大學(1.19%)。國內公司2年登記數量超過了其他育種單位總和的5倍以上。國內大學登記番茄品種數量最少,2年僅登記13個品種。因為國內公司的盈利性質促使其對品種資源的保護意識比國內科研院所和大學強,科研院所和大學是重研究而輕盈利,對品種的后期登記及保護重視度不夠。
3 結論與討論
3.1 我國番茄種植面積已趨于飽和
2009—2018年,我國番茄品種每年推廣面積維持在27萬hm2左右,未來快速增長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在于:(1)國內種業(yè)處于大調整期,產業(yè)體系發(fā)展不穩(wěn)定,只能在進一步優(yōu)化生產結構、區(qū)域整合的基礎上,推進差異化發(fā)展,但是產業(yè)結構的調整需要的周期較長。(2)國內番茄育種出現瓶頸,近年來未出現優(yōu)質高產的“明星”品種。(3)我國番茄產品逐漸喪失了低價優(yōu)勢。我國參與國際競爭主要靠量和低價取勝,但嚴重依賴于數量拉動的貿易出口模式對國內番茄產業(yè)的生態(tài)發(fā)展極為不利[6],應從量的維度逐漸向質的維度轉變,不斷提高番茄產品的技術含量。(4)國際貿易摩擦頻繁,發(fā)達國家不斷增加技術壁壘。建立技術壁壘一直是發(fā)達國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是近年來很多國家抓住我國標準化建設滯后的現實問題,開始使用“標準”這一尺度限制進口中國產品。因此,接下來我國番茄育種要做到如下幾點:一是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尋找番茄產業(yè)體系的發(fā)展思路;二是努力尋找育種新技術,加強技術合作與交流,不斷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yōu)良品種;三是提升本國技術標準,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能主導技術標準的發(fā)展動向。
3.2 番茄品種自主創(chuàng)新不夠,進口依賴嚴重
從全國角度來看,山東、遼寧、廣東、安徽和新疆等傳統(tǒng)農業(yè)大省番茄品種推廣面積較大,出現北多南少、大范圍集中、小范圍分散的布局。2009—2018年,近57.09%的番茄進口品種被直接運用于實際推廣中,不包括改名或者改良的品種,但推廣面積最大的單個品種依然是國內品種(如金棚1號、新星101等)。一是由于國內品種選育主要針對國內的氣候條件進行的,適合我國的種植環(huán)境;二是由于國內品種有價格優(yōu)勢,比國外品種便宜很多,小規(guī)模種植戶更愿意選擇便宜的國內品種。從終端價格來看,國內番茄種子一般在0.3萬~0.4萬元/kg,而國外番茄種子在9萬~12萬元/kg,相當于國內種子的30倍,平均1粒種子的價格為0.30~0.40元[7]。近年來,由于技術短板,國內種子的價格優(yōu)勢也在被逐漸削弱,導致國內品種在市場競爭中屢屢受挫,近10年番茄品種累計出口數量僅占同期進口數量的10.28%左右。我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基地——壽光,進口番茄覆蓋面積所占比例分別為大果番茄61%、櫻桃番茄80%[8]。番茄品種主要從歐洲、美國及日本等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進口,多用于對外制種、大田生產及試驗。說明對國內的育種資源挖掘不夠,品種創(chuàng)新力不足[9],很多好品種只能依賴進口。出現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6個:一是我國番茄育種起步較晚,條件落后,我國科研人員從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進行番茄的雜交育種研究[10],國外早在1778年就開始對番茄種質資源進行收集,開展番茄品種選育工作[4]。二是我國番茄原始育種資源不足,品種資源收集難度大。首先是國外完善的品種及技術保護體系的限制;其次是國內育種環(huán)境及品種市場復雜,很難收集到有價值的育種資源。而優(yōu)質的育種資源能大大提升育種效率,據美國加州大學Charles Rick 1995年調查,所有嚴重的番茄病害都可在番茄的近緣野生種中找到相應的抗源,其中近50%的抗病基因已經通過雜交轉入到普通番茄中[11]。我國從1983年開始,將白菜、番茄、黃瓜、辣甜椒、甘藍的抗病性和品質育種作為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2]。三是跨國公司嚴密的產業(yè)布局及先進的育種技術占據了大半國內市場,國內種子企業(yè)的生存空間被無限壓縮。我國前十強種子企業(yè)僅占國內種子市場份額的13%,國內登海、隆平、敦煌、德農、豐樂5家上市種子公司2008年銷售額僅相當于美國孟山都公司的1/13[13]。四是國內育種多選用投入少而回報快的改良、修飾等方式,對新親本、新資源的研究投入不足。國外種子公司一般會將銷售收入的12%~16%用于產品研發(fā)[14],往往耗費數十年才能培育出一個優(yōu)良的育種資源。而國內這種“快捷”育種現象,嚴重挫傷了育種單位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7],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優(yōu)質“洋品種”進入國內市場的顧慮,不利于國內番茄品種市場的健康發(fā)展。五是國內品種權保護和市場監(jiān)管體系建設還處在發(fā)展期。與國外幾百年的品種保護史相比,我國新品種保護制度施行僅20周年左右,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規(guī)范和調整市場秩序。六是育種人對品種的保護意識不強,導致資源流失嚴重。因此,在番茄育種上需要廣收資源,用好資源,不斷培育出新的親本,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加強品種保護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育種人的產權保護意識[15]。品種管理部門也要加大對侵權、違規(guī)行為的打擊力度,不斷凈化國內品種市場。
3.3 國內品種管理措施在不斷加強和完善
近年來,國家也在品種保護及市場監(jiān)管上出臺了多項措施?!吨腥A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修訂、《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的出臺,完善和規(guī)范了品種管理市場,且效果顯著,如品種登記,施行僅2年,登記的番茄品種就達到了1 093個,其中國內公司登記的品種數量占到了登記總量的82.53%,說明國內育種企業(yè)逐漸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主體。同年,財政部、國家發(fā)改委宣布停征品種權保護的一切費用,極大地鼓勵了育種人品種保護的積極性,僅2017年,申請保護的番茄品種就達到了88個,為歷史新高。2018年年底,農業(yè)農村部提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進行修訂,有望在品種保護范圍、品種權保護年限及權利義務等方面做出調整。農業(yè)農村部也明確提出,品種創(chuàng)新的總體目標是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新一輪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品種對農業(yè)提質增效的貢獻率超過50%[16]。國家也寄希望于國內的育種企業(yè),明確其主體地位,正視目前面臨的危機和挑戰(zhàn),找對策,多合作,形成合力,塑造品牌,不斷加強國際競爭力[17]。
參考文獻:
[1]林 濤. 番茄基因組多樣性和演化的遺傳學基礎[D]. 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2016.
[2]原靜云,原讓花,李貞霞,等. 我國番茄種質資源研究進展[J]. 種業(yè)導刊,2016(4):9-14.
[3]Vincent H,Wiersema J,Kell S,et al. A priortized crop wild relative inventory to help underpin global food security[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3,167:265-275.
[4]杜永臣,嚴 準,王孝宣,等. 番茄育種研究主要進展——文獻綜述[J]. 園藝學報,1999,26(3):161-169.
[5]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國蔬菜品種資源目錄[M]. 北京:氣象出版社,1998.
[6]張金平. 中國蔬菜出口現狀及發(fā)展對策[D]. 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06.
[7]閆書鵬. 國內外蔬菜種子價格差異及其成因分析[J]. 中國蔬菜,2010(13):1-3.
[8]佟屏亞. 2009年中國種業(yè)要事評論(二)[J]. 北京農業(yè),2010(2):1-4.
[9]陳 珂. 我國種業(yè)進出口現狀與對策[J]. 鄉(xiāng)村科技,2017(26):36-37.
[10]劉龐源,張寶海,何偉明. 傳統(tǒng)優(yōu)良番茄品種與新番茄品種品質比較[J]. 中國蔬菜,2009(10):37-40.
[11]張春奇,查素娥,李紅波. 番茄育種研究概況及展望[J]. 農業(yè)科技通訊,2011(3):29-33.
[12]丁海鳳. 中國蔬菜新品種保護狀況與機制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6.
[13]張雁雯. 中美種子法律法規(guī)的對比與借鑒[D]. 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15.
[14]陳 西,嚴勇敢,張宏軍,等. 陜西番茄種業(yè)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 中國蔬菜,2017(11):10-13.
[15]劉惠明,張雨溪. 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下植物新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9,47(9):342-346.
[16]崔野韓,溫 雯,陳 紅,等. 我國農業(yè)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回顧與展望[J]. 中國種業(yè),2019(2):9-11.
[17]陳燕娟. 基于知識產權視角的中國種子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2.龐博文,李永梅,徐昆龍,等. 蚯蚓堆肥影響土壤健康和作物生長的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20,48(12):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