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如意,梅鶴,商栩,王振峰,黃宏,廖忠鷺*
(1.浙江竟成環(huán)??萍加邢薰?,浙江 溫州 325035; 2.浙南水科學研究院,浙江 溫州 325035;3.浙江省流域水環(huán)境與健康風險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 溫州 325035)
由于環(huán)境保護長期滯后于經濟增長,水環(huán)境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許多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之一。自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實施以來,全國各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開展水環(huán)境綜合整治[1-2]。2013年以來,浙江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全面展開“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jié)水),先后開展了“清三河”(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行動、剿滅劣Ⅴ類水體行動、“污水零直排區(qū)”建設行動等[3]。據(jù)統(tǒng)計,浙江省在2017年實施的剿滅劣Ⅴ類水體工程超過1萬項,“十三五”期間全省清淤量已完成3.5億t。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的水環(huán)境質量整體上得到顯著改善,并探索出“河長制”“湖長制”等富有特色、符合我國實際的長效機制[4]。
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是系統(tǒng)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一旦失敗或者后續(xù)維護失效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5-7]。例如,為籌辦2010年亞運會,廣州投入巨資發(fā)起空前的治水工程,但是后來河涌水質又重新惡化。無獨有偶,2015年,杭州18條摘帽黑臭河水質反彈,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在剿滅劣Ⅴ類水體工程完成之后,河流水質是否有所改善?當前水污染防治仍然存在什么問題?如何防止水質反彈?只有直面這些問題,才能為進一步推進平原河網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決策依據(jù)。為此,以溫瑞塘河為例,在其主河道上設置6個水質監(jiān)測點,于2017—2019年對氨氮(NH3-N)、總磷(TP)、高錳酸鹽指數(shù)(KMnO4)等主要水質指標進行逐月監(jiān)測,分析水質的空間變異性和季節(jié)變異性,提出相應的提升對策,旨在為進一步改進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決策依據(jù)。
溫瑞塘河流域位于浙江省溫州市,全流域面積700 km2,水域面積22 km2,干河長20 km,大小支流約1 000條,河網總長度450 km,是典型的平原河網之一。溫瑞塘河流域位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冬夏季風交替顯著,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7~19 ℃,多年平均降水量1 800 mm。由于環(huán)境保護長期滯后于經濟增長,流域內污染直排、河道淤積等現(xiàn)象較為突出,導致河流水質惡化、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遭受破壞,許多河道變成黑臭河[8]。經過多年的綜合整治,特別是2013年以來全面推進“五水共治”,流域水環(huán)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但要實現(xiàn)水質的根本性改善仍任重道遠。
在溫瑞塘河主河道(梧田街道至南白象街道),由北向南共設置6個水質監(jiān)測點(圖1)。于2018年逐月進行水質監(jiān)測,監(jiān)測項目包括pH、KMnO4、NH3-N、TP和溶解氧(DO)共5項,分別參照GB/T 6920—1986、GB/T 11892—1989、HJ 535—2009、GB/T 11893—1989和GB/T 7489—1987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土地利用分布圖系清華大學提供的FROM-GLC 2017v1數(shù)據(jù)(http://data.ess.tsinghua.edu.cn/fromglc2017v1.html),時間為2017年,空間分辨率30 m。根據(jù)研究需要和研究區(qū)域實際情況,將土地利用重分類為農用地、林地、建設用地、水域和其他共5類(圖1)。
圖1 研究流域的土地利用和水質監(jiān)測點
為從整體上了解研究河段的水質狀況,對研究河段5個水質項目的逐月監(jiān)測結果進行描述統(tǒng)計(表1)。研究河段TP、NH3-N、KMnO4和DO的平均值分別為0.16、1.50、2.45、5.32 mg·L-1,對照《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分別符合Ⅲ類、Ⅲ類、Ⅱ類和Ⅲ類水質的限量要求。同時,對每個水質項目的監(jiān)測結果進行評價,計算其水質類別構成(表2)。結果表明:TP以Ⅲ類為主,比例為67%;NH3-N以Ⅴ類和Ⅳ類為主,比例分別為46%和36%;KMnO4以Ⅱ類為主,比例為69%;DO以Ⅲ類和Ⅳ類為主,比例分別為43%和35%。pH的變異系數(shù)僅為4%,指示其時間變異較小,其余水質項目的變異系數(shù)在18%~34%,指示具有中等程度的時空變異??偟膩碚f,該主河道已從整體上消除了劣Ⅴ類水體,目前主要污染物是NH3-N,有6%的比例為劣Ⅴ類水體。2017年,浙江省深化推進“五水共治”,開展全面剿滅劣Ⅴ類水攻堅戰(zhàn)[9]。本研究對溫瑞塘河主河道水質的實測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shù)氐乃廴痉乐纬尚А?/p>
表1 研究河段各水質項目的描述性統(tǒng)計
表2 研究河段各水質項目的水質類別構成
由于土地利用、污染來源、水文條件等存在空間異質性,河流水質的空間異質性是普遍存在的[10-11]。為了解研究河段水質的空間差異性,統(tǒng)計各水質監(jiān)測點各水質項目的年均值,并對照《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進行水質評價。在6個監(jiān)測點中,TP和KMnO4分別全部符合Ⅲ類和Ⅱ類水質要求,NH3-N分別有2個和4個監(jiān)測點符合Ⅳ類和Ⅴ類水質要求,DO分別有1個和5個監(jiān)測點分別符合Ⅳ類和Ⅲ類水質要求(表3)。在不考慮NH3-N的情況下,所有水質監(jiān)測點的水質基本上符合或優(yōu)于Ⅲ類水質要求;在考慮NH3-N的情況下,研究河段以Ⅴ類水質為主。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各個水質監(jiān)測點的各項水質指標均值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S5的TP濃度顯著高于S6,S3的DO濃度顯著大于S1,除此之外,相同水質項目在不同水質監(jiān)測點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偟膩砜矗撝骱拥赖乃|空間差異性不顯著。
表3 各水質監(jiān)測點各水質項目的年均濃度和水質類別
河流徑流量受降水量影響,同時降雨-徑流也決定著地表污染物,特別是面源污染物的遷移入河過程[12]。一般地,以點源污染為主的河流枯水期污染程度較大,以面源污染為主的河流豐水期污染程度較大[13]。為檢定河流水質是否存在季節(jié)差異性,統(tǒng)計了研究河段各項水質項目的月平均濃度,以及研究區(qū)域當年的月降水量,一并進行比較(表4)。皮爾遜(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表5)表明,DO濃度與月降水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618,P<0.05),而其余水質項目與月降水量并無顯著相關性。此外,DO濃度與NH3-N濃度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r=-0.676,P<0.05)。在降水量充沛的季節(jié),河流徑流量增加,有利于提升水體DO濃度[14-15]。DO濃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硝化作用,有利于削減NH3-N[16-17]。鑒于月降水量與TP、NH3-N和KMnO4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初步判定該河段受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綜合影響。
表4 研究河段2018年各水質項目月均濃度和研究區(qū)域當月降水量
表5 研究河段各水質項目月均濃度與研究區(qū)域當月降水量的相關性
本研究表明,經過“清三河”行動、剿滅劣Ⅴ類水體行動、“污水零直排區(qū)”建設行動等,溫瑞塘河主河道水質得到了改善,已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溫瑞塘河主河道水質空間差異不顯著。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平原河網水系連通,導致不同河道之間存在交叉污染。溫瑞塘河主河道水質季節(jié)差異亦不顯著。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該區(qū)域受到多種污染源的復合污染。因此,防止溫瑞塘河水質反彈是未來的工作重點之一。
自2013年以來,溫州市積極推進“五水共治”,先后開展了“清三河”行動、剿滅劣Ⅴ類水體行動、“污水零直排區(qū)”建設行動等。本文在剿滅劣Ⅴ類水行動完成的背景下,對溫瑞塘河主河道進行持續(xù)1 a多的逐月水質監(jiān)測,經過分析,主要得出3點結論。第一,研究河段已達成水質改善目標。水質監(jiān)測結果表明,研究河段整體上消除了劣Ⅴ類水體,目前的主要污染物是NH3-N,但也僅有6%的比例為劣V類。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當?shù)厮廴痉乐蔚某尚?。第二,研究河段水質空間異質性不顯著。水質評價結果和均值比較結果均表明,該主河道的水質空間差異性不顯著。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平原河網存在河道密集交錯、水流流向不定等特點,不同河段之間存在顯著的水力連通性,不同河段之間的污染能夠相互影響[18-19]。這意味著,如果只從局部上對個別河道進行治理,而不同時對相連河道進行治理,治理效果將會大打折扣。第三,研究河段水質的季節(jié)差異性不顯著。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TP、NH3-N和KMnO4的月平均濃度與月降水量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河道周邊地區(qū)污染源比較復雜,工業(yè)用地、新建住宅區(qū)、城中村、農用地等多種用地并存,污染來源復雜,這也意味著其治理難度較大[20-21]??偟膩碚f,隨著《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推進,當?shù)赝度肓舜罅康娜肆Α⑽锪拓斄﹂_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水質,如何防止水質反彈將是未來水污染防治的工作重點之一。
平原河網地區(qū)的水污染防治歷來都是難題。平原河網治水之難,難在人口密集、地勢平坦、河網眾多、污染源強度高、水體交換能力弱、水環(huán)境容量小、生態(tài)補水缺乏等[18,22-23]。為此,針對平原河網水質的實際情況和未來水質改善的需要,特提出以下對策建議。第一,堅持連片治理。以往的水污染治理工程大多以單一河道為施工范圍,相互獨立實施,呈離散化特征。正在治理的河道受附近未治理河道的影響,導致治理效果大打折扣。未來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應以片區(qū)或子流域為單位,堅持連片治理。第二,堅持水陸共治。以往的水污染治理工程主要針對河道本身展開。在岸上污染源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的情況下,僅僅針對河流本身開展治理工程,只能達到治標的效果。因此,要開展水陸協(xié)同治理,才能實現(xiàn)水質的根本性改善。第三,注重生態(tài)恢復?,F(xiàn)有河流生態(tài)治理主要側重于水環(huán)境因子的改善,對水體的生態(tài)修復還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應采取“外源污染控制—河流水質提升—河流生態(tài)功能恢復”的綜合治理措施,以實現(xiàn)水質提升和生態(tài)恢復的協(xié)同。未來,要注重河流的生態(tài)功能恢復,重點研究水生植物、水生動物和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技術,并使之形成良性關系,在恢復河流生態(tài)健康的同時穩(wěn)步改善水質。第四,完善長效機制。鞏固治水成果離不開長效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實際上,各地歷來重視河道治理工程的長效管理。例如,2015年,浙江發(fā)布《關于進一步落實“河長制”完善“清三河”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對推進治水工作和鞏固治水成果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但是,“河長制”主要聚焦于人力,今后還要重視相應的科技支撐,基于水質實時監(jiān)測、污染實時監(jiān)控、突發(fā)污染溯源等關鍵技術,建立智能的長效維管系統(tǒng),以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