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紅,梁學軍,甘景梨,祝希泉,段惠峰,范亮亮,劉立志
心理應激是指個體覺察到自己面臨難以應對的環(huán)境或事件時,產生的一種通過心理和生理反應表現(xiàn)出來的心身緊張狀態(tài)[1]。軍人屬于高心理應激水平群體,美軍心理應激的發(fā)生率為28.2%,巴西軍隊為33.1%,而我軍為31.5%,遠高于一般群體的18.1%發(fā)生率[2,3]。應激反應對官兵日常執(zhí)勤、執(zhí)行任務、人際關系及心身健康均可產生影響,尤其是駐高原官兵,作為邊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高原低氧、人煙稀少的特殊環(huán)境,官兵很容易出現(xiàn)緊張、焦慮、壓抑等心理問題。
應對方式是指個體應對各種困境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緒和行為方式。覺察壓力是個體將外部事件覺察為壓力的程度,客觀壓力是否對心理應激造成影響,主要取決于個體對壓力事件的解釋和覺察。研究發(fā)現(xiàn)[4,5],應對方式、覺察壓力與心理應激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目前,雖然有關高原官兵心理應激的研究較多,但是,從應對方式和覺察壓力角度探討高原官兵心理應激的研究較少,筆者探討駐高原官兵應對方式、覺察壓力與心理應激水平之間的關系,以期為駐高原官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提供理論支持。
1.1研究對象2019年8月份采用整群抽樣法,隨機抽取駐高原某部官兵650名作為調查對象,收回有效問卷642份,有效率98.8%。研究對象均為男性,軍齡 10 個月至 15 年,平均(5.8±3.1)年;漢族586 人(91.3%),少數(shù)民族 56 人(8.7%);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465人 (72.4%),專科及以上177人(27.6% ); 城 鎮(zhèn) 303 人 (47.2% ), 農 村 339 人(52.8%);獨生子女 412 人(64.2%),非獨生子女 230人(35.8%);有興趣愛好 483 人(75.2%),無興趣愛好159 人(24.8%);入伍前學生 235 人(36.6%),非學生407人(63.4%)。調查本著自愿原則,單位監(jiān)護人及受試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符合倫理學要求,經解放軍第988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測評工具(1)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6]:由解亞寧等編制,該量表用來評估個體在環(huán)境變化時所采取的應對方式,該量表總共20個條目,由積極應對方式和消極應對方式兩個因子組成,采用4級評分法,從“0”(不采?。┑健?”(經常采取)。 積極應對評分越高,越傾向于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評分越高,越傾向于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2)覺察壓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7]:評價個體的生活事件在怎樣的程度上被覺察為壓力。量表由14個條目組成,分預測感、控制感和超載感3個維度。采用5級評分,評價近1個月來被試者覺察到的壓力。得分越高,提示被試者覺察到的壓力越大。(3)軍人心理應激自評問卷(Psychological Stress Self Evaluation Test,PSET)[8]: 由李權超等編制,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PEST由10個條目組成,均反映被調查對象的各種應激性癥狀。將各條目得分之和相加得到原始分數(shù),再將其轉換為標準分數(shù)(T 分),50<T<60 為輕度應激,61<T<69 為中度應激,T≥70為重度應激。
1.3測評方法由該院精神科2名主治醫(yī)師對被試者進行問卷測評,采取團體施測的方法,測評前由施測者詳細講解該次調查的目的和要求,要求被試者在理解量表條目的情況下如實作答,采取匿名方式。
1.4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16.0軟件包。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單因素相關分析各指標間的關聯(lián)性,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駐高原官兵心理應激水平特征駐高原官兵心理應激原始得分為 10~26(16.34±3.62)分,轉換成標準 T 分后為(55.83±12.26)分,其中 T 分≥70 分有43人,占6.7%。不同民族、文化水平、入伍前身份及有無興趣愛好的駐高原官兵心理應激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軍齡、是否獨生子女及是否城鎮(zhèn)戶口的高原官兵心理應激水平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或 0.01),結果見表 1。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駐高原官兵應激水平特征(±s)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駐高原官兵應激水平特征(±s)
項目 例數(shù)(%) 應激總分 t值 P值軍齡≤2 年 194(30.2) 56.48±12.57 2.356 0.019>2 年 448(69.8) 54.12±11.24民族漢族 586(91.3) 56.91±12.78 0.808 0.420少數(shù)民族 56(8.7) 55.48±11.26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 465(72.4) 56.87±12.50 1.134 0.935??萍耙陨?177(27.6) 55.34±12.03個人興趣有483(75.2) 56.22±12.30 1.352 0.683無159(24.8) 56.04±12.15戶籍地城鎮(zhèn) 303(47.2) 56.86±12.33 2.461 0.024農村 339(52.8) 54.29±11.37獨生子女是412(64.2) 56.14±12.68 2.667 0.008否230(35.8) 53.46±11.32入伍前身份學生 235(36.6) 56.64±12.38 1.347 0.695非學生 407(63.4) 55.83±12.14
2.2不同應激組高原官兵應對方式、覺察壓力各維度得分差異將心理應激測評數(shù)據(jù)按照標準T分由高至低的順序排列,并按照心理測量學原理,以27%為分界標準,結果心理應激高分組145例,心理應激低分組184例,研究發(fā)現(xiàn)高分組在應對方式、覺察壓力各維度分同低分組相比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結果見表 2。
2.3駐高原官兵應對方式、覺察壓力各維度同心理應激水平的相關性高原官兵心理應激水平與消極應對和預測感呈顯著正相關(P<0.05 或 0.01),同積極應對、控制感和超載感呈顯著負相關 (P<0.05或 0.01),結果見表 3。
表2 不同應激組高原官兵應對方式和覺察壓力各維度得分差異比較(±s)
表2 不同應激組高原官兵應對方式和覺察壓力各維度得分差異比較(±s)
項目 n 積極應對 消極應對 預測感 控制感 超載感心理應激高分組 145 18.49±6.28 9.68±4.65 11.45±3.68 9.87±2.74 8.46±2.40心理應激低分組 184 23.71±7.33 5.56±3.92 9.34±2.84 11.59±3.42 10.96±3.18 t 值 - 6.825 8.716 5.870 5.065 8.123 P 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高原官兵心理應激與應對方式、覺察壓力的相關性(r)
高原自然環(huán)境惡劣、低壓缺氧,同時駐地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駐高原官兵作為特殊環(huán)境下的一個特殊群體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容易出現(xiàn)較多的心理問題,高原環(huán)境下官兵的心理應激特征已受到部隊心理衛(wèi)生工作者的廣泛關注[9]。心理應激是指個體受到刺激時所產生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失眠、壓抑、緊張、焦慮等癥狀,嚴重影響官兵的軍事作業(yè)效率和生活質量[10]。對駐高原官兵心理應激特點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對于心理應激干預方案的制定,及提高軍人心理健康水平和戰(zhàn)斗力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以陸軍駐高原某部官兵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特殊環(huán)境下官兵的心理應激特征,并分析了應對方式、覺察壓力對心理應激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按照心理測量學原理(以27%為分界標準),駐高原官兵心理應激高分組145例,心理應激低分組184例;而存在明顯應激反應(T分≥70分)的有43人,占 6.7%,明顯高于其他官兵的 2.5%~4.0%及普通人群的3.8%,并且同我軍既往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相比明顯偏高[11,12]。說明高原環(huán)境確實對官兵的心理狀態(tài)造成較大的影響。原因可能同高原環(huán)境惡劣,長期低壓低氧,官兵容易出現(xiàn)頭暈、胸悶、惡心等軀體不適,從而出現(xiàn)緊張、焦慮、擔心等心理反應;另外,高原交通落后、信息閉塞、文化生活單調等因素也對官兵的心理造成沖擊。
心理應激的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駐高原官兵的應激程度受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軍齡、獨生子女、戶籍所在地、應對方式和覺察壓力水平起著重要作用,軍齡較長、來自農村和非獨生子女官兵高心理應激較少,可能同應對高原環(huán)境經驗豐富,吃苦耐勞精神較強,對艱苦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更好有關,這與楊國帥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3]。心理應激水平與消極應對和預測感呈顯著正相關(P<0.05 或 0.01),同積極應對、控制感和超載感呈顯著負相關(P<0.05 或 0.01),同時,心理應激高分組在應對方式、覺察壓力各維度得分同低分組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
駐高原官兵心理應激狀況不容樂觀,呈現(xiàn)一定的人口學特征,影響應激的心理因素中,積極應對方式和預測感更為顯著。因此,應加強高原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尋找科學的方法,制定合理的干預措施,以降低官兵的心理應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