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榮 王潞偉
從各種資料的綜合分析來看,山陜梆子的板腔體(或曰板式變化體)音樂體制,經(jīng)長時期的演變,約在乾隆末基本成熟。《陜西省戲劇志·渭南地區(qū)卷》記載:明代與清代也曾有過曲牌體的運用,乾隆時期這些曲牌音樂大都板式化或只作伴奏用?!吨袊鴳蚯尽ど轿骶怼愤@樣評價成熟的梆子腔:
這種梆子腔,繼承北曲腔少字多、腔高板急的總體風格,借鑒和利用了北雜劇特別是昆弋諸腔十分成熟的表演藝術和關目排場,接受青陽腔滾唱、滾白(幾乎照搬于清戲)及鑼鼓雜戲的編詞構(gòu)腔手法的啟示,以當?shù)貜V為流行的民歌小曲和說唱為基礎音樂語匯,綜合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面貌并敷演故事。
今天看來,除“接受青陽腔滾唱、滾白(幾乎照搬于清戲)”尚需商榷外,其余大體恰當。
由已抄錄的戲臺題記可知,乾隆末到道光末,晉南各地有近二十個梆子戲班留下了演出蹤跡。道光年間見于蒲縣柏山東岳廟戲臺題記的班社,先后有得盛班、永盛班、連升班、秦三流班等,咸豐年間各地留有題記的增加了侯家班、吉祥班、徐藕興班、聶三思班等。梆子戲班社的增加,既表明了從藝人員的擴大,也說明了演出市場的擴張?!吨袊鴳蚯尽り兾骶怼酚涊d,同州“繼嘉慶年間(1796~1820)出現(xiàn)的東北社、老縣班、張吉娃班后,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還出現(xiàn)了著名的四大班和八小班。四大班為潘漢龍班、梁光班、齊唐班、許建仁班;八小班為八牛村、劉門村、南仵村、吳王村、同鞮村、坊鎮(zhèn)、萁子村及潼關康家班”。
活躍在河東的山陜梆子,于清代后期逐漸形成了南路、西路兩個流派。南路戲受昆山腔影響較大,嘉慶年間戲臺題記中已有移植改編自昆山腔的劇目出現(xiàn)。學生喬圓圓碩士論文《蒲劇南路戲二十四本研究》認定其“形成時間至遲在道光末期”。兩個流派主要是劇目、表演和藝術風格上的區(qū)分,另有一種說法是從演出范圍上區(qū)別。南路戲演出南路二十四本,但有三種不同說法,各種說法劇目不盡相同,實際相加數(shù)字超過二十四本,應是不同班社不同演出習慣所導致。喬圓圓認為,如果以戲臺題記為據(jù)、以演出較多為原則的話,南路戲的二十四本戲應該是:
上八本:盤陀山 紅梅閣 麟骨床 瑞羅帳 意中緣 乾坤嘯 十五貫 火攻計
中八本:梵王宮 摘星樓 陰陽樹 炮烙柱 春秋配 無影簪 梅降褻 和氏璧
下八本:忠義俠 龍鳳配 日月圖 富貴圖 狐貍緣 火焰駒 澠池關 黃鶴樓
從劇目來源看,有移植改編自明清傳奇的,也有改編自列國演義、平話或通俗小說的,還有部分劇目本事來源不詳。南路戲劇目結(jié)構(gòu)、文辭比較講究,上場對子下場詩均有,唱詞文雅,唱段多四句、六句,沒有大段抒情唱段,被藝人稱為“豆腐塊”,一般來說重唱不重做,表演注重斯文,無出奇制勝之處。西路戲文字粗糙俚俗,不乏較長唱段,無論什么戲都可以演出,表演火爆,注重特技運用。故平日南路戲藝人練唱、白較多而練基本功較少,西路戲藝人除練唱、念外,還需練習腰功、腿功及武打功夫。南路戲班社較少,西路戲班社較多,南路戲在西路戲活動區(qū)域演出相對稀少,西路戲在南路戲活動區(qū)域演出則較為頻繁,清末如此,至民國初期尚存余緒。山陜梆子唱腔中吸收昆山腔的唱腔只保存了個別部分,被藝人稱為“哼渣子”,曲牌音樂則保留了較多昆山腔嗩吶演奏曲牌,用于宴會、出征等特殊場面的伴奏。
從嘉道年間的《蝴蝶杯》抄本可以看出,那時的行當生旦凈丑之外,還有外和末,且每一行又有若干分支,名目繁多,加上雜角、零碎,演出中代角和跨行代角現(xiàn)象較多,不但有損于藝術的整飭,對于多數(shù)人員不富余的班社來說,排練、演出也存在諸多困難。樂隊構(gòu)成方面,大約在咸豐年間,山陜梆子主奏樂器奚琴被呼胡(板胡)所取代,三股弦也讓位于笛子。至遲同治年間確立了生旦凈丑四大行,行當?shù)脑O置趨于合理,行當藝術色彩更加鮮明,各行當?shù)谋硌菀策M一步規(guī)范。清光緒七年(1881)祁彥子欲創(chuàng)修“梨園會館”(合味廟),數(shù)年不成,遂轉(zhuǎn)求于郭寶臣。郭寶臣利用進宮演戲的機會,通過李蓮英討來慈禧太后所賜黃繩,突破了地方鄉(xiāng)紳的阻撓,以繩量地,于光緒十三年(1887)在永濟縣韓陽鎮(zhèn)修起了被稱為梆子戲“藝人之家”的“合味廟”。碑文記載捐資班社就達16個之多。光緒二十六年(1900)晉南大旱,山陜梆子藝人楊老六(楊登云)帶領馬成祥娃娃班赴湖北老河口演出,移植了一些京劇劇目,首次將京鼓、京鑼運用于蒲劇打擊樂器之中。
山陜梆子演出蓬勃興盛,迎神賽社須有它,廟會商品交易得有它,慶壽添喜離不開它,甚至喪葬出殯也要用它。尤其是戲曲科班的不斷產(chǎn)生,招致了正統(tǒng)文人過多的憂慮,光緒《永濟縣志》“禁優(yōu)議”告示措辭十分嚴厲:
天下一切無益之事皆宜禁,而最宜禁者莫如優(yōu);宜嚴禁而加之重罪無赦者,尤莫如教優(yōu)之人……教之優(yōu),是即所以殺之也。殺人者,殺一人即當?shù)置?,舉數(shù)十人而盡殺之,其罪尚可勝言哉!
如此敵視戲曲科班的產(chǎn)生與存在,在各地的禁戲通告中也是罕見的,但要想阻止地方戲發(fā)展的滾滾洪流,卻是不可能做到的。
山陜梆子班社眾多,人才輩出,實得益于戲曲早期教育。隨著戲班和從業(yè)藝人數(shù)量的增加,河東出現(xiàn)了培養(yǎng)梆子戲表演人才的科班。已知較早者,為創(chuàng)辦于道光末或咸豐初的蒲州老“三義園”娃娃班,后改為“新三義園”,至遲一直辦到老三義園出科后赴晉中演出,光緒十四年(1888)成立坤梨園的王來來歸來在“新三義園”挑選藝徒后。之后,所知較詳、培養(yǎng)藝徒較多的科班有:約創(chuàng)辦于同治五年(1869)的河津縣衛(wèi)莊“張春子娃娃班”,創(chuàng)辦于同治十三年(1874)的太平縣“牛席娃娃班”,創(chuàng)辦于光緒十年(1884)的河津縣“吳家關娃娃班”,創(chuàng)辦于光緒二十年(1894)的新絳縣“梁梅隆娃娃班”、芮城縣“陌南鎮(zhèn)娃娃班”、永濟縣“趙村娃娃班”,創(chuàng)辦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的安邑“東古村娃娃班”,創(chuàng)辦于宣統(tǒng)元年(1909)的永濟縣“西王村娃娃班”,創(chuàng)辦于宣統(tǒng)三年(1911)的解州(今屬運城市鹽湖區(qū))“十里鋪娃娃班”,豫西靈寶縣(今屬河南省三門峽市)焦村也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創(chuàng)辦了“張秉義娃娃班”。其中以“牛席娃娃班”辦班時間最長,歷時數(shù)十年,舉辦13期,培養(yǎng)藝徒五百余人。這些科班所培養(yǎng)的藝徒,源源不斷地充實到各山陜梆子班社中,彌補了班社中以師帶徒教育方式的不足,促進、加快了山陜梆子的全面興盛。
同治、光緒時期山陜梆子班社眾多,在劇目的豐富和表演藝術的成熟上,都達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jù)不完全統(tǒng)計,已抄錄的晉南這一時期戲臺題記所記載的劇目在230出以上,且內(nèi)容多為與群眾觀賞意愿契合的忠、孝、節(jié)、義,好戲連臺,廣為傳演,涌現(xiàn)出眾多的優(yōu)秀表演藝術人才。《陜西省戲劇志·渭南地區(qū)卷》談到,清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先后有“入遠登空、滑稽敏捷的第一名丑皂皂子,莊嚴雄偉、神韻絕俗的須生王觀燈,歌喉婉轉(zhuǎn)、絲絲入扣的須生冬至兒,蹺工出眾、武藝超群的旦角啟運兒,韻協(xié)商羽、唱功最佳的青衣興業(yè)兒,鳳眉梨花、清柔流利的平安兒,風姿俊美、雅如蘭芳的雙元兒,工力老到、不同凡俗的潤兒。凈角有聲如雷鳴、氣貫長虹的四全兒,鶴立高嶺、虎嘯長風的五五子、忽忽子,黑紅文武精通無阻的大木頭、二木頭,丑角中妙趣橫生、武藝精通的碟碟子,俗不傷雅、動輒有趣的水泅子等”。還特意提到清末兩位尤為杰出的表演藝術家:一個是白長命,人稱“蓋陜西”。他工青衣、花衫,如《玉香女奉琴》《王有道賠情》,其戲無不宜人,人贊之為“雅曲清歌,陶人欲醉,近如花笑,遠似嵐翠”(王紹猷《秦腔紀聞》);一個叫“水鈴兒”,當?shù)亓鱾髦@樣一首歌謠:“同州府,大荔縣,出了水鈴一巧旦,會運槳,會舞劍,執(zhí)火棍,打焦贊,扮賀后,去罵殿。這些好,不上算,一扎場子七回變?!笨梢娝麄兌硕际蔷邆鋭?chuàng)造能力、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表演藝術家。
道光之前的晉南山陜梆子藝人多已湮沒無聞,據(jù)《蒲州梆子志·人物》所載,現(xiàn)知最早的是出生于道光五年(1825)的黃管子,工二凈,“演戲時雙目炯炯有神,嗓音洪亮,具有渾厚的共鳴音,其尾聲常帶有‘箭音’,時人稱贊他唱戲‘有神氣’”,擅演靠甲戲。所知較詳?shù)氖腔钴S于同治、光緒年間的藝人“元兒紅”張世喜,讀過兩年私塾,工須生,“唱工戲、靠甲戲無一不精……在《下河東》中飾趙匡胤被困河東后,大段亂彈唱得凄楚哀婉,余音繞梁”,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了郭寶臣。米子彥,工須生,擅演軟頁子戲,唱功好,有“三十句亂彈不重腔”之說,表演“??跅l”“閃帽翅”及“扇子功”,被稱為“三絕”?!鞍撞诵摹编y三吉,河南盧氏人,初學小旦,后改青衣,唱做兼長,尤擅悲劇,善于運用特技揭示人物心理。祁彥子,秀才出身,工須生,還能反串丑角,平日能潛心研讀經(jīng)史,對人物常有獨到理解,因而有上佳表現(xiàn),動作極富雕塑感。“十三旦”侯俊山,在京被贊為“狀元三年一個,‘十三旦’蓋世無雙”。“小元兒紅”郭寶臣,在京被譽為山陜梆子“須生泰斗”。許登元,工老旦,生活中善于觀察中老年婦女言談舉止,結(jié)合戲中角色加以提煉,應用中尤擅創(chuàng)造,所演人物神情畢俏。王來來,工旦角,演文戲出色,踩蹺演靠甲刀馬戲,飄灑矯健,氣度不凡。李彥堂,南路戲須生,演戲形神俱佳,以袍帶戲著稱,年二十即居云升班七大須生之首。張悶呆,工二凈,表演粗獷豪放,長于刻畫陰險奸詐人物,善創(chuàng)絕招,尤以《贈綈袍》獨創(chuàng)“吃草”表演而廣受稱道。“寺堡丑”憨有言,嗓音尖高而洪亮,人稱“干碗嗓子”,所演無論皇帝、奸臣、家奴、乞兒,皆各有創(chuàng)造,與不同戲中之同類人物絕不相同。
清代后期山陜梆子戲臺上涌現(xiàn)出的各路明星,真是人才濟濟,生旦凈丑俱全。稍加留心即可發(fā)現(xiàn),河西同州藝人以旦行出色居多,河東蒲州藝人則以生行力量居勝,或許正因為如此,時人才有“河東生,河西旦,東生西旦實好看”之說。是時,黃河兩邊的戲班去對方區(qū)域演出,或河東藝人去河西搭班、河西藝人來河東搭班,全無門戶之見,都是尋常之事。清末民初,已知到河東搭班的同州藝人有:渭南人“堂兒紅”(須生)、高陵人中陽兒(武旦)、郃陽人楊師傅(花臉兼老生)、渭南人“陜西紅”(須生)、郃陽人福明(花臉)等;去河西搭班的蒲州藝人有:猗氏(今屬臨猗縣)人王雙喜(須生)、臨晉(今屬臨猗縣)人小管(正旦)、夏縣人順友(小生)等。雙方交流密切,才有了山陜梆子前所未有的盛況出現(xiàn)。
河東晉南及豫西數(shù)縣流行的山陜梆子,民國初改稱蒲州梆子(1937年簡稱蒲?。┗钴S至今,河西同州流行的山陜梆子也有稱同州梆子的,清末民初受到關中改良秦腔東漸的沖擊,20世紀20年代后漸趨消亡,終至無一班社存在,只剩韓城、宜川極少數(shù)縣堅持演出蒲州梆子。
清末山陜梆子的劇目究竟有多少,這是今天已不易探究清楚的數(shù)字,《蒲州梆子劇目辭典》統(tǒng)計,連同傳統(tǒng)捎戲在內(nèi)計735個,另有雖名存已不知其內(nèi)容而待考的劇目89個,還有些早被歷史的塵埃淹沒而不為后人所知,同州梆子則據(jù)稱有傳統(tǒng)劇目1000余本,但大部分失傳,抄藏者僅200余本。地方戲?qū)僦髁魑幕獾牡赜蛭幕懂?,正統(tǒng)文人是不屑于染指的,少數(shù)民間文人沒有能力刻印出版,藝人群體是社會中的“下九流”,頂多只能以“抄本”和“口傳”的方式加以傳承?,F(xiàn)在能夠見到的山陜梆子抄本,同州有嘉慶十年(1805)抄存的《畫中人》,嘉慶十三年(1808)抄錄的《刺中山》,道光至咸豐、同治年間抄錄的《玄都觀》《六郎坐帳》《金陵討封》《龍鳳針》《普救寺》《鴛鴦劍》,晉南似僅有嘉、道年間《蝴蝶杯》抄本和薛守田保存的一些光緒、民國抄本。清末民初是山陜梆子的黃金時代,道光之后民間開始流傳一些梆子戲的刻本,《中國戲曲志·陜西卷》統(tǒng)計:“同治、光緒年間大荔三元堂、清義堂和咸林(今陜西省華縣)永慶堂木刻的《鐵角墳》《人之初借錢》《司馬懋斷陰》《下河東》《昭君和番》等?!?0世紀80年代,劉文峰在參加《中國戲曲志》編纂過程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資料室,發(fā)現(xiàn)兩函道光至宣統(tǒng)年間陜西、山西、北京出版的梆子戲刻本,“共計五十二種、四十四個劇目”,曾撰寫《清代山陜梆子刻本研究》一文,將其研究所得予以披露:刻本中包括郭寶臣演出的《斬子》《渭水河》,“小旋風”“五月鮮”演出的《女起解》,侯俊山演出的《放牛》(《小放?!罚送猓哼€有一些曾經(jīng)盛行,現(xiàn)在各梆子劇種都已失傳的劇目《老鼠告貓》《鬧館》《金釵記·拾釵》《審周倉》《雪梅上墳》《觀春秋》《秀才聽房》《趙得勝帶箭》《崇禎顯魂》等。
該文提醒幾點值得特別注意:一、山陜梆子流播北京已有一些時日,當與山陜本土的梆子戲有了細微差別;二、從腳色行當分工來看,“它的腳色行當分工相當細致。山陜梆子刻本中標明的腳色名目就有十幾種。其中生行與旦行分工極為細致。如生行有:生、正生、小生、老生、紅、末、外七種。旦行有旦、正旦、老旦、小旦、花旦、堯六種?!奔t、外、末已歸于生行,堯(年齡較大、心狠手辣的女人)似歸于彩旦,與今日蒲劇之行當細分已無大的不同。三、武打劇本中的提示有“十二股蕩”“四連環(huán)”“打出手”“錁子攢陳”等,可見武戲有一些格斗搏擊的場子,山陜梆子藝人需掌握一定的武打技巧。四、“山陜梆子刻本中所標明的板式有:緊板、慢板、平板、二音平板、倒板、大板、介板、安板、長板、苦板、薦板、截板、二性板、緊二性、二性收門兒、二性兩個收門兒、流水、滾板、二綹子、創(chuàng)二綹、還魂、串子梆等,名目繁多。其中用的最多的是平板、流水、倒板、介板、二性、滾板、還魂等幾種板式?!逼阎莅鹱拥膸追N主要板式大都齊備,只是文字表述有異,板式較為繁雜,歸納成為七大板式應是民國年間完成的。
板胡于清代末期已經(jīng)成為梆子戲文場的主奏樂器,項陽《中國弓弦樂器史》引吉喆《從我國弓弦樂器的發(fā)展初探板胡的淵源》,作出了一致判斷:
板胡用于梆子劇種的歷史不是很長……大約在清代,河北梆子等便以與二股弦同音高的小板胡代替了二弦子,其定弦和演奏方法完全同二股弦一致。這便是高音板胡的前身。
《陜西省戲劇志·渭南地區(qū)卷》判斷,板胡成為山陜梆子文場主奏樂器的時間,在清“嘉慶、道光后”,其說可信。
觀賞梆子戲演出是山陜?nèi)嗣裆钪械囊豁椫匾獌?nèi)容,親身參與演出也是相當多群眾的愛好。無論是河東晉南、河西同州或豫西陜州,許許多多村鎮(zhèn)歷來都有鬧家戲、鬧村戲的傳統(tǒng),農(nóng)閑時節(jié),尤其是春節(jié)前后,以社、村為單位組織起來,用自己購置或租賃來、借來的戲箱,粉墨登場,自娛自樂,成為民眾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臨汾市吉縣同樂村家戲,至遲始于光緒前期,光緒二十六年(1900)曾去縣城參加過元宵社火活動,唱做俱佳,頗受四鄉(xiāng)民眾的好評。運城永濟市夏陽村自樂班始于光緒十六年(1890),陣容整齊,水平高超,文唱武打,多有絕活,有富戶出資一千大洋為之購置戲箱和120畝灘地,活動經(jīng)費充裕,除參與本村廟會外,還到芮城、豫西各縣和陜東同州各縣演出。運城市萬榮縣太趙村的家戲,至晚從清咸豐十年(1860)開始,每年都在春節(jié)前后紅紅火火唱起來,至今依然如此。
清末繁盛的梆子戲演出,使得代表地域文化主流的地方戲文化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臨汾市襄汾縣丁村有先后建于明萬歷至清咸豐年間的民居院落20余處,其中一座院內(nèi)正廳前檐的闌額板上,雕刻著幾出梆子戲的演出情景,自右至左取忠、孝、節(jié)、義之序排列,分別是《寧武關》《岳母刺字》《雙官誥》《八義圖》。明清盛行的戲曲版畫內(nèi)容多為人們熟知的梆子戲,體裁與格式根據(jù)群眾的欣賞習慣、實用需求或民居格局的要求而分門別類,有張貼在廳堂屋內(nèi)的“中堂”,有貼在室內(nèi)碗櫥、被褥窯上的“拂塵紙”,還有元宵佳節(jié)花燈上貼的“燈畫”等。民間流行的刺繡、剪紙等,除花鳥外偏好戲曲人物的亦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