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洋洋 常永全 鄧其成
摘 要:事故車輛行駛速度是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和事故責任認定的重要依據(jù),基于事故形態(tài)的車速計算是在事故形態(tài)和過程分析的基礎上,利用經典力學和實驗數(shù)據(jù)解算事故中各運動過程的速度,這種方法是車速計算的基本方法[1],本文介紹一種通過分析地面痕跡的特征變化,判斷事故車輛在事故發(fā)生過程中所處的特殊狀態(tài),結合碰撞過程分析,利用碰撞分離瞬時兩車速度相等,用一車速度代替另一車輛速度,最后運用簡單的功能原理計算出事故車輛行駛速度的新型方法。
關鍵詞:事故車輛;車速計算;事故形態(tài);特征變化;方法
1 引言
在基于交通事故形態(tài)計算車速時,需要還原事故發(fā)生的過程,明確事故形態(tài),選取最合適的計算方法。由于交通事故的復雜性及多樣性,很多事故發(fā)生過程中涉事車輛的制動狀況無法確定,導致傳統(tǒng)的基于交通事故形態(tài)計算車速的方法無法進行。
本文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地面痕跡的特征變化,把握事故形態(tài)的細節(jié),判斷事故車輛所處的特殊狀態(tài),如兩車碰撞分離的瞬時,該時刻往往可以利用地面痕跡的特征及變化分辨出來,從而巧妙利用標準中的常用的公式,較準確的計算出事故車輛行駛速度,化繁為簡,避免公式運用中過多的理想化忽略及假設。
2 案例
2.1 案情簡介
2019年06月某日,彭某駕駛某號牌小型轎車(以下簡稱A車)沿道路由東向西行駛至某處,碰撞江某駕駛的某品牌二輪普通摩托車(以下簡稱B車),致B車乘客孫某當場死亡。要求對A車在事故發(fā)生時的車速進行鑒定。
2.2 車體痕跡檢驗
A車前保險杠左側離地高度約36cm~64cm范圍多處見伴有黑色及紅色加層物附著的刮擦痕跡,痕跡方向由右向左,表面白色涂層局部呈減層(見圖3);左前翼子板前部向下變形,變形處見刮擦痕跡,左前大燈燈罩破損,前保險杠左端在離地高度約35cm~62cm處部分斷裂缺失,缺失處內側的零部件見刮擦痕跡,局部向后彎折變形,受力方向由前向后(見圖1)。
B車車身顏色為黑色,表面見紅色圖案,后輪向左偏擺,未檢見被碾壓的痕跡;車輛右側的排氣管在離地高度約20cm~62cm處伴有白色加層物附著的刮擦痕跡,刮擦處見排氣管扁癟變形,排氣管旁鋁合金部件見缺損,鞍座右側下方護板在離地高度約43cm~62cm處見斷裂及白色加層痕跡,表面紅色物質呈減層,車輛右側中部的啟動桿向左變形,受力方向由右向左(見圖2);車輛左側的突出部位(如腳踏、行李架、車把端部等)見減層磨損痕跡,痕跡方向雜亂不一致。
2.3 事故現(xiàn)場情況
事故路段位為雙向四車道,干燥的瀝青路面,以綠化隔離帶分界,事故發(fā)生于北半幅的路面上,碰撞點位于事故路段北半幅路面的機動車道分道線旁,其位置坐標為(33.6,6.8),機動車道總寬約為10.6m,事故發(fā)生后,A車頭朝西偏北方向停于事故路面上,B車頭北尾南、左側著地靜止于A車西側的路面上,事故現(xiàn)場未見B車留下明顯的制動印痕。
碰撞點西側的路面上見明顯的挫劃印痕(記為挫劃印L),該挫劃印痕由多條近似平行的劃痕組成,劃痕較寬且深,伴有泥土,挫劃印L終點位置坐標為(48.4,6.0);B車倒地位置與挫劃印L之間的路面上見單根挫劃印痕(記為挫劃印M),該挫劃印痕較平滑、光順、無拐點且延伸至挫劃印L的終點附近。
碰撞點附近未檢見兩車留下的制動印痕,A車在左后輪在其后方路面上留下長約14.5m的制動印痕,B車乘客躺于碰撞點與A車之間的路面上,其位置坐標為(71.8,4.6),B車質心坐標約為(109.9,7.4),B車乘客孫承琴與碰撞點之間的路面上見掉落的A車左前輪擋泥板(圖3)。
2.4 事故形態(tài)分析
根據(jù)對A車左前部痕跡與B車右側后部痕跡從部位、形態(tài)、減加層、受力方向及形成方式等方面比對,兩者上述部位痕跡多方面吻合,可以形成互為呈痕客體與造痕客體之間的關系。
根據(jù)對B車左側痕跡從部位、形態(tài)、減加層、受力方向及形成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認為B車左側痕跡符合其在左側著地狀態(tài)下與粗糙平面(如路面)發(fā)生長距離刮擦所形成形成。
根據(jù)痕跡形成機理,挫劃印L由多條近似平行的劃痕組成,劃痕較寬且深,伴有泥土,符合A車推擠倒地后的B車所形成的路面痕跡特征,且挫劃印L形成時,B車無較大角度旋轉。
事故現(xiàn)場見A車與挫劃印L之間的路面上見單根挫劃印痕M,該挫劃印痕較平滑、光順、無拐點且延伸至挫劃印L的終點附近,根據(jù)痕跡形成機理,該單根挫劃印痕符合B車在與A車碰撞分離后,在事故路面上自由滑移與路面挫劃形成。
根據(jù)上述分析,結合事故現(xiàn)場情況,分析認為:事故發(fā)生時,A車左前部與B車右側中部及右側后部發(fā)生碰撞,碰撞后B車向左傾斜倒地,A車推擠B車形成挫劃印L,由于兩車在路面上的滑動附著系數(shù)不同,兩車分離,挫劃印L的終點即為B車與A車分離時的位置,兩車分離后,B車向西自由滑移后靜止,形成路面上的單根挫劃印痕M(即自由滑移挫劃?。?/p>
2.5 基于形態(tài)計算車速
根據(jù)上述事故形態(tài)分析結果,本案例中,由于A車在事故發(fā)生過程中的制動狀態(tài)未知,且A車的制動性能也未知,采用傳統(tǒng)的基于交通事故形態(tài)計算車速的方法,無法計算案例中A車在事故發(fā)生時的行駛速度。
根據(jù)事故形態(tài),仔細分析其細節(jié),結合委托方提供的《道路交通事故現(xiàn)場圖》及事故現(xiàn)場照片,A車在與B車碰撞分離瞬時,兩車速度相等,可用B車在此時的速度代替A車此時的速度,而B車隨后自由滑移,其碰撞分離瞬時的速度可根據(jù)其自由滑移距離計算求出,根據(jù)功能關系,經公式推導,A車在與B車碰撞分離時的速度V滿足:
2.6 計算結果分析
道路交通事故車輛速度是道路交通事故發(fā)生前采取避險措施瞬間的車輛速度。為采取避險措施的道路交通事故車輛速度為道路交通事故瞬間車輛速度[2]。該起事故中未見A車在事故發(fā)生時有明顯的避險措施,因此道路交通事故車輛速度為A車發(fā)生碰撞瞬時的速度。
在碰撞過程時間較短、事故車輛質量懸殊的情況下,案例中計算的A車碰撞分離瞬時的速度與A車碰撞瞬時的速度接近,能反映A車在碰撞瞬時的速度,為案件辦理提供依據(jù)。
3 討論
3.1 計算原理
案例中的計算方法巧妙利用了B車在路面上形成的挫劃印痕的形態(tài)特征變化為突破點,計算B車在與A車碰撞分離瞬時的速度,根據(jù)碰撞理論,兩車碰撞分離時速度相等,用該時刻B車的瞬時速度代替A車的瞬時速度,從而計算得A車在與B車碰撞分離瞬時的速度。
3.2 原理分析及方法推廣
兩車碰撞基本原理:交通事故中兩車發(fā)生碰撞為非完全彈性碰撞,碰撞過程可分為一般兩個過程。開始碰撞時,兩車相互擠壓,發(fā)生形變,由形變產生的彈性恢復力使兩球的速度發(fā)生變化,直到兩車的速度變得相等為止,這時形變量最大,此后,在彈性恢復力及兩車與地面摩擦力差異的影響下,兩車分離。當然,在復雜的事故中,有碰撞分離后再次接觸碰撞的情況。
而在質量懸殊的兩車碰撞的交通事故中,兩車碰撞分離瞬時,由于碰撞力的消失,質量較小車輛留下的地面輪痕跡或挫劃印往往伴隨著形態(tài)特征變化,如痕跡突然變淺、變窄,挫劃印變淡,挫劃印的溝槽數(shù)量變少。兩車分離后,質量較小車輛往往碰撞后在地面上做自由滑移運動,其挫劃印痕較平滑,無拐點,因此,可利用其自由滑移距離,計算質量較小車輛開始自由滑移時的速度,該速度即為兩車分離瞬時的速度。
因此,在基于事故形態(tài)的車速計算中,若能根據(jù)車輛痕跡及事故現(xiàn)場情況,理清碰撞過程的細節(jié)變化,就可以使用案例中的方法計算兩車分離瞬時的速度,為案件辦理提供依據(jù)。
參考文獻:
[1]馮浩,方建新,陳建國.道路交通事故速度重建技術現(xiàn)狀[J].中國司法鑒定 . 2014
[2]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院GB/T 33195-2016道路交通事故車輛速度鑒定[S].北京:中國 標準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