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最近沸沸揚揚的山東省“242人冒名頂替取得學歷”之事,攪動著無數(shù)人的心,好多人都不相信,怎么會這樣呢?開始我也不相信,這種事如果有一個半個的并不奇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冷不丁出現(xiàn)個“品行不端”的,說起來也算“正?!?,可現(xiàn)在是沸沸揚揚242個人啊。這讓我想起當年上大學時,同班有個男同學,長相很顯年紀,為人處事也很老成。自報年齡跟實際懂的那些家長里短極不相稱:知道的太多!但誰也沒往“歪”處想,更沒意識到此人是冒名頂替者。直到臨畢業(yè)前夕,有一次同學聚會,這位老兄喝高了,結(jié)果說出了令同學大吃一驚的“秘密”:他現(xiàn)在的名字不是自己的,是弟弟的。當年他超過了報考年齡,為了能上大學,他用弟弟的全套檔案,取得了報考資格。他本人早已成家,且有三個兒子。畢業(yè)時這個同學分在縣中學,全家因此“農(nóng)轉(zhuǎn)非”,一切如了“愿”?,F(xiàn)在回想,這里面的貓膩一定很多,這位同學不可能說出詳情,更不可能暴露操作的環(huán)節(jié)。但他確實是冒名者,這點無疑。另外他還曾炫耀地跟同學說,他弟弟在他考入大學后的第三年也上了大學。按正常情況,他弟弟的檔案應該隨著他轉(zhuǎn)到了大學里,不應該再有檔案了。毋庸置疑,有一條可怕的鏈條在起作用。至于他們用的什么手段,物質(zhì)上的人情投入了多少無人可知,或許永遠都是個“謎”。
我這位同學頂替的是自己的弟弟,并且他自己說考試成績是真實的,是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言外之意沒傷害什么人,這也是他沒被同學舉報的重要原因。當時許多同學都在私下議論,覺得他一個農(nóng)民出身,家里又有三個孩子,為了孩子們的前途,不擇手段換個“城市戶口”也不為過。所以沒人去找輔導員報告,或者到系里去反映。而現(xiàn)在被揭露出來的那242個頂替者,卻是實實在在的“傷人者”,他們把別人的成績變成了自己的,甚至把整個人都變成被頂替者,然后經(jīng)過幾年光陰,搖身一變成了另一個“我”,并由此改變了命運——自己的和別人的。這是多么“美麗”卻又殘酷的“蝶變”,聽起來都令人發(fā)顫。
在我們國家,能取得一紙大學文憑無疑是人生道路上的閃光點。高考雖然年年都有,但在人們眼里依舊是人生發(fā)展階梯的制高點,誰能登上去,誰就有可能展翅飛翔。尤其對那些寒門子弟來說,更心存極大的期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他們中的許多人,把命運都押在了“高考”上,而另一些人卻用一些手段和利益,悄然無聲地改變和斷送了他們的前程命運。
那些被頂替的學生,稀里糊涂被剝奪了應有的受教育權(quán)利不說,還被人為地偷換了整個人生。這是多么殘酷的“懲罰”!有個好成績有罪嗎,模樣長得有幾分像就要遭受厄運嗎,還是家里窮就該當別人的鋪路石?!但現(xiàn)實是,這一切都被無形的黑手操縱在股掌之中。那些后來才知道真相的被頂替者,當初哭干了淚水也想象不到,自己即將成真的大學夢,是被冒名者“偷”走了。大學真成了永遠的“夢境”——有些人再也無法實現(xiàn)。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那些操盤的黑手必須嚴懲,沒有他們,冒名頂替者很難得逞。對那些受益的頂替者也不能手軟。盡管他們當初還是“孩子”,但其“保護人”的行徑他們肯定很清楚,對那些被頂替者造成的傷害,他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此的“道德品行”,混跡在社會上,豈能做出什么真正的貢獻,又怎能讓人看到光明和希望?所以對這些人同樣不能姑息,否則公平真就成了一句空話,公正也就變成了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