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研究生課題,從小生長在中國北方城市的林芳璐去到了云南大理的白族村落周城村來尋找當地的藍染工藝。時為中央美術學院家居產品在讀碩上生的她,在查閱資料時偶然了解到云南白族扎染工藝,并被這種染色工藝與其他工藝相比所特有的隨機性與不確定性吸引?!八{印花布其實就是刻版印花,版子刻成什么樣,印出來的花就一定是什么樣。蠟染的話蠟在布上畫出來什么樣,印出來的圖案就會是什么樣。但是扎染不是,做同一種扎花,因為每個人力道的不同、纏法的不同,染色后出來的每一種花都會 是不同的。這就是我想要的?!绷址艰唇忉尩?。
原本只想當作一次采風的西南之旅給了林芳璐超乎想象的驚喜.現在已經成為一位 手扎藍染設計師、藝術家的她在給一部紀錄片撰寫的獨白里,回憶第一次親眼看到藍染工藝制作流程的感受:“土著人民特有的自然、活力和真摯的民族特質與西方藝術傳統(tǒng)的差異是最令人振奮的,這讓我尋求本能反應的直接性與立即性。我是如此強烈地感受到某種形式的必要,以至我還記得那些形式曾對我發(fā)出的指示?!绷址艰措S著自己的性子,在周城村里住了下來,和當地的農婦同吃同住,感受小城的云起云落。在周城,時間線軸滾動得緩慢,人們的生活也像是被按下了慢進鍵。林芳璐將自己的全身心投人到藍染工藝的學習中,從種植被用作染料的板藍根,到扎花、煮布、染色、固色、拆線等工藝流程。幾個月后,就在這座古城里,她完成了第一件藍染扎花作品《SHE》。
密密麻麻簇擁在一起的立體白色花團組成富有張力的繁復形態(tài),遠觀如同一座飄浮在墻上的白色雕塑,輕盈卻又充滿力量與體積感,給人帶來極為豐富的感官體驗。初看,你會覺得這件作品的龐大體量和現代感與白族婦女手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藍染花布極為不同;細看后,你便能發(fā)覺出這件作品的骨子里確實點點滴滴浸人了白族扎染文化的精髓,并隨著每一朵綻開的“ 花瓣”發(fā)散出來。這是來到周城村的異鄉(xiāng)年輕藝術家對于這段在地創(chuàng)作生活的記錄與表達。這是一次手工的傳達,也是基于傳統(tǒng)的抽象式的再想象。
左圖林芳璐將扎染工藝和形態(tài)以更為當代的形式轉化而來,其作品不限于裝置藝術和家居作品.右圖源自云南傳統(tǒng)扎染工藝,林芳璐的作品全部由手工針縫扎.并采用天然材料板藍根作為主要原料進行染色處理,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傳統(tǒng)工藝的原始性。
林芳璐對于扎染工藝的熱愛從2013年持續(xù)至今,成為了她7年來創(chuàng)作最為核心的靈感來源。她把傳統(tǒng)扎染過程中很多被隱匿的細節(jié)提取出來,將還處于“未完成”撮綢狀態(tài)的布料放大、夸張,成為獨一無二的視覺語言。作品《狂想曲》持續(xù)發(fā)揮了林芳璐對于立體的敏感,將傳統(tǒng)扎花技法中的纏繞技法作為主體,還在布料的基礎上引入了木頭材料。更為具象的形態(tài)也為作品增添了敘事性與情感張力?!禨HE》和《狂想曲》的創(chuàng)作概念都與林芳璐在大理周城的生活與感受有關。在與當地白族女性共同生活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林芳璐也近距離認識了這些過著和她的生活截然不同的女性。她驚嘆于白族女性如何嫻熟地游走在農田與灶臺之間,在繁重的農活與家務的縫隙之間創(chuàng)造出如此靈動的扎染工藝,并將自己對于白族女性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在她看來,《狂想曲》中的巨大柔軟觸角穿過堅硬的椅子如同一次“以柔克剛”,而《SHE》的肌理與紋路所表達出的多個層次、復雜的情緒就是她對于曾經朝夕相處過的白族女性的感受?!斑@些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為她們創(chuàng)作的?!绷址艰凑f。
在林芳璐看來,在大理周城打磨、完善自己的創(chuàng)作構思,并親手將創(chuàng)意變?yōu)閷嵨锸莿?chuàng)作的重中之重。盡管已經掌握了扎染工藝,不再需要飛到當地學習新的技術,她還是堅持每一次創(chuàng)作的前期與制作都盡量在周城本地完成?!拔以诖罄砗捅本﹦?chuàng)作的作品體量與張力是不一樣的,只有在大理才可以做出我想要的東西來?!倍霸诘亍辈粌H僅意味著身在一處,也代表著和當地的人、物、地理、氣候產生物理和情感上的雙重聯結。林芳璐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在大理親手扎花時所產生的強烈的心理感受,感嘆要真的去當地做,去流汗,才會真正體會到每一道工序的用意和對于自身的含義,并在縫制中為自己的作品注入生命?!拔乙⒁獾矫恳会樏恳痪€的反應才能繼續(xù)縫制,直到這個過程聚足了充分的力量,形態(tài)就在這個時候自然出現,就好像來自內心最深處。”林芳璐說。
林芳璐位于北京工作室的一層也是其作品的展示空間。
由年輕一代新銳服裝設計師Samuel創(chuàng)辦的SAMUEL GUIYANG時裝,總是充滿著迷人的東方細節(jié)和熟悉的傳統(tǒng)元素科以別出心裁的方式與西方時裝交融。在傳統(tǒng)與當代.東方與西方之間,Samuel尋求著微妙的平衡。
紅色幕布前的女人,梳著舊時流行的齊耳短發(fā),伴隨中式傳統(tǒng)弦樂的奏起,一字一句地獨自唱著“Past has vanishedlike the wind”(往事如風)。這是時裝品牌SAMUEL GUI YANG2020秋冬系列短片中的一個片段。受到疫情影響,本季上海時裝周改在線上舉行,而設計師Samuel則選擇用時裝短片這種特別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全新系列。這對他來說,反而是一次令人興奮的嘗試。5支短片各自吟唱翻譯自中國詩句、諺語的英文唱詞。模特們身著還未上架的時裝、配著極富年代感的背景音樂、唱著英文歌詞,畫面呈現出一種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廣告片的質感。這一切很東方,又很西方,糅雜了不同的時空與文化語境,營造出一種陌生又熟悉的觀感。這也是SAMUEL GUI YANG給人的一貫印象:總是充滿迷人的東方細節(jié),那些我們熟悉的元素以別出心裁的方式與西方時裝交融。但你并不會覺得這是一種粗暴的挪用或是顯得老舊,相反,那是一種全然未見的新視野。
“我慢慢發(fā)現東方元素其實是很好用設計去呈現的。我希望能從自身的一些過往或者我感興趣的內容中發(fā)掘,然后看怎么去揉捏、怎么去塑造,把它帶到當下,用時尚的語言去表達?!盨amuel如此向我們闡述他的創(chuàng)作初衷。Samuel畢業(yè)于英國倫敦中央圣馬丁學院,并在創(chuàng)立個人品牌后逐漸摸索出清晰的品牌風格。西方成熟的時裝教育體系賦予他創(chuàng)作的基礎,而后他為時裝注人了源自內心的東方視角。SAMUEL GUiYANG的作品時而以旗袍、斜襟、盤扣這樣極為傳統(tǒng)的中式元素令人眼前一亮,時而又閃現著20世紀90年代亞洲女性獨有的摩登氣質。在近代、現代與當代之間,在東方與西方之間,Samuel尋求著微妙的平衡。
1.工作室里的制作工具非常完備.很多活兒都是工作室的員工手工完成。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會不斷去吸納靈感素材,然后再延伸、轉化成自己的語言,放在自己的設計里面?!?/em> 2.布置得井然有序的打版空間。
不過, Samuel并不全然拘泥于故土情結。他愛在倫敦形態(tài)豐富的現場表演藝術中尋找靈感,也喜歡逛五花八廣門的古著集市。那些作品中的中國元素,不過是自然而然的一種表達?!白鳛橐粋€獨立的個體,我會不斷去吸納靈感素材,然后延伸、轉化成自己的語言,放在自己的設計里面”。作為新一代的中國設計師,Samuel的成長環(huán)境注定糅雜了豐富的文化色彩。中國香港的老電影、紅極一時的時髦歌星、日本的流行文化,這些都是Samuel在年幼時耳濡目染的生活背景。表面上,它們與他如今標志性的中式美學并無關系,但實際上,這種流動的審美形態(tài),恰恰成就了他在東西方語境中游刃有余的創(chuàng)作。
這在他位于倫敦東郊的工作室中也有跡可循:這間面積不小的工作室,保留了原始的白墻結構,分為打版房與會客區(qū)。在會客區(qū)由4座石形雕塑撐起的玻璃茶幾上,一本關于李小龍的書籍和其他的藝術畫冊擺放在一起。而茶幾后,是一個被白布包裹著的扶手沙發(fā)和一盞掛在墻面上抽象的圓形霓虹燈。不遠處,一組原木色的長桌與長條椅,似乎又將視線拉回到熟悉的中國。這些都是Samuel依據自己的使用習慣而擺放的物件,并非制造某種文化的碰撞,這種碰撞卻已經發(fā)生。
說起來,這些看著或前衛(wèi)或內斂的家具,倒也透露出幾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Samuel潛移默化的影響:他曾幾次搬遷工作室,而這些物件也始終跟隨著他,始終保持著原有的樣子。正如Samuel所說,“我發(fā)現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里,大家對一個小物件,都蘊含某種思念的寄托”。對于自己朝夕相處的工作室, Samuel選擇用熟悉的物件來營造舒適感;而對于設計,他則選擇用手工編織的紅色長繩,來制造一見如故的親切感?!斑@可能是我自己想要表達的對日常物品的寄托,也是SAMUEL GUI YANG一個典型的、標志性的細節(jié)”。這些紅繩都由Samuel和他的團隊在打版房內手工編織,也可謂是一種具有東方色彩的托物寄情的小小儀式。
對于Samuel來講,中國傳統(tǒng)的再創(chuàng)作,或許并非出于使命感一類的宏大命題,而是單純的美學偏好抑或情懷流露。但正是沒有負擔的創(chuàng)作,才使得SAMUELGUI YANG呈現獨樹一幟的驚喜佳作。對于本士美學無所拘束的探索與表達,正是中國年輕設計力量作出的獨特貢獻。
3.會客區(qū)極具藝術氣質,家具與物件都是他本人的心愛之物.整個氛圍也與品牌本身的藝術感十分吻合。
左圖門禁處的一扇海棠花窗把幾株竹子框成了一幅畫.恰合清代李漁曾經論述的無心畫與尺幅窗。右圖通過嵌入曲廊建筑師將松散的區(qū)域聯通.重新規(guī)劃出居民的行走動線。
聞名于世的中國園林在建筑師童明看來,相較于視覺形象,更值得借鑒的是造園者的思維方式。園林猶如一個巨大的能量場,無形之間影響著童明的設計主張。
改造后.居委會和居民主動為曲廊裝點了活動照片.形成了溫馨熱鬧的社區(qū)景觀.
建筑師童明同濟大學教授. TM Studio事務所主持建筑師。
位于浦東金橋的佳虹小區(qū)是一個老公房社區(qū),其后門處有一塊不規(guī)則綠地,里邊草木蔥蘢,還附帶居委會活動室及小廣場。但由于綠地位置偏僻、動線不佳,多數居民僅把它當作進出社區(qū)的通道,極少來此享受綠意。
就在這處通常與“設計”無關的區(qū)域,建筑師童明完成了一次改造:他著重調整了綠地的動線,通過嵌人曲廊,將原本松散的活動區(qū)域織補聯通,并使居委會小樓的立面開放化,形成具有向心作用的聚集空間。新增的曲廊為綠地融入江南園林之韻,其中動線巧妙、移步易景,幾棵紅楓、香樟高低錯落,隔斷處還點綴著一扇典型的海棠花窗。當我們想就中國園林形式與童明展開討論時,他卻說:“與其在古典園林的視覺形象中尋找靈感,不如借鑒造園者的思維方式,了解背后的方法,以及支撐這方法的一整套價值體系。”他補充道:“觀賞園林時,我常會思考,當時那幫家伙腦子里是怎么想的?”
作為中國“建筑四杰”之一的知名建筑師童密之孫,童明在家庭的影響下對園林深有研究,他近年還用重譯再版了祖父的英文專著《東南園墅》。盡管童明的專業(yè)是城市規(guī)劃,對園林的濃厚興趣無形中也影響著他的建筑設計。譬如,他尤為推崇《園冶》中“因借體宜”的造園理念,主張建筑因地制宜、順時度勢地自然而成。在佳虹小區(qū)社區(qū)的改造中,建筑與廊道“遷就”著院落里原本就有的樹木,就連變電箱都被融入了景觀?!斑@是造園的典型方式,它不會輕易把原本的東西J掉重來,而是充分進行舊物利用,組成新的景觀。造園在本質上: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對話,作為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人類應該向自然主動同化,而非排斥?!蓖鹘榻B道。他也強調園林在時間上的意義:“園林不是由某個人一次性設計完成的,它如時間的綿延,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傳統(tǒng)的延續(xù)、時空的融合,這是園林的特點,也是中國建筑及社會環(huán)境的特點,這值得當代人深思?!?/p>
童明作為建筑師的職業(yè)生涯起點很高,20世紀90年代末的初出茅廬之作便是蘇州大學文正學院的教學樓。2010年后,他卻開始有意識回避“精致型”的建筑項目,將工作重點轉向接地氣的社區(qū)改造與城市設計。在他看來,這些項目雖無法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但更為鮮活。“接觸社區(qū)類項目后,我感到很踏實,”他說道,“我能跟具體的場所、具體的使用者直接對話,能跟人討論甚至吵架,與生活現實直接有關。此外,相較于大型市政項目,微小的城市設計能觸及更廣泛的居民,真正作用于日常生活?!?/p>
回到社區(qū)里的那扇海棠花窗,童明笑說,窗不過是造園者在墻上做的“框”,“我們要考慮的是呈現何種景物,而非糾結框的形式。放到今日的社區(qū),景物早已不是芭蕉雨露,而是人們充滿溫度的活動場景。在城市空間中框出在當代有意義的畫面,這才是設計的價值所在。
易洪波并沒有標簽化地看待純手工的夏布。他只是樸素地覺得,婆娑起伏的自然夏布有跟人很接近的性格,帶有人的感覺深在易洪波看來,夏布可以為這設計師帶來挑戰(zhàn),重新啟發(fā)創(chuàng)作的熱情,尋回一種屬于本土的,中國的東方的創(chuàng)作智慧。
夏木在2018年與Jnby Home的合作系列。
左圖易洪波在2016年上海新場古鎮(zhèn)的展廳前。右圖夏木推出的包袱袋.系用夏布的邊角料以朝鮮民族民間的褓式工藝(pojagi)拼縫而成。
我們與夏木工作室的創(chuàng)始人易洪波接通電話那邊立刻傳來他實朗的聲音“謝謝你啊,在這個時期采訪我!”片刻寒暄后,便一下進入主題,竟是個略帶沉重的話題:困境。易洪波坦言,推廣原產于中國本上的苧麻紡織品一夏布,是個“小眾中的小眾、小行當里面的小行當”,話語中的坦率與謙虛也不失為一種豁達的清醒。
易洪波大學時學習服裝設計,從材料課子解棉、麻、線等天然纖維后,直覺最喜歡硬朗的麻。“不知道是不是與自己的個性有點相似”,他說。苧麻又是麻品種中最能體現這種硬朗特質的,單根草麻下維就能織成剔透的紗線,可以與真絲一較高 下。苧麻織成的夏布曾是易洪波老家瀏陽具有代表性的特產,“這個布逐漸被歷更“淘汰,在我父輩的成長環(huán)境里還是有的,但在我的成長環(huán)境里已經沒有了?!倍嗄曛螅缀椴ɑ丶覍ふ蚁牟?,卻發(fā)現它已逐漸調零只剩下很父部分本上,工匠還在堅守?!拔覙闼氐赜X得這是一個好東西,不應該被淹沒、被遺忘。也許不是我選擇了夏布,而是夏布選擇了我,有點命定的感覺。”2012年底,易洪波把夏布從老家瀏陽帶到北京。
但是,夏布面臨的困境客觀存在。易洪波直言,國內大部分夏布從業(yè)者目前主要以原材料加工為主,完成度不高,也不能稱之為作品;而這其中還包含一個更大的難題 :如何讓硬朗的夏布變得更加柔軟貼膚?可惜的是,這種柔化技術幾乎失傳。“母親出嫁時,外婆給了一床夏布蚊帳,非常柔軟潔白?,F在這種老傳統(tǒng)已經丟了,新的技術研究雖然存在,但還沒有普及到手工做布的廣泛度?!背酥猓O計師普遍將夏布當成一次作品的宣傳點,很難將它用于每一季的常規(guī)面料。
手工做出來的夏布很窄,布幅只有三四十公分,并不適合源于西方理論的服裝設計的剪裁方式?!拔鞣皆趯拸V的布幅上做設計,會產生一定浪費。但東方的思維是每一塊布頭都要保留,講究天衣無縫?!币缀椴ㄅc“沒邊”品牌的設計師張達的合作便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設計完全根據布幅去折疊、拼接,再現了從前少數人才穿得起的精致夏布那種素樸、稚拙的氣質。“我從前學習的時候,按照西方那一套看待設計的事情,現在靠著做夏布,了解中國從晚清到現在紡織業(yè)和服飾的變遷,產生了視角的轉變。”
同時,易洪波對于夏布亦有著“不破不立”的期待。其實早在2016年,他就開始利用夏布設計一些產品,“做過鞋履,也做過吊墜、胸針等,目前仍舊十分硬朗的夏布容易造型,可以做出薄如蟬翼的意象。也有一些回想起來不那么確信的試驗,比如,想要著力戲謔、輕松、現代,但可能把夏布最突出的價值特點削減了。布真的是好布,可我會不斷反問,把可以印在帆布袋上的流行文化用在夏布上,對彼此是不是一種浪費?”易洪波將探索夏布過程中遭遇的一些磕磕絆絆消解在樂觀的語氣中,也許正因如此,他對未來冷靜的期許更讓人動容。一方面,他計劃去找尋過往的手工記憶,找尋原來的苧麻品種,研究如何把布做得更柔軟;另一方面,他想以夏木工作室為起點,把手工面料做成一個品牌,參照日本出品精致手信、民間風物的SOUSOU.中川政七商店,向更有設計感、更加生活方式化的方向發(fā)展。
去年,文旅部非遺司把國內夏布的從業(yè)者召集起來,易洪波參加了這次難得的聚會,這里面有做布的手藝人、國內最早用夏布進行服裝設計的著名設計師馬可苧麻研究所的專家等?!按蠹揖墼谝黄鹆囊涣木鸵呀浐懿蝗菀琢?,大家對夏布的感情都非常深,真的是情懷吧?!?/p>
那么,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懷?手工夏布的紗線都是一根一根接起來的,工匠用手去捻搓,形成螺旋狀、粗細不均的結構,自然的紋理起伏、婆娑暗淡,如波紋一般?!笆止は牟加懈撕芙咏囊恍┬愿?,帶有人的感覺。既然選擇了這樣一個行業(yè),就想繼續(xù)做下去?!睂σ缀椴▉碚f,做夏布何嘗不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途徑?他直言, 2020年最大的轉變是可能將工作重心轉移回瀏陽老家?;貧w,同時又帶有一點兒重新發(fā)現的性質,“又是新的,又是舊的。事情都是那些,就看人了?!?p>
李共標不是設計圈常能接觸到的那類創(chuàng)作者,他不太擅長自我推銷,聊起天兒來都是樸實的大E話,一如他捶打出來的鐵器,簡單、真誠。16歲時,李共標開始跟著親戚學石雕,幾年后,他離開洛陽老家來到杭州,在雕塑廠找到一份工作。廠里經常要回收老鐵,用作雕塑的骨架。這些斑駁的金屬吸引了李共標的注意,上面的銹跡上他聯想起雨水沖刷過的石料,便想著用這些材料做點兒東西練手。李共標的另一個創(chuàng)作動力來自江南的茶文化。搬到杭州后,他養(yǎng)成了喝茶的習慣,結識了不少茶友,也接觸到各種茶具。
有技術、有材料、有熱情,三個因素的偶合促成了李共標的首批鐵器作品,涵蓋鐵釜、壺承、風爐等一系列茶具。老鐵經年形成的包漿、手工捶打在器物表面形成的肌理,再配合以簡約的造型,李共標的設計將傳統(tǒng)功能結合了當代趣味,一推出便俘獲 了他身邊的不少茶友。
這些鐵器的背后則是家鄉(xiāng)古代青銅器帶給他的靈感?!斑^去在洛陽時,我很喜歡逛博物館,看文物尤其是青銅器。我喜歡揣摩它們背后的創(chuàng)作思路。比方說喝酒用的爵,匠人在杯口設計了兩個小柱喝的時候爵柱會頂著鼻子,只能小口抿,提醒喝的人飲酒適度、不要失態(tài)?!崩罟矘嘶貞浀?,“不過,那些東西代表當時的頂峰,不適合今天了。我們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chuàng)造自己的東西。”
1.原材料多是回收來的老鐵.風化作用在表面留下了天然的氣孔和裂紋。
2.工作室的地面被鐵料和炭塊燙壞了好幾次,此后李共標便在上面鋪滿了碎石子、防火、減震、降噪。
李共標也有意回避深究鐵器在歷史中的流變,創(chuàng)造像是他的一種本能,他主張知其然”,但不要“知其所以然”?!拔覍﹁F器的歷史有基本了解,但沒有深究。人不能知道太多,知道得太多反而無從下手,容易被框死?!彼f道,“創(chuàng)作其實就是習慣、直覺、本能,而我的本能就是把可有可無的東西都拿走,保留最純粹的一面?!?/p>
把工作室安在杭州深山,過著隱土般的J鐵生活,對李共標來說同樣是一個直覺性的選擇?!皺C緣巧合來到山里,發(fā)現這兒節(jié)奏不太快,適合安安靜靜做些東西。”每天創(chuàng)作時,李共標呈放空狀態(tài),沒有明確的產量目標,也不去想市場,他甚至不太追蹤作品的時耗?!拔彝芫貌拍芡瓿梢患魑?,有時冒出了想法,我會先記在本子里,這個想法未必成熟,要不斷地挖掘、理解,有的想法可能隔了三五年才實現出來?!崩罟矘说膭?chuàng)作也在持續(xù)變化。他逐步弱化作品的實用功能,往抽象化發(fā)展一漸漸落實他記在本 子里“不切實際”的想法。他自己分析道:“表面的東西越來越少,表達的內容卻越來越多。”喜歡他作品的人也在慢慢改變:從前購買他作品的人集中在杭州的茶圈,而如今散布在全國各地。不少買家甚至專程到工作室挑選作品、細細玩賞,在山中暫別電商購物的快節(jié)奏。
用古老誠實的方法敲打不具備實用功能.只滿足美學追求的鐵器,李共標感覺這是一條對的路,也是自己喜歡的路。他尊重傳統(tǒng),謙遜地表示古代的極致很難被超越,當代的極致尚未到來,這也是激發(fā)他常年深居山林、潛心創(chuàng)作的原因?!按蠖鄶等税褌鹘y(tǒng)視為終點,不停去模仿、重復。但對我而言,它只是一個起點?!?p>
3.李共標早期的作品更強調功能性,一系列茶具讓他在杭州的茶圈里鋒芒初顯。4.李共標近年的作品逐漸去實用化.這幾件空心立方體不具備實用功能.只為激發(fā)創(chuàng)作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