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璟 黃麗芳 趙潮華
乳腺癌為女性常見惡性腫瘤,據(jù)相關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近些年伴隨居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乳腺癌發(fā)病率呈遞增態(tài)勢且呈年輕化發(fā)展趨勢,乳腺癌手術治療在切除乳腺癌病灶的同時可對患者形體造成一定的傷害,患者術后因乳房缺失以及自身疾病預后的擔憂,可加重患者心理負擔,繼而形成負面應激反應,致使患者血壓升高、腎上腺激素以及軀體致痛因子分泌增多[1]。傳統(tǒng)乳腺癌患者術后干預中患者被動接受相關診療干預措施,缺乏主動性,且負面情緒的發(fā)生可進一步降低患者臨床診療依從性[2]。本次研究為論證術后心理疏導臨床應用價值,比較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52例分別術后行常規(guī)干預以及術后常規(guī)干預+術后心理疏導乳腺癌手術患者術后不同時間負面情緒變化情況,具體情況如下。
患者均結合我國2015版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相關內容確診[3],試驗組一般資料:26例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年齡最小為23歲,年齡最大為67歲,平均年齡為(42.12±1.12)歲,pTNM病理分期:有14例患者為IA期、有7例患者為IB期、有4例患者為IIA期、有1例患者為IIB期。對照組一般資料:26例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年齡最小為22歲,年齡最大為65歲,平均年齡為(42.11±1.11)歲,pTNM病理分期:有15例患者為IA期、有6例患者為IB期、有4例患者為IIA期、有1例患者為IIB期。兩組患者在年齡以及TNM分期等統(tǒng)計學驗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常規(guī)干預) 遵循醫(yī)囑給藥的同時醫(yī)師根據(jù)患者術后機體恢復情況,指導患者行術后康復鍛煉。
1.2.2 試驗組(常規(guī)干預+心理疏導) (1)醫(yī)師在乳腺癌手術前與患者、患者家屬主動溝通,通過發(fā)放乳腺癌健康宣傳材料,向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乳腺衛(wèi)生宣教,向其介紹乳腺癌發(fā)病病因、乳腺癌不良預后情況,結合臨床案例的方式使患者及患者家屬意識到乳腺癌手術治療的的必要性。(2)醫(yī)師通過為患者提供乳腺癌手術視頻資料的形式,協(xié)助患者大體了解手術流程,此外醫(yī)師向患者、患者家屬列舉術后治愈案例,從而增強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對臨床治療的信心。(3)醫(yī)師在術前預見性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屬乳腺癌對患者形體造成的影響,鼓勵患者與家屬討論形體改變對生活的影響。一般情況下部分乳腺癌患者術后可因乳房缺失擔憂自身吸引力降低,從而出現(xiàn)躁動、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對此家屬應對患者手術表示理解與支持。此外,患者家屬通過在圍手術期盡量全力滿足患者需求,從而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心,以抵消患者不必要的擔心與憂慮。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分別參考SAS表以及SDS量表判斷患者焦慮與抑郁情況變化情況,SAS表以及SDS量表均為百分制,各評分區(qū)間所代表的意義如下,若SAS表以及SDS量表得分低于50分表示不焦慮、不抑郁;若SAS表以及SDS量表得分在50~59分表示輕度焦慮、輕度抑郁;SAS表以及SDS量表得分在60~69分表示中度焦慮、中度抑郁;SAS表以及SDS量表得分大于等于70分則表示高度焦慮、高度抑郁。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軀體疼痛以及心理應激反應(分, )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軀體疼痛以及心理應激反應(分, )
組別 例數(shù) 焦慮自評量表(SAS) t值 P值 抑郁自評量表(SDS) t值 P值術后24 h 術后1 w 術后24 h 術后1 w試驗組 33 75.57±3.21 42.65±1.12 55.624 < 0.05 72.16±3.13 45.76±1.21 55.984 < 0.05對照組 33 75.98±3.22 58.65±1.11 29.310 < 0.05 72.78±3.14 62.46±1.22 31.254 < 0.05 t值 - 0.518 58.288 - - 10.233 55.831 - -P值 - >0.05 <0.05 - - >0.05 <0.05 - -
試驗組患者術后同一時間段焦慮自評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得分均低于對照組。
乳腺癌的發(fā)生目前普遍研究認為與激素異常、家族遺傳病史、營養(yǎng)過剩以及乳腺既往病史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據(jù)相關調查表明女性20歲后雌酮、雌二醇等雌性激素分泌增多,45~50歲雌酮、雌二醇等性激素分泌高于女性其他年齡,此外有乳腺癌家族病史、既往有乳腺小葉增生等病史的患者,乳腺癌發(fā)病率也顯著提升[4-5]。目前乳腺癌目前臨床臨床常用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治療、放療、化療以及生物靶向治療等,外科手術治療是臨床最常用的治療手段,乳腺癌臨床常用手術分為保乳術以及乳腺癌根除術,外科手術均可破壞患者正常乳腺形態(tài),致使患者出現(xiàn)自卑、焦慮,部分乳腺癌患者術后擔憂形體變化以致自身吸引力降低,以致性需求降低、性生活減少、陰道干澀,影響夫妻生活[6-7]。乳腺癌術后患者常規(guī)干預中醫(yī)師與患者、患者家屬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忽視乳腺癌患者、患者家屬情緒變化[8-9]。情緒的變化與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興奮與抑制有關,近些年部分醫(yī)學研究者發(fā)現(xiàn),個體長期處于負面心理情緒狀態(tài)可刺激副交感神經,致使副交感神經功能異常,副交感神經對內分泌系統(tǒng)、自主神經系統(tǒng)以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起著十分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乳腺癌患者切除乳腺后患者乳腺周圍組織受到機械損傷,若患者術后同期負面心理情緒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致患者腎上腺素以及疼痛因子大量分泌,疼痛因子作用于游離神經末梢感受器,繼而加重患者軀體疼痛[10]。乳腺癌術后患者干預人員應給予患者心理疏導,醫(yī)師及時通知患者手術結果,并結合手術治療成功案例,提升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信心,醫(yī)師與患者溝通過程中,鼓勵患者傾訴內心感受,對于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患者,醫(yī)師應鼓勵患者積極與疾病抗爭,激發(fā)患者求生欲望,提升患者術后臨床診療依從性。此外,乳腺癌患者家庭的關心對患者術后心理情緒狀態(tài)的重建具有重要意義,醫(yī)師應與患者家屬及其配偶溝通,家屬以及配偶應一如既往的關心、疼愛患者[11]。
楊洪波[12]臨床調查顯示對于乳腺癌術后患者行心理疏導的試驗組,患者術后SDS量表以及SAS量表得分均低于對照組,本次研究顯示試驗組患者術后SDS量表以及SAS量表低于對照組,與楊洪波臨床研究結果一致。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礎上動態(tài)觀察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焦慮、抑郁負面情緒變化情況,結果兩組患者均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組患者SDS量表以及SAS量表得分逐漸降低,同一時間段SDS量表以及SAS量表得分均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乳腺癌患者術后心理疏導在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同時可緩解患者軀體疼痛[13]。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術后心理疏導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