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龍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浙江 杭州 310005)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以及大眾審美需求的不斷提升,演唱會、音樂節(jié)等演出活動此起彼伏,音樂類綜藝節(jié)目更是層出不窮。音樂是聲音元素的重要表現形式,音樂的聽覺元素與燈光的視覺元素共同構成觀眾的欣賞體驗。音樂對燈光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它可以促進燈光效果的情緒表達,推動燈光效果的視覺呈現,完善燈光效果的整體構成。因此,在燈光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聲音或者音樂始終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元素,是推動燈光變化的重要元素,也是燈光創(chuàng)作的重要參考坐標。
常見燈光設計師在演出現場強調“感覺”二字,且通宵達旦工作。筆者根據工作經驗,嘗試在剖析流行音樂結構的基礎上,對燈光視覺化腳本創(chuàng)作進行經驗總結,尋找一些理性的創(chuàng)作思路,探索高效的創(chuàng)作方式。
通常情況下,燈光設計師大多具有美術學習經歷,對明暗造型、色彩搭配、空間構成等,有著系統(tǒng)完備的知識儲備,可以很好地輔助燈光設計師進行燈光創(chuàng)作。而在美術專業(yè)之外,掌握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尤其是樂理常識,同樣能夠助力燈光創(chuàng)作。以下簡單闡釋與燈光設計相關的音樂概念。
音樂是指由旋律、節(jié)奏或和聲的人聲或樂器音響等配合所構成的一種藝術。
(1)旋律。旋律是構成音樂的首要元素,由不同音階排列組合構成,通常用來表現情緒。
(2)節(jié)奏。節(jié)奏用來表現音的強弱、長短,通常規(guī)律性出現。
(3)節(jié)拍。節(jié)拍構成音樂節(jié)奏的基本規(guī)律,比如1234/1234/1234/1234/……
(4)拍子。拍子構成一個小節(jié)的基本單位,比如三拍子、四拍子、六拍子等。
(5)小節(jié)。小節(jié)是有規(guī)律的節(jié)拍構成的節(jié)拍組,比如四拍子為一小節(jié)。
(6)音樂速度。音樂速度用每分鐘的節(jié)拍數來表現,單位為b/m(通常表述為BPM)。燈光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常稱其為BPM,是燈光編程中最重要的參考單位之一。
在熟悉音樂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聆聽低音部的樂器,例如架子鼓、貝斯等,它們在音樂中通常負責節(jié)拍的律動變化,需要在鼓點和貝斯音中找出“順勢”的“拍子”規(guī)律。同時,務必清楚拍子與音樂速度的區(qū)分,拍子絕不等同于音樂速度。
通常情況,一段音樂的結構由旋律、情感、段落三個部分構成。
(1)旋律結構
音樂旋律是整段音樂的框架所在,聽眾通過旋律感知音樂的藝術與美感。燈光設計呈現出的視覺效果自然也要圍繞此框架展開,通過視覺元素配合聽覺元素,流暢地表達音樂旋律。
(2) 情感結構
情感是音樂表達的靈魂,是整段音樂的核心。憂傷、喜悅、憤怒、迷茫等情感均在音符的流淌中加以傳遞。燈光設計在把握音樂情感的基礎上,可以充分提高燈光藝術效果,強化音樂情感的渲染力。
(3) 段落結構
段落是音樂的基本組成形式,音樂通常由多個段落展開呈現,其結構性顯而易見。
以上樂理常識是理解音樂結構、提高編程效率、確保CUE點精準變化的重要前提。遵循音樂結構是燈光創(chuàng)作的基礎,燈光創(chuàng)作的情緒表達、畫面構成、CUE點變化等都基于音樂結構的大框架展開。
要對音樂進行燈光創(chuàng)作,就一定要熟悉其結構特性和邏輯規(guī)律,深入了解音樂結構與燈光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音樂的作曲過程中,往往會以相對固定的段落結構進行旋律創(chuàng)作;填詞過程通常也會遵循旋律段落的規(guī)律加以完成。
音樂按旋律風格可分為古典音樂(包括交響樂)、流行音樂、民族音樂等。以下著重探討流行音樂的燈光視覺化腳本創(chuàng)作。
通常情況下,流行音樂普遍遵循的段落結構形式是主副歌段落結構。主歌,承擔鋪陳歌曲背景、渲染氣氛的功能;副歌,主要負責情緒烘托、情感表達的功能。主副歌段落結構是最常見的流行音樂段落結構形式。除此之外,諸如前奏、間奏、過門、獨奏、尾奏等元素均會出現在流行音樂的段落結構當中,通過一定規(guī)律的排列組合,構成一首完整的流行音樂,例如ABAB、AABA、ABACB、ABABCB等組合形式。圖1是筆者在燈光創(chuàng)作中習慣作出的段落標識?;诠P者的經驗總結,常見的流行音樂段落結構如圖2所示。
流行音樂與燈光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音樂本身決定了燈光創(chuàng)作的基本方向,燈光創(chuàng)作的視覺效果又反作用于音樂情感的表達。表演者在燈光效果的襯托下,可以更好地展現舞臺魅力,精心設計的燈光效果也在音樂的聽覺體驗中體現自身價值。因此,在流行音樂的燈光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理解音樂、尊重音樂的客觀結構,才能夠更好地實現燈光的藝術效果與價值。
在實際的燈光創(chuàng)作中,通常需要合理排布燈光空間布局,做到層次錯落、疏密有致,通過視覺元素完成對音樂和表演的心理體驗。
需要明確的是,燈光變化的目的是襯托表演者,凸顯舞臺氛圍,強化觀看體驗。歌曲的歌詞大意、現場氛圍的營造、燈光元素的空間構成、音樂節(jié)奏對燈光變化的引導及燈光色彩搭配等,這些因素都會全方位地影響整個觀演體驗。因此,燈光創(chuàng)作應當圍繞這些目的展開,切忌喧賓奪主,過分凸顯燈光的存在感,使欣賞表演淪為觀看“燈光秀”,這些無疑都將為燈光創(chuàng)作減分。
在一首流行音樂中,主歌部分的燈光效果應該適當地“收”,為副歌部分的情緒爆發(fā)做好準備;當副歌部分到來時,燈光氣氛應該達到最飽滿的狀態(tài),清晰、直接、有力地抓牢受眾,制造音樂情感共鳴。
圖1 流行音樂的段落標識
圖2 常見的流行音樂段落結構
圖3 燈光的預編程
本文所提及的流行音樂視覺化腳本創(chuàng)作,實為燈光設計、編程過程中的一種音樂視覺化思維及呈現手段,并不直接體現于整個觀演過程,下文皆在此范圍內展開討論。
當熟練掌握樂理基礎知識,并已充分了解流行音樂結構后,便可嘗試將流行音樂進行視覺化表達。流行音樂視覺化的概念并非燈具的實際視覺效果,而是通過書面語言,將音樂元素轉化為文字、標識等方式,最終形成音樂結構表、音樂分析表、CUE點變化表等燈光腳本,便于相關人員清晰、直觀地進行燈光創(chuàng)作。
筆者觀察以往工作經驗,注意到經常有燈光設計師依靠“感覺”進行燈光創(chuàng)作和編程操作?!案杏X”的好壞直接影響演出效果,同一首歌曲會在兩次返演中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演出效果,無法持續(xù)貼合演出的內容表達。編程過程中,由于無法通盤把握整首樂曲,經常需要反復回聽音樂段落,消耗大量時間,嚴重影響編程效率。同時,由于過分依靠“感覺”,無法準確把握下一個CUE點變化時機,難免錯過音樂情緒轉折等重要節(jié)點?;谝?/p>
上種種弊端,筆者認為,在流行音樂的燈光創(chuàng)作中,視覺化腳本創(chuàng)作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在流行音樂視覺化腳本創(chuàng)作中,還可以借助音頻軟件對音樂文件進行打點處理,標示清晰的CUE點記號。之后,導入燈光控制臺,結合時間碼TIMECODE技術和相關軟件,完成燈光預編程工作(圖3),實現音樂表演與燈光效果的同步觸發(fā)。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時間碼的單位設置問題,明確25幀、30幀、1/100秒等不同時值單位。時間碼TIMECODE技術并非本文重點,且其具有諸多技術特性和原理,筆者將在其他文章中展開討論。
流行音樂視覺化的工作,至少需要完成三份圖表的填寫。
(1)音樂結構表,即按照音樂段落結構,整理歌詞排版。
(2)音樂分析表,即使用各種符號、標識等信息,對音樂段落結構做出明確分析和標示,同時標示其他有效信息等。
圖4 標識信息
(3)CUE點變化表,清晰標示出燈光效果,諸如明暗變化、色彩搭配、運動方式等信息,這是開始編程前的重要準備工作,也是編程過程和返演過程中的重要參考資料。
在流行音樂視覺化腳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逐漸形成規(guī)律性、固定性的標識習慣,通過清晰的標識內容傳遞有效的燈光信息,形成的文字、表格等信息可極大地規(guī)范工作流程,充分提高工作效率,將感性化的燈光設計用理性化的創(chuàng)作手段加以完成。圖4是筆者常用的部分標識信息。
結合前文所述流行音樂視覺化腳本創(chuàng)作流程,以伍佰&CHINA BLUE的《LAST DANCE》為例,展示完整的視覺化腳本創(chuàng)作流程,并給出具體步驟,通過圖例明確流行音樂視覺化的思維。
(1)歌詞排版
按照段落結構形式,重新將完整歌詞內容進行排版,明確區(qū)分主歌、副歌、間奏等結構段落,優(yōu)化格式,為標示信息留出版面。
(2)標示音樂結構
在優(yōu)化過的歌詞版面中,清晰做出主歌、副歌、間奏等結構標識。同時,標示出音樂長度、速度、節(jié)拍、聲音強弱、特殊樂器、音效等有效信息。完成這一步驟時,只需對音樂結構進行標示,燈光信息標示在CUE點變化表中完成。
(3)標示順序
a. 音樂時長、速度
例如,《LAST DANCE》的音樂時長為4′31″,音樂速度為75 BPM。
b. 整體音樂結構
例如前奏、主歌A、主歌B、副歌、間奏、尾奏等段落。
c. 數出音樂節(jié)拍
確定音樂是什么類型拍子,例如《LAST DANCE》的拍子類型為4/4拍。
d. 聲音強弱信息
找到音樂段落中的聲音強弱關系,例如:強強——F F、強——F、中強——M F、中弱——MP、弱——P、弱弱——PP,并加以標注。這些信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感、體現音樂氣氛。
e. 識別音樂細節(jié)
一段完整音樂中,通常包含大量聲音細節(jié),例如不同樂器音色、鼓點重音、伴唱和聲、樂器SOLO等。這些聲音細節(jié)在豐富音樂內容的同時,也需要被燈光設計師注意到,并在燈光效果中加以體現。
圖5 所示為《L A S T D A N C E》的歌詞CUE表。
當完成音樂結構標示后,便可著手對該段音樂展開完整分析、標注,將文字標識信息轉換為表格信息,以更加直觀的形式輔助燈光創(chuàng)作。通過音樂分析表可以清晰判斷CUE點變化時機,明確燈光效果作用的音樂段落。以《LAST DANCE》為例,圖6~圖7為筆者常用的兩種音樂分析表模板。
圖5 歌詞CUE表
通過以上兩種音樂分析表,燈光設計可以明確音樂小節(jié)與歌詞轉換的位置關系,將完整音樂進行段落化分割,針對不同段落進行燈光效果編程,同時也避免反復播放音樂后帶來的錯亂感,整個編程階段更加有序、清晰。
基于完整、清晰的音樂結構表和音樂分析表,此刻可以開始進行CUE點變化表的整理工作。此時,整首音樂中的結構段落可以作為CUE點基本變化點和邏輯依據,逐步豐富CUE點內容,完善CUE點變化,最終形成完整的CUE點變化表,依此作為燈光設計和編程操作的參照樣板。
CUE點的切換邏輯通常可以參考整首音樂的段落結構、旋律特性、聲音強弱等因素,并可依據不同切換點的變化特性做出有針對性的燈光效果切換設計。圖8為《LAST DANCE》的CUE點變化表參考范例。
結合筆者實際工作經驗,燈光創(chuàng)作過程中曾經遇到以下若干問題。
圖6 音樂分析表模板1
圖7 音樂分析表模板2
(1)思路匱乏,效果雷同
現場編程時間有限,頻繁使用自己熟悉的燈光變化效果,導致同一首歌曲或不同歌曲中經常出現雷同效果,使得視覺效果缺乏差異化。
(2)燈具沖突,切換穿幫
編程過程中,經常忽視相鄰CUE點中重疊使用的燈具,導致效果變化生硬、突兀。尤其是在慢速音樂情境中,容易暴露切換穿幫的致命缺陷。
(3)效率低下,時間漫長
由于前期缺乏充分準備,沒有形成清晰、理性的設計思路,現場過于依靠“感覺“進行創(chuàng)作,導致現場創(chuàng)作周期被嚴重拖延,通宵編程成為常態(tài)。
(4)過早釋放,缺乏爆點
由于缺乏對一首歌曲以及整場演出或節(jié)目的宏觀把控和結構判斷,導致燈光情緒被過早釋放,無法在音樂情緒高點給予配合推高演出氣氛,燈光效果淪為平淡無奇。
針對流行音樂燈光創(chuàng)作的整體流程中出現的問題,采用視覺化腳本創(chuàng)作可以有效規(guī)避,通過清晰、理性、規(guī)范的工作流程,提高燈光創(chuàng)作的效率以及完成度,進而提升整體藝術效果。其所帶來的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
(1)提前創(chuàng)作,解放現場
伴隨著演出規(guī)模增長、燈光體量擴大、編程周期壓縮等問題,以往現場編程中的大量工作可以前移,放置辦公室內完成,除離線編程預演外,整體燈光設計思路和燈光編程邏輯可以在進場前充分完成,進場即編程,無需再將現場精力用于考慮編程思路。
圖8 CUE點變化表
(2)合理分配,資源優(yōu)化
依據燈光設計方案、設備清單、舞美效果等有效信息,充分拓展設計思路,合理分配燈具使用頻次,有效調配燈光效果,通過細致嚴謹的設計思路,將有限的燈具資源轉化為無限的藝術效果。
(3)宏觀把控,通盤考慮
逐漸形成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審視音樂和整場演出及節(jié)目的習慣,考慮音樂情緒的整體起伏與表達,搭配使用燈光效果;同時,可以有效規(guī)避燈具沖突、效果切換穿幫等低級錯誤。
(4)歸類存檔,曲庫完善
伴隨著演出經驗的增加,不同場合可能會遇到同一首歌曲,曾經的編程記憶當然可以被用于新一次的工作當中,但記憶難免出現偏差,影響編程效率。此時,完整的資料檔案可以幫助燈光設計師高效、便捷、精準地進行創(chuàng)作,隨著文檔資料的積累,不斷完善個人燈光曲庫,可以在出現相同歌曲時極大地方便燈光創(chuàng)作。
總之,現場留給燈光設計師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極其有限的,這些時間更加值得用來進行調整、修改等完善燈光創(chuàng)作的效果,而非從零開始的全新創(chuàng)作流程。至于實際燈光編程工作,篇幅所限,亦非本文論述重點,不做贅述。
一次次的演出經驗表明,現場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能會有“意外”發(fā)生,這些狀況難免會影響燈光創(chuàng)作的進度和效率。因此,在到達現場之前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其中,燈光視覺化腳本創(chuàng)作顯得尤為重要,充足的前期準備工作可以提高燈光創(chuàng)作效率。本文雖著重探討流行音樂的燈光視覺化腳本創(chuàng)作,但所述觀點亦可為交響樂、音樂劇等其他演出形式的燈光創(chuàng)作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