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萍
“愁死了”“怎么辦啊”“我活不下去了”。生活中,我們周圍總會有人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一點點小事也使他們愁云慘淡,輾轉反側。如果遇到稍大一點的事情,更是坐立難安,甚至生無可戀。我們把這種行為稱為焦慮。為了生存,人們天生會焦慮。心理咨詢師認為,被自然演化選擇的人類身上本來就有焦慮的基因。有研究顯示,在容易焦慮、容易具有悲觀情緒和產生負面想法的主體身上,這種基因會更明顯。同時,在大腦中有一個跟杏仁差不多大小、形狀的結構叫“杏仁核”。它專門負責情緒反應和記憶處理,一旦認為存在潛在風險,就會在你腦中拉響警鈴。而焦慮就是它的其中一款警鈴。
為了更好地生存,每個人都在不斷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評估,以便及時調整自身,得以存活并發(fā)展。心理學專家提出,焦慮情緒是幫助生命體能夠更好生存的基本情緒之一。打個比方,焦慮就像雷達,在探測到環(huán)境有潛在危險的時候發(fā)出信號,讓人準備戰(zhàn)斗或是逃離危險之地。
隨著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焦慮也會配套升級。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每個成員都會擔心自己能不能跟上社會的發(fā)展,適應變化。更何況我們的國家、社會的變化特別快,近幾十年的發(fā)展可能是其他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發(fā)展。過去熟悉的生活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改變,這就導致焦慮的增加。人們卻無法將它消滅。
一位年過四十歲的美術設計師在分析自己的職業(yè)經歷時說:近十年來,幾乎每兩年就要升級設計軟件。在最初升級時,自己陷入極度的抗拒和焦慮中。因為原有的設計軟件已被使用五年,而且并沒有任何不適的地方。而新軟件顛覆了許多應用,用得十分不順手。更糟糕的是,剛剛適應了新軟件,又有另一種號稱更便捷的軟件將之取代。我在焦慮中日復一日地適應新軟件,忽然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工作效率竟提升了四倍不止。我就是在這種焦慮與消極的態(tài)度中不斷適應新事物,可最后,還是接受了它?,F(xiàn)在回想起來,我所有的焦慮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我的進步,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
正如一本書中寫的那樣:“在感到悲傷或憤怒時,我們的正常反應不應是完全根除悲傷和憤怒的情緒,而是接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承認憤怒和悲傷是健康的,那么焦慮也只是另一種健康的情緒表達罷了,我們?yōu)槭裁凑J為它應該被根除呢?”
美國神經科學博士后、情緒管理與幸福專家海藍說:“沒有不好的情緒,你的恐懼、焦慮、懷疑、憤怒、內疚、羞愧等,這所有的部分其實都是內在的提醒,提醒你遠離了幸福的軌道而已?!?/p>
曾有一位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的護士找到海藍博士,由于工作需要上夜班,這位護士長期有失眠、焦慮的困擾,上班時,整個人的狀態(tài)非??只?,生怕因自己的工作疏忽導致病人出事,精神緊繃,甚至覺得ICU工作生不如死。
海藍博士了解后發(fā)現(xiàn),這位護士從內心來講并不喜歡這份工作,就連醫(yī)院本身對她來講都是個很危險的環(huán)境,因為“充滿病毒細菌、放射線等”。在這位護士的潛意識里,醫(yī)院就是個對身體有害的環(huán)境,但是她的母親卻認為在ICU工作很牛,賺錢也很多,是很多人想做卻做不了的事情。經過分析,她意識到自己70%的焦慮是因為進醫(yī)院本身,這其實并不是一份適合她的工作。而且她是個追求完美的人,總想努力在所有地方都做得比別人厲害。
最后海藍博士告訴她:“焦慮不僅不是問題,還是我們生命中的衛(wèi)士和天使,告訴我們人生大概需要做出調整,是來自天使的信號。就像我們有時候討厭發(fā)燒、疼痛一樣,這些其實都是身體的保護信號?!?h3>焦慮是與生俱來的生命力
在生活中,焦慮有很多偽裝形式。絕大多數易怒的人都是焦慮導致的。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時,他會把情緒變成一種憤怒,對別人發(fā)泄出來。這會給他帶來一種掌握感,就覺得好像自己對事物還沒有完全失控,以發(fā)怒這種方式去應對自己的焦慮。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大多數老板的脾氣都那么差。
假如列一個全世界知名的差脾氣老板排行榜,史蒂芬·喬布斯一定榜上有名。在喬布斯的眼中,一個人不是天才就是垃圾,而這僅取決于他眼中你的工作是否有價值。喬布斯的脾氣有多差呢?據蘋果公司前雇員透露,喬布斯可怕的一面在于他冷漠的態(tài)度?!皼]人會主動和喬布斯打招呼?;鶎訂T工都害怕他。我記得有一次喬布斯走入辦公區(qū),迎面走來的一組員工立刻向兩邊散開,喬布斯則從中間穿過?!钡褪沁@樣一位脾氣極度差勁的老板,卻帶領團隊做出了麥金塔電腦、iPod、iPhone……乃至奠定了整個 Apple 生態(tài)的基礎。甚至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這樣評價喬布斯:“他前所未有地把藝術家的靈感和工程師的遠見結合在一起,建造了一個非凡的公司。他是美國近25 年來最成功的CEO,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領袖?!?/p>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有一個觀點是,幾乎所有的憤怒都是被捏造出來的。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老板選擇“脾氣差”是一種管理方式,而非無法把控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
老板的“脾氣差”是被逼出來的。當一個人選擇創(chuàng)業(yè)做老板的那一天起,他就需要承受一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的壓力。這些壓力可能來自于公司是否能夠順利存活,可能來自于投資人的要求,可能來自于滿足下一輪融資的業(yè)務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老板剛開始可能能夠和顏悅色地對待每一個員工。但在每天增加的壓力和員工成長速度跟不上的巨大沖突下,他沒有辦法也沒有耐心等待員工成長,那時候公司可能就已經死了。人的潛力很多時候是在外力作用下被激發(fā)出來的,老板選擇用更嚴厲的方式展露自己的 “壞脾氣”,有壓力的員工會更快速地成長。所以,請包容一下你們差脾氣的老板吧。
焦慮的另一個特點是目標容易轉移。如果一個人對某件具體事情特別擔心,以至于他不面對時,有時會無意中讓自己把焦慮放在另一件事上,以回避對真正最焦慮事情的思考。我們可以回憶一下上中學時的情景:父母和老師最該焦慮的應該是我們的學業(yè),可是他們很容易將這種焦慮轉移到其他方面上,比如沒收我們所有的課外書,不允許女孩子留長頭發(fā),不允許經常買新衣服,不允許男孩子打游戲。
這種方法實際上是無效的,但人們經常這樣做,所以人們試圖擺脫這樣的控制。近兩年很流行“佛系”這一叫法。佛系的人看起來無憂無慮,隨遇而安,但事實也許恰恰相反,可能正是因為他們更加焦慮,才不敢追求成功,不敢去努力,甚至不敢去結婚,更不敢去生孩子。這說明他們應對焦慮的能力已經低到一定程度了。
其實,不必把焦慮當作洪水猛獸。所有負面情緒都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它們都等待著被轉化成智慧、勇氣和愛的能量,是通向自己內心世界的一個窗口。正如電視劇臺詞中所說:焦慮讓人心力交瘁,也讓人功成名就。適度的擔心或緊張會讓人表現(xiàn)得更好,可以提前準備多個方案應對潛在的壞的可能性。這也是古人常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如果你實在不能降低你的焦慮感,但至少你可以忘記它。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焦慮,但是有的人可能因為自己焦慮而焦慮,即“對焦慮的焦慮”。這也符合吸引力法則,越關注什么,越能獲得什么。
一家新媒體的小編桃桃認為自己最近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癥,其中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失眠。為了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桃桃強迫自己入睡。入睡前喝一杯熱牛奶,做瑜伽聽舒緩的音樂,數綿羊……種種方法都試過了,可是越想入睡,越難以入睡。更奇怪的是,第二天上班一坐到工位前就開始打瞌睡。好幾次因為校對失誤被總編批評。桃桃因為自己失眠的問題,陷入了更焦慮的情緒中。
她不得不尋找心理咨詢師來幫助解決入睡的問題。經過診斷,專家給她一個非常簡單的建議:既然睡不著,那就不要刻意睡,從床上爬起來做點別的事情,看書、寫稿、做家務。事實上,當失眠者將注意力從“我睡不著覺”轉到其他事情上時,他們往往就更容易犯困想睡。
用忘記焦慮這一辦法,同樣有助于解決其他類型的焦慮。劉寧從小就有嚴重的密集恐懼癥,甚至一看到書本上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就會渾身發(fā)抖。以至于在高考時,原本成績優(yōu)秀的他,卻因為試題中一道題密集的圖形而放棄整道大題,還差點在考場失控。長大后,這種癥狀更加嚴重,他不喜歡明亮的燈光和擁擠的人群,只要一看到燈光,就有一種想要逃離的沖動,每每走在繁華的商業(yè)街上,他總害怕會有人在背后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他發(fā)現(xiàn)他對這種密集焦慮也不是不能控制的。那是愛人生日前兩天,劉寧想著為愛人準備一頓生日大餐,他只能逼著自己走進琳瑯滿目的超市。剛走進超市,他就感覺不自在,仿佛有人在背后跟蹤他,使他不得不常?;仡^看。不過為了愛人,他開始強迫自己購物。他將注意力全部放在了貨架上的商品上,不知不覺地挑選了一購物車的商品。在收銀臺前,雖然排隊的人很多,但是他又忙著交款,又忙著裝袋,走出超市以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全然忘記了焦慮。
從劉寧的經歷來看,我們沒有必要對焦慮情緒“過度憂慮”,情緒就像天氣,總是有好有壞。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有開心、憂愁、焦慮、喜悅。壞天氣來了,沒必要消滅它,也不可能消滅掉,做好充分準備就行。
但是總有人認為,焦慮的情緒是一點好處也沒有的。他們認為焦慮情緒本身會影響注意力,讓人不夠專注,同時把時間浪費在很多沒有必要的焦慮情緒上。學者通過大量分析個體與生存焦慮的關系后,將性格分為四類——安全型人格、非安全型人格、憂懼型人格、掛慮型人格。
其他幾種人格比較好理解,憂懼型人格其實是創(chuàng)造型焦慮者。這些人往往對蒼白的現(xiàn)實感到憂心,試圖用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為世界著色。他們總是先行者,勇于提出反對意見,樹立鮮明的自我風格。這在當下的“杠精”“憤青”的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這些焦慮者是極具抗爭意識的人,他們往往將“焦慮”當作自己最大的敵人,每每要拼盡全力進行防御。這是一群“好勝者”,他們熱衷于一切的事物活動。哪怕內心極度不安,也要放手一搏,強烈需要所有人的認可和喜愛。
從這一點看,焦慮也是激發(fā)人們內在生命力的催化劑,只是我們沒有將這種力量放到應該用的地方,就像汽車的輪子在空轉但是走不動。人只要有所追求,有所希望,就不可能沒有焦慮。有時,一定程度的焦慮反而會使人更容易興奮,不容易懈怠,激發(fā)人的活力,促使人們去做更多的有價值的事情。
相比起步步為營,寄希望于大把藥物、形形色色的心理咨詢來緩解焦慮的做法,我們不妨試著“理解焦慮并感謝焦慮”。很多人以為可以通過努力,消除負面情緒,這既是不可能的,也沒有這個必要。要相信我們自身的功能是強大的,我們要欣賞生命本身的能量和智慧。而焦慮的我們,缺少的恰恰是對生命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