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世暖 魏劍閣 楊翠翠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倫理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明確提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要構建覆蓋全面、導向明確、規(guī)范有序、協(xié)調一致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如何規(guī)范科學發(fā)展,如何正確引導科學研究趨利避害,使之更有效地服務于民族復興大任,是新時期我們所面臨和必須考慮的問題。
科學研究要守好倫理之門。科學倫理的研究范圍,一是現(xiàn)代科學研究活動帶來的倫理問題,二是科學工作者的職業(yè)倫理問題。前者主要研究如何在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中作預期考慮,從倫理角度謹慎行事,避免科學實驗活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后者則主要探討科學工作者在學術研究中的倫理問題。科學工作者的職業(yè)是搞科學研究,其工作涉及科學共同體的行為規(guī)范、署名權、經費分配、榮譽獎勵等與倫理道德有關的問題。但是,近年來在學術界揭發(fā)出一些違背科學倫理的現(xiàn)象,如作偽、剽竊、制造學術泡沫、以不正當手段爭名奪利等等,最為轟動的是2017年4月《腫瘤生物學》撤銷了107篇中國論文事件。這些都反映了我國推進科學倫理治理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科學倫理的緣起
科研人員的倫理責任并非僅限于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就出現(xiàn)了規(guī)范科研人員行為的倫理規(guī)范。比如,希波克拉底誓言就是兩千多年前確立的醫(yī)生對病人、對社會的責任及醫(yī)生行為規(guī)范的職業(yè)倫理。近100年來,科學研究完成了從行業(yè)向職業(yè)的轉變,科學研究日趨社會建制化。從傳統(tǒng)的書房或發(fā)明家小實驗室中的研究,變成一項社會事業(yè)。從過去的個人以探求真理為主旨的行業(yè),變成一種有大量人群參與的、得到社會廣泛資助的、高度組織化的社會活動,變成一種可以使科學家獲得榮耀、權力和種種福利的職業(yè)。利益的驅動、權力的介入、傳媒的關注,使科學家在從事探索、交流和評價的過程中,出現(xiàn)大量倫理道德與利益的沖突。這些新變化要求科學家在研究之前或研究過程中對自己的行為作倫理評判,承擔相應的倫理責任。比如,科研活動中所包含的實驗可能對社會以及實驗中所涉及的人群有某種危害;人們現(xiàn)在還無法確知生物體經過基因技術處理后與周圍環(huán)境會發(fā)生怎樣的相互作用;也不知道現(xiàn)在看來沒有危險的化工制品和家用電器長年累月使用后會產生何種后果。科學研究上的風險很容易轉變成社會風險。
二、科學倫理研究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學術界出現(xiàn)了某些違背科學倫理的現(xiàn)象,值得我們引起高度重視:
(一)抄襲剽竊
抄襲剽竊就是把別人學術成果不加任何注明就化為己有。從抄襲對象的選擇情況來看,有抄今人的,也有抄前人的,還有抄國外學者的,甚至還有抄自己學生的成果的;最為惡劣的是將他人的文章或著作僅僅更換題目和作者,其余原封不動,就另投其他刊物或出版社發(fā)表;較為多見的是在論著中部分抄襲一個或多個他人成果,改頭換面,而不作任何說明.
(二)偽造包裝
有的科研人員為了盡快出成果,隨意編造實驗數據,圖表一經“修改”美妙無比;有的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好工作,偽造在名牌高校受過教育的簡歷,欺騙用人單位;有的科學家向公眾作偽證;有的專家為偽劣質工程和虛假廣告大開方便之門,欺騙國家,誤導消費者。
(1)浮夸虛報。某些科研人員程度不同地虛報論文篇數和等級,或是不擇手段地追求論文的篇數,將現(xiàn)成的材料拆開多投,制造“學術泡沫”。利用職務和學術權力巧取豪奪,將大量科研課題和經費據為己有,然后層層發(fā)包,粗制濫造。
(2)亂拉關系。在科研成果評比鑒定中互相拉攏,互相吹捧,騙取學術榮譽。在評定職稱和獎勵中大搞“人情風”,請客送禮。
(3)學術壟斷。少數有一定知名度和權威的科學家,利用自己的聲望和地位,大搞學術獨裁,壓制學術界的不同聲音,壟斷科研經費,霸占學術資源;并且,進行“近親扶持”,為自己的學生、親屬等謀取學術地位,以此形成學術小團體,非常不利于學術交流與發(fā)展。
科學倫理是科研人員普遍遵循的評價與判斷善惡的最基本的標準,是約束科研工作者科研行為的具體原則,科學倫理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科研人員在確定科研選題和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應當對研究本身做出倫理評價,要對其研究行為負責。如果估計到科研的結果會給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那么科研人員應當盡快停止研究活動。
二是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和應用活動中,應當堅持“科學精神”,培養(yǎng)“科學氣質”,按照嚴格的科學方法獲得研究結果,保證科學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避免任何形式的抄襲、剽竊和弄虛作假。
三是科研人員應該按照科學界普遍的行為規(guī)范,處理科研活動中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善于與同事合作,尊重學術前輩,努力提攜后學。
四是科研人員應該堅持真理,勇于修正錯誤,對偽科學和反科學的不良社會現(xiàn)象自覺地加以抵制和批判。
五是科研人員應該無私地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出自己的全部聰明才智,具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三、新時期推進科學倫理治理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xié)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營造良好學術環(huán)境,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新時期推進科學倫理治理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推進科學誠信文化建設
倫理與科學是驅動人類文明前進的兩個車輪,科學研究應該在倫理和現(xiàn)實范圍內進行。我國的科學倫理規(guī)范教育比較薄弱,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科學知識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表現(xiàn)在:學校里重視科學知識教育而忽視科學倫理教育,在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涉及科學倫理的內容也并不多;而在大學的倫理教材中,很少涉及職業(yè)道德問題,對于當今出現(xiàn)的許多現(xiàn)實問題,諸如學術腐敗等更是很少涉及,這就導致科學研究工作者在從事科研工作之前缺乏有關科研活動中倫理道德思想基礎。筆者在嵐山區(qū)調研中還發(fā)現(xiàn),區(qū)科技局與區(qū)科技協(xié)會中的工作人員,包括領導層面,對科學倫理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這是一種非常不正常的“職業(yè)反應”。新時期,我國亟需強化科學倫理教育,推進科學誠信文化建設。一是分別從學校層面、社會層面、單位層面構建完備的教育體系,讓社會公眾接受科學、系統(tǒng)、規(guī)范的科學倫理教育;二是政府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大數據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優(yōu)勢,有效發(fā)揮道德他律的約束力,引導公眾自覺加強科學倫理素養(yǎng),踐行倫理道德和倫理擔當,激發(fā)新時期科學研究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