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虹,楊 杰,李素玲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2019 年8 月,筆者在研究考察山西毒蘑菇資源時,在山西南部沁水縣中條山地區(qū)櫟樹(Quercus sp.)林內地上采到一些黃色的鵝膏屬物種樣本。這些蘑菇樣本宏觀形態(tài)特征類似于黃蓋鵝膏菌(Amanita subjunquillea S.Imai)。黃蓋鵝膏菌是一種劇毒蘑菇[1-3],含有鵝膏肽類(amanitin)毒素,誤食后肝臟損害嚴重,死亡率很高[1]。該物種在我國分布廣泛,但是此前在山西省沒有記錄[4-5]。為準確弄清這些樣本是否為這個劇毒蘑菇物種,本研究采用形態(tài)學特征和DNA 片段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其進行了研究。
本研究依據的擔子果樣本于2019 年8 月采自山西省南部沁水縣中條山地域的櫟樹林(Quercus sp.)林內地上。樣本在野外采集時拍攝照片,記錄生境信息和主要宏觀形態(tài)學特征,包括擔子果菌蓋的表面特征、菌柄有無菌環(huán)、菌托及菌褶顏色、氣味和味道等表面特征情況。新鮮的擔子果標本經45 ℃烘干后,用作憑證標本,保存于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標本館(HSA)和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標本館(BJTC)。
采用體視顯微鏡和手持放大鏡結合野外采集時拍攝的照片對擔子果的結構大小、色澤、質地等宏觀特征進行觀察并描述,主要包括對菌蓋顏色、直徑及表面鱗片形態(tài),菌褶密度、顏色、與菌柄的著生方式,菌柄顏色、形狀及菌環(huán)、菌托形狀、質地、表面條紋還是鱗片、中實還是中空,菌肉顏色及傷變色等的特征觀察記錄。
用手術刀對標本菌蓋表皮和菌柄表皮等組織進行徒手切片,用以蒸餾水、3%KOH 作為浮載劑制作水封片在光學顯微鏡下對擔子果的顯微結構特征進行觀察并描述,如擔子、擔孢子形狀、大小以及囊狀體的有無等。
標本烘干后采用CTAB 法提取、擴增核糖體DNA 內轉錄間隔區(qū)(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片段[6-7],PCR 擴增引物采用擔子菌通用引物ITS1/ITS4[8-9]。將上述PCR 產物經純化和測序(北京中科希林生工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獲得的序列經手工校對后,所得的2 份ITS 序列在NCBI 數據庫上用Blast 工具進行比對,其結果用于本研究比較分析。
表1 本研究引證的山西樣本的ITS 片段在NCBI 上Blast 結果
ITS 片段比對結果顯示,本研究引證樣本高度匹配黃蓋鵝膏菌(Amanita subjunquillea)(表1)。
擔子果(圖1)蘑菇狀,小到中型,菌蓋幼時扁半球形,成熟時扁平,直徑3~8 cm,黃色至芥黃色,中央平坦或稍凸起,顏色稍深。邊緣無溝紋,表面平滑。菌肉白色,較薄或中等厚度。菌褶白色,較密,離生,有小菌褶。菌柄近圓柱形,長5~12 cm,粗0.5~1.0 cm,白色至淡黃色,表面被有纖毛狀或反卷的淡黃色鱗片,基部通常膨大至球形;菌環(huán)白色,生菌柄上部或頂部;菌托白色至污白色,膜質,淺杯狀,高2~3 cm,寬1~2 cm。擔孢子球形至近球形,偶見寬橢圓形,(6.5~8.5)μm×(6~8)μm。
引證標本:山西省沁水縣中村鎮(zhèn),櫟樹林內地上,單生或群生,2019 年8 月22 日,劉虹(LH726);山西省沁水縣中村鎮(zhèn),櫟樹林內地上,單生或群生,2019 年8 月22 日,徐語言(XYYM057)。
本研究采用形態(tài)學方法和ITS 分子鑒定方法比對均支持本研究引證樣本為黃蓋鵝膏菌(Amanita subjunquillea S.Imai)。文獻研究分析顯示,黃蓋鵝膏菌此前在山西真菌專業(yè)文獻中沒有記載[2-5],本研究結果為該種在山西的首次報告。
黃蓋鵝膏菌在分類學上隸屬于鵝膏屬(Amanita),是一種誤食后有致人死亡能力的劇毒蘑菇。除去該種之外,該屬尚有多個能致人死亡的毒蘑菇物種,代表性物種如分布于我國廣東等地的致命鵝膏(Amanita exitialis Zhu L.Yang&T.H.Li),該毒蘑菇在廣東省至少發(fā)生過22 起誤食中毒事件,導致89 人中毒,45 人死亡[1];分布于湖南、廣西等地的灰花紋鵝膏(Amanita fuligineo Hongo),該毒蘑菇在上述地區(qū)有記錄的中毒事件至少有33 起,導致350 人中毒,其中79 人死亡[1]。此外還有廣泛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等地的淡紅鵝膏(Amanita phllidorosea P.Zhang&Zhu L.Yang)于2011 年在山東泰安導致7 人中毒3 人死亡的中毒事件[1]等等。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鵝膏菌屬劇毒種類是引起我國蘑菇中毒并致死的主要物種來源。
筆者在近3 a 對山西省野生食用菌資源調查中雖然發(fā)現有鵝膏屬物種存在,但均為無毒或低毒種類,如發(fā)生在云杉、落葉松林內的Amanita glarea 和發(fā)生在楊樹林內的Amanita simulans 等,沒有在該地區(qū)發(fā)現鵝膏屬劇毒物種存在[10-14]。
本研究發(fā)現的黃蓋鵝膏菌是山西省發(fā)現的第1 個有劇毒的鵝膏屬物種,2018 年在河北省一起誤食黃蓋鵝膏中毒事件的調查報告中報道,誤食該物種導致中毒事件發(fā)病11 人,死亡3 人[15]。但值得一提的是,黃蓋鵝膏在山西的發(fā)生地沁水縣中村鎮(zhèn)附近幾年前有過當地人誤食山上采集的野生蘑菇中毒死亡事件,但是否是該物種導致尚不得而知,但是該劇毒物種在上述地區(qū)出現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以防止惡性中毒事件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