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燕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學人文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當前,我國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隨著互聯網的發(fā)達、手機等新媒體的逐漸普及和應用,高校大學生在便捷地獲取信息的同時,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思想。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據馮小珊的問卷調查顯示,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學生完善人格與高尚道德培養(yǎng)等諸多問題?!皩W校試圖去通過一些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去影響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但是效果并不明顯?!盵1]
綜合上述情況,單純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其他各類課程也應該實施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起協同育人。在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yè)課以及綜合素養(yǎng)課是教學的三大板塊。開展課程思政,亟須從宏觀上對三大板塊統籌兼顧、合理規(guī)劃,使三者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對學生的教育。有學者指出“在改革框架及路線圖上,就是要從國家意識形態(tài)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既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課程地位,又要充分發(fā)揮其他所有課程的育人價值,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yǎng)課程、專業(yè)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2]概括說來,就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中心,以綜合素養(yǎng)課和專業(yè)課程為兩翼,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和人格塑造,這是符合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的。
公共藝術課程是高校中為非藝術專業(yè)學生開設的藝術選修課程,屬于綜合素養(yǎng)課。這些課程可以使學生在體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中,提高美學修養(yǎng),提升精神境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公共藝術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內在要求。
此外,于公共藝術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能夠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藝術是人類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融入了主創(chuàng)者的主觀情感及精神追求?!赌档ねぁ分?,湯顯祖借杜麗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愛情故事表現了他對真情的追求,而莎士比亞則通過《哈姆雷特》表達了對人的價值的反思。公共藝術教育以對藝術作品的闡釋、鑒賞和體驗為教學中心,以學生的審美體驗為基礎,因而情感性是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屬性,也是其區(qū)別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專業(yè)課的重要特性之一。在公共藝術教育實施課程思政,于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價值觀念、人生信念等方面加以適時引導,可以避免枯燥的理論與空洞的說教,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服務于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如果說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途徑的話,毫無疑問,公共藝術教育則重在美育。落實在教育實踐中,德育、美育都以學生為本,是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德育,簡言之就是對道德和德行的培育。我國歷來非常重視對一個人德行的評價,古語“德才兼?zhèn)洹?,就是說個人除了具有才學和能力之外,還要有高尚的品格以及情操。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指出:“德才兼?zhèn)渲^圣人,德勝才謂君子,才勝德謂小人”,更是把德行置于比才學更重要的地位。高校的德育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來進行的,旨在通過學習,使學生不斷自我完善,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育在我國最早是由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他在《美育與人生》一文中說:“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yǎng)。陶養(yǎng)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yǎng)的作用,叫作美育?!盵3]這就是說,人若要具有高尚偉大的行為,必須有一種超越情感的持久而強大的內在驅動力,而獲得這種驅動力的重要途徑就是美育。他還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理念,“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4]顯然,蔡先生所提倡的美育,就是受教者在感受美、欣賞美、發(fā)現美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逐步建立起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行為規(guī)范。
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公共藝術教育,其終極目標都是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塑造健全的靈魂。這種目的共通性,使得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備了理論基礎,二者在堅持各自課程屬性的同時,可以相互滲透與融合,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
就實踐層面而言,公共藝術課程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資源,很多教學資料和案例都可被深入拓展,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師在傳授知識、欣賞作品的同時,可著力突出藝術主創(chuàng)者的價值取向、人格魅力,以此來感染學生。比如戲曲鑒賞課程中,在介紹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的藝術成就時,可向學生講述他在抗戰(zhàn)時期著蓄須明志,拒絕為日本人表演的愛國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戲劇鑒賞課程中,可通過介紹北京人藝表演藝術家秉持的“戲大于天”的職業(yè)操守和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敬業(yè)以及人格教育。
課堂教學是高校育人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公共藝術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就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著力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
一、注重價值引領。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公共藝術教育要正確處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關系,在普及藝術基本理論、體驗與品鑒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價值引領,以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完善學生的道德品格為目標,以公共藝術教育為載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多元滲透,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努力奮斗。
二是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要深入發(fā)掘課程思政資源,使本課程的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和精神達到自然而然的融合,真正做到水乳交融,水到渠成。公共藝術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并不是把公共藝術課程變?yōu)樗枷胝卫碚撜n,而是要巧妙利用公共藝術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立足課程思政“融合性”的特點與要求,對學生進行適時、恰當的思想政治教育。譬如戲劇鑒賞課在介紹中國當代話劇的經典之作《茶館》時,不僅要從藝術的角度分析該劇在劇本結構、人物塑造、語言特色等方面取得的藝術成就,同時也要重點分析《茶館》所折射出的清末戊戌變法失敗、軍閥混戰(zhàn)、抗戰(zhàn)勝利解放戰(zhàn)爭前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的社會現實,深化學生對這一階段民情、國情的認知,使學生感受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歷史的必然選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話劇作品為載體,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達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化人”。
三是充分發(fā)揮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世界風云激蕩、多元文化不斷碰撞的新態(tài)勢下,傳統文化對培育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爸袊鴤鹘y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很有益處?!盵5]公共藝術的教學中包含了諸如繪畫、書法、戲曲等在內的我國諸多優(yōu)秀傳統文化,深入發(fā)掘并闡發(fā)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精髓,使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是公共藝術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藝術導論課程中,對比分析中西方藝術的不同審美特質;在美術、戲曲等課程中,介紹我國傳統藝術的創(chuàng)作理念、表現方式等,這些內容都可以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藝術價值與獨特魅力的認知,從而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是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改變以往以教師灌輸為主的授課方式,對于課程中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資源,合理設計,積極探索啟發(fā)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比如前面提到的話劇經典《茶館》,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劇本朗讀、情境表演等;而在藝術導論課上,可以列舉中西方不同藝術作品,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中西方藝術思維的不同特征。這些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讓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真正有認同感和獲得感,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腦、入心。
在公共藝術教育中開展課程思政,實現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通,豐富了思想政治的教育內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與手段。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應立足于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屬性與課程特點,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及教學方法等進行全方位的改革與探索,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與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