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珺萌
當我又一次在Twitter上看到已經退役的吉諾比利出現在他自己錄制的視頻里面的時候,我開始第無數次感慨互聯網交流的直接。視頻中,吉諾比利用自己的母語西班牙語說話,從他搭配的動作看來,他正在宣傳一些防疫措施。我猜想,他說的無外乎待在家里,注意打噴嚏的姿勢,以及佩戴口罩或者勤洗手。他認真的表情和語氣,也向粉絲們傳達了他嚴肅的情緒。
“聽不懂西班牙語,但同樣要多保重!”有粉絲這樣給他回復道。
盡管見不到面,但交流就這么發(fā)生了。
托互聯網的福,只要一個人愿意,相隔數萬里的其他人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到他的動態(tài),并通過留言的方式和他交流。信息可能幾秒前還在對方的腦海中,幾秒后就已經通過無數次形態(tài)轉變,傳遞到我的腦海里。
而我在昨天中招的唯一一個愚人節(jié)玩笑中,又開始第無數次憤慨互聯網交流的信息不對稱。前東方神起主唱金在中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先是稱自己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后又稱這只是個愚人節(jié)的玩笑,如此做只是希望大家提高警惕。
筆者的一位朋友與她的母親都是金在中的粉絲,她在朋友圈曬出與母親的聊天記錄,脫粉的同時也心疼原本離飯圈很遠的母親:“母上大人也體驗到了被遛粉的刺激?!?/p>
我們在收到信息的時候,并不知道對方傳遞出信息的時候,是否已經在腦海里拐了一個彎。
所以,很多時候,善意和惡意被無差別地混雜在一起,我們陷在混雜的信息當中迷失。我們不假思索地發(fā)聲,不假思索地交流,不假思索地在一個我們自以為自由的領域肆意表達自己。我們以為自己仗義執(zhí)言,用善意去回應善意,用惡意去回應惡意,卻經常忘記思考信息是不是拐了一個彎。時間久了,我們不能思考,不能分辨,我們也變成了網絡里的無差別。我們享受無縫連接的速度帶給我們的東西,同時也被這些反噬。
有人看著直播中有些瘋癲的崔雪莉就對她惡語相向。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他們可能不會想到,曾經在鏡頭前的那個小姑娘一直致力公益,即便她去世已經半年,還有網友收到她曾為低收入女性捐助的女性用品。而她卻因為那些惡評,陷入重度抑郁,甚至終于因此殞命。
疫情期間,QGhappy俱樂部隊員發(fā)起手寫加油接力的活動,每個隊員都會親筆寫下幾句話,祝福武漢,鼓勵粉絲。接棒刺痛的770寫下“堅定信念,向光而行”,可在微博下面首先映入眼簾的熱評卻是“滾出qg”。
所有表達,通過網絡光速傳遞。按下發(fā)送鍵的那一刻,我們是不是已經認真思索過,是不是能面對有時候我們甚至都無法想象的影響和結果,是不是如果這個人真的站在我們面前,我們還會一字不落地說出同樣的話。
我們常說見字如面,聞聲識人,而如果真的如此,我腦海里的互聯網世界,大概有太多人都面目猙獰,長著長長的獠牙。我看著著名的祖安區(qū)成為無數年輕人無差別交流的起點,卻遠遠沒有盡頭。
于是即便隨和如吉諾比利,我還是在視頻下方的評論里看到了粗鄙的言語。
或許我該感念,在這個大家愈發(fā)少地思考、只是去帶著面具無差別交流的快餐時代里,還有人把我按在椅子上,讓我認真思考之后再動筆,也會學著在下一次再看到有人回復“nmsl”之后笑一笑,告訴自己,那么算了(nmsl)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