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林高遠和樊振東是國家隊新生代的領軍人物,通過對近幾年雙方對手分別不同的三場比賽來對反手的各項技術進行分析。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中國知網上有關乒乓球技戰(zhàn)術分析的刊物、相關文獻。進行查閱和整理,然后在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
(2)錄像觀察法。
對2017-2019年林高遠和樊振東各三場重要的比賽進行錄像觀看。
(3)數理統(tǒng)計法。
對林高遠和樊振東在接搶段、發(fā)搶段、相持段反手各項技術進行統(tǒng)計,分別計算各三段的得分率、失分率和使用率。
段得分率=段該項技術得分/(段技術得分+段技術失分)×100%
段使用率=(段該項技術得分+段該項技術失分)/(該段總得分+該段總失分)×100%
計算反手技術各項得分是,觀察雙方運動員在最后一回合最后的一次擊球是否使用的是反手技術,并計算得失分。
(4)三段指標法。
最早的是吳煥群教授等人把乒乓球比賽分為三段指標,分別是接搶段、發(fā)搶段和相持段
①接搶段:接搶段包括,接發(fā)球,接發(fā)球搶攻,接發(fā)球后搶攻、接發(fā)球后被攻,一般將乒乓球比賽中的第二四板的第四板得失分認為是接搶段;
②發(fā)搶段:發(fā)搶段包括:發(fā)球和發(fā)球搶攻、發(fā)球被攻這幾項技術,一般將第一三板的第三板得失分認為是發(fā)搶段;
③相持段:相持段包括:主動進攻、被動防守以及攻防轉換,一般認為在第五板之后,包括第五板的得失分認為是進入了相持階段。
(5)邏輯分析法。
通過歸納和總結,在定量統(tǒng)計學的基礎上對各項數據進行歸納總結。
在進行數理統(tǒng)計之前,要先介紹反手技術都包括什么以及它們各項的要領和區(qū)別。
(1)擰拉。反手擰拉技術是目前,在接發(fā)球最常用且得分率較高的一項技術。要領是反手擰拉接發(fā)球時,腰腿轉動的幅度和擊球的力量受到了球臺的限制,就會對手臂、手指、手腕的感覺要求較高。一般而言,擰拉時對來球的第一落點判斷準確后,左腳啟動移重心,右腳單步向前,前臂的手腕伸向臺內并充分內旋,當來球跳至最高點的時候,肘關節(jié)發(fā)力并充分帶動前臂和手腕用力摩擦擊球,同時附帶一部分腿腰的力量向前向外發(fā)力;
(2)拉下旋。拉下旋包括前沖弧圈球和高調胡圈球。要領就是左腳在前,右腳在后,當球來時,拍面前傾,重心由左腿轉向右腿,手腕向下,當球跳到最高點或者下降前期時,左腿發(fā)力,轉腰,前臂和手腕向前上方發(fā)力;
(3)快帶:站位離臺較近,左腳稍前,手臂自然彎曲,前臂內旋使拍面前傾;擊球時,手臂將球拍引至身體右前方,腰部迅速左轉,手腕固定,拍面前傾,在來球的上升期擊球的中上部;借助來球的反彈力量擊球,就是借力打力;
(4)快撕。兩腳接近平行站住,靠近球臺,來球要過網時,向腹部引拍,拉手不要過大,以免影響擊球時間,在來球的上升期接觸球的中上部,前臂向右前上方有一爆發(fā)式抖動發(fā)力,身體重心稍向前移,適當抬高??焖簭娬{的就是自己主動發(fā)力;
(5)搓球。當對方發(fā)下旋球或者側下旋的時候,反手拍面前傾朝上,在球的最高點,伸右腿和前臂,用手腕的力量輕輕的去“點”一下;
(6)反手彈擊。手臂放在身體的右側,手腕偏斜,右胯向向前頂,重心由左腳轉到右腳,在快碰到球的時候手腕向前發(fā)力,然后立刻停住,用手腕的寸勁去發(fā)力。
本文選取了林高遠在2017和2018年的三場比賽,分別是:
(1)2017年國際乒聯職業(yè)巡回總決賽中國公開賽男單1/8決賽。
林高遠 VS 張本智和4:1(11:2、11:8、12:10、7:11、11:4)林高遠勝
(2)2017年亞洲杯男子單打決賽。
林高遠 VS 樊振東 4:2(11:7、7:11、11:4、9:11、11:5、11:5)林高遠勝
(3)2019年匈牙利公開賽男子單打半決賽。
林高遠 VS 許昕 4:0(14:12、11:9、11:6、11:9)林高遠勝
表1 林高遠接搶段的反手技術統(tǒng)計表
如表1所示,林高遠這三場比賽在接搶段反手技術使用率由高到低排序是擰拉、拉弧圈球、貼防、快撕、搓球、快帶、彈擊和攻球,其中臺內擰拉技術使用率最高,達到40.91%,將近反手技術使用率的50%,而凈得分率也是所有技術最高的9.09%,得分率大于失分率,可見臺內擰拉是林高遠在接發(fā)球階段經常使用的一項技術,也是得分率最高的技術,通過錄像也可以發(fā)現,發(fā)球即使到了林高遠中路偏正手,也會移動過去用反手擰拉技術努力為自己打開局面,但同時反手擰拉也是林高遠反手技術中失分率最高的。可以看出林高遠在接搶段貼防的失分率是第二高的,如果林高遠在接發(fā)球的時候不選擇主動進攻,就會被對手進攻,而在防守方面,林高遠的表現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失分率會高達11.36%,這說明林高遠在接發(fā)球的控制方面還需要加強,加強擺短技術的練習。
表2 林高遠發(fā)搶段的反手技術統(tǒng)計表
如表2所示,對林高遠這場比賽發(fā)搶斷的反手使用情況分析,在發(fā)搶斷反手得分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快帶、擰拉、拉下旋、快撕、彈,由此可以看出在比賽中,林高遠在發(fā)球后,如果對方上手林高遠積極進行進攻,用反手快帶壓制住對方,在三拍之后占據主動,得分率是所以技術當中最高13.04%,在發(fā)搶段,林高遠也積極運用擰拉上手打開局面,擰拉的直接得分率有10.87%,林高遠在發(fā)球之后的思路很清晰,從比賽中可以觀察出來,如果對方接發(fā)去擺短至林高遠中路偏左,林高遠也會快速移動至正手位進行反手擰拉,努力的打開局面,而擰拉的使用率也是在所有技術當中排名第二??鞄щm然得分率和使用率是最高的,但是快帶的失誤率也是最高的,達到了17.39%,林高遠的這項技術還是具有很大的不穩(wěn)定性,當對方進攻時,林高遠其實可以有很多的選擇,貼防幾板之后轉守為攻,因此,在比賽中如果林高遠的快帶失誤較多,應立刻做出調整,改變戰(zhàn)術。林高遠這三場比賽在發(fā)搶段的總的失分率要大于總得分率,雖然林高遠在發(fā)搶段的手段很多,但是失誤率較高,比如發(fā)球之后,被對手的進攻,林高遠的反手貼防和快撕失誤率都達到了8.70%,因此在訓練中林高遠應該加強反手防守和快撕的訓練,保證在比賽中以守轉攻,打出更多的優(yōu)勢。
表3 林高遠相持段反手技術統(tǒng)計表
如表3所示,林高遠在相持階段,反手技術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快帶、彈擊、反手撕、貼防,可見這幾種技術幾乎和得分率成正比。反手快帶是很常見的一種轉守為攻的反手技術,往往高水平運動員都是用這項技術為自己的持續(xù)進攻打開局面,而林高遠的這項技術在這三場比賽中,可以看出是相對的成熟,在遠臺相持的時候,對方側身拉球至林高遠的反手位,立刻遠就用快帶這項技術,壓制住對手,然后立刻用正手強攻占據主動,這也是林高遠在相持的時候經常用到的戰(zhàn)術。林高遠的快撕使用率也非常的高,但是失分率較高,這項技術,在比賽后應該多加練習,保持在比賽中的穩(wěn)定性。林高遠反手彈擊的使用率也很高,達到了22.22%,得分率是13.89%,在相持段林高遠反手有很多的辦法壓制住對方,為自己在相持中拿到了很多分。
本文選取了樊振東在2019年重要的比賽,分別是:
(1)2019年世界杯男單決賽。
樊振東 4:2 張本智和 (9:11、11:4、6:11、11:8、11:2、11:7)樊振東勝
(2)2019年世界乒聯職業(yè)巡回總決賽男單決賽。
樊振東 4:1 馬龍(11:6、12:10、11:6、6:11、11:8)樊振東勝
(3)2019年世界杯男單四分之一決賽
樊振東 4:1 波爾(11:6、11:9、11:5、7:11、12:10)樊振東勝
表5 樊振東接搶段反手技術統(tǒng)計表
如表5所示,樊振東在接搶段使用率最高的就是反手擰拉技術,凈得分率是0%,得分和失分持平,這三場比賽沒有把擰拉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使用率第二高的反手技術是反手快帶,可以明顯看到今年樊振東反手技術的成熟,在接發(fā)球被攻之后不再是被動防守,通過快帶壓制對手,占據主動,得分率也是這幾項技術第二高的達到7.89%。但是可以看到樊振東貼防的凈得分率是-5.26%,失分率大于得分率,這項技術需要加強。而樊振東的彈擊和快撕得分率都是5.26%,這也是樊振東在接搶階段常用的得分手段之一,也成為了樊振東反手技術中重要的穩(wěn)定器。在接搶段的總體表現較好,得分率高達55.26%,屬于優(yōu)秀的水平,所以說明樊振東在接搶段的反手使用的還是非常不錯的。
表6 樊振東發(fā)搶段反手技術統(tǒng)計表
如表6所示,在發(fā)搶階段,使用率最高的技術是反手拉弧圈球,達到了26.67%,而且樊振東反手弧圈球質量很高,力量大,旋轉強,基本都是前沖弧圈球,為在發(fā)搶階段之后的進攻奠定了基礎,拉下旋球的得分率也是最高的,達到了16.67%。而在發(fā)搶段,快帶和快撕的失分率是最高的,都是13.33%,凈得分率分別是-3.33%和-6.66%,這與接搶階段的完全不同,因此樊振東要加強在發(fā)球階段的快帶和快撕的訓練,通過錄像觀察發(fā)現,樊振東發(fā)球經常被對方搶先上手,導致樊振東沒有充分的準備,因此反手快帶和快撕失誤較高??吹皆诎l(fā)搶階段,樊振東也罕見的出現了搓球失誤,失誤率是3.33%,在高水平的對決當中,應該堅決避免無謂失誤的出現。在發(fā)搶階段,反手總得分率是53.33%,也達到了優(yōu)秀的水平,說明在發(fā)搶階段,樊振東的反手表現的還是很不錯的。
表7 樊振東相持段反手技術統(tǒng)計表
如表7所示,可以發(fā)現,相持階段的反手得失分是樊振東三段里面最高的,總計63分。占總得分的48.09%,樊振東將近一半的反手使用都是在相持階段。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反手彈擊 技術,達到23.81%,在比賽中,樊振東總能找到對手回球質量 不高的情況下,進行突然的發(fā)力,而數據證明,彈擊的得分率也是最高的達到14.29%,反手彈擊是樊振東在相持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的得分手段,效果也非常的明顯,因為突然的發(fā)力總會打對手個措手不及,所以得分效率才會這么高。在相持中反手快帶的得分率和使用率分別是12.70%和20.63%,樊振東在連續(xù)的對反手過程中會通過快帶借力打力,改變節(jié)奏和球速,但是加強旋轉的方法,使得對手無法適應,因此就會失分。在相持段中,反手防守的失分率 仍然很高,達到14.29%,可見無論哪一段,防守的失分率都很高,因此盡量在比賽中轉守為攻,通過反拉或者反攻的技術,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林高遠和樊振東都是國內反手使用的較好的運動員,二者反手都是力量大,旋轉強,但是林高遠反手的速度更要快一些,而樊振東反手的連續(xù)性要好,正反手的銜接要做的比林高遠要好,就落點來說,樊振東經常采用的戰(zhàn)術就是壓反調正,可以看出樊振東經常連續(xù)反手多拍回合之后,立刻站在近臺,重心壓低,反手變一板直線大角度,打對手個猝不及防,在這方面林高遠相對欠缺,在相持階段,反手連續(xù)性不好,失誤較高,經常退到中遠臺,導致反手力量不足,被對手進行反拉失分。但是二者都屬于正反手較為均衡的運動員。
樊振東在接發(fā)球多以小球的控制為主,而林高遠則多以挑打和擰拉等進攻性手段為主,通過視頻發(fā)現,現在國內乒乓球球的主流打法就是,無論是接搶、發(fā)搶還是相持,反手技術進攻明顯增多,不僅能防守,也能拼搶,還能很好的得分,因此正反手均衡發(fā)展是未來乒乓球的主流方向。
(1)林高遠擰拉使用率雖然高但是失分率也很高,在訓練當中加強穩(wěn)定性練習;
(2)林高遠反手快帶失誤率較高,原因是林高遠站在近臺,反手動作又小,在進行快帶的時候適當退臺一步,留出一定的空間和距離,便于更好發(fā)力,林高遠落點變化太少,要加強反手落點的變化,作為左手運動員,應該多多進攻對手的直線和中路位置;
(3)樊振東的反手快帶和彈擊得分率很高,樊振東的反手多加強一下速度的變化和節(jié)奏的變化,在連續(xù)對攻時候,可以變變節(jié)奏,另外就是樊振東中路落點太少,應該要加強中路的落點變化,再結合正反手大角度,打開局面;
(4)反手不應該再是一種銜接技術,應該和正手一樣,成為戰(zhàn)術組合中的一個重要板塊,正反手轉換應該要更加的自然和熟練,要將正手和反手融為一體化技術,反手應該獲得和正手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在戰(zhàn)術組合里,應該有反手的戰(zhàn)術組合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