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沉瀟
摘 要:伴隨城市的發(fā)展,城市空間可供綠化的空間越來越少,小微綠地、口袋公園、屋頂綠化等等這些新名詞不斷被我們所熟識,這些綠地的出現(xiàn)進一步促成了景觀設計的精細化。本文針對不同類型的小型公共空間的綠化種植設計進行分析,總結以往的工作經(jīng)驗,提煉出針對這類綠地景觀的種植設計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小微綠地;屋頂綠化;種植設計
緒 ?論
隨著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不斷提升,北京城市空間的景觀綠化區(qū)域逐年萎縮,夾縫中求生存成為城市中心區(qū)域的景觀綠化空間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但是這樣的狀況也使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環(huán)境更加區(qū)域精細化。清除城市死角,讓景觀滲透到每一個空間層面成為了近年來景觀設計師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眾多園林要素中,最為與眾不同的就是植物種植,它的最大特點是使景觀具有生命,因此它也是最有活力的景觀要素。同時植物所帶來的生態(tài)效應也是眾所周知的,不僅可以降低熱島效應,提升景觀色彩。招蜂引蝶,引鳥筑巢,修復生物鏈都是近年來行業(yè)大力提倡的綠化種植的重要原因。
基于上述原因,北京的城市中心區(qū)域綠化重點多見于小微綠地、口袋公園、屋頂綠化以及城市綠化中的一些附屬設施的改造提升。
小微綠地與口袋公園的概念大體相同,但也有所區(qū)分,口袋公園還是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的,可以供市民休閑、參與、駐足的地方,里面多伴有一些游園路徑,附屬休息健身設施等。而小微綠地則多見于背街小巷的道路兩旁,面積大的可以增加一些附屬設施,如座椅等,而面積小的就只能做純種植設計或花池綠化。從建設投資來看,口袋公園更趨近于小型公共城市公園,而小微綠地更趨近于以綠化種植為主的公共綠化空間。
屋頂綠化起源于歐美地區(qū),北京最早的屋頂綠化是1983年長城飯店建成第一座屋頂花園。由于政策引導,2004年北京有幾十家企事業(yè)單位實施了屋頂綠化,面積近5萬平方米,之后又以不同的方式逐年遞增。城區(qū)內(nèi)的屋頂綠化項目已經(jīng)成為了區(qū)政府每年的綠化的綠化任務。目前就北京的綠化項目而言屋頂綠化依據(jù)建筑荷載大體分為3類:荷載在1.5kn/m2的屋頂做簡式綠化,荷載在1.5kn/m2~2.0kn/m2的屋頂做簡復式綠化,荷載在2.0 kn/m2以上的屋頂可以做復式綠化。簡式綠化以純種植為主,留有必要的養(yǎng)護用路由即可。簡復式綠化是可上人屋面,因此這類屋頂綠化可以增加一些小的停留空間。復式綠化則可以依據(jù)承重能力在有結構柱或結構梁的位置設置亭廊花架等園林設施。
本文針對上述綠地的種植設計進行分析,總結種植設計中的經(jīng)驗與不足之處,以便更好的為今后的工作服務。
一、城市街道或住宅周邊的小型綠地
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看似比屋頂綠化所受到的約束條件少很多,實則不然。首先,場地的區(qū)位決定著了種植品種的檔次。其次,場地的面積決定了種植規(guī)格數(shù)量的選擇。再者,服務人群決定了種植形式。
1、純種植綠地
對于以綠化種植為主的小面積場地,我們將其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為純種植綠地,這類綠地雖然都屬于面積較小的綠地,多見于非城市主干道的道路兩側,如胡同院墻邊或鐵道兩側,主要源于其功能上無需滿足游園活動的需求。其次就是狹長或面積不足100 m2的場地,這種情況即使有其他功能需求,也無法滿足。第二種為帶有其他使用功能的綠地,這類綠地大多面積在200 m2以上,位于城市次及道路兩側或夾于多小區(qū)之間的公共區(qū)域。需要滿足周邊人群交往及休閑需求。
(1)1000 m2以下場地種植設計
基于以上原因,針對第一種類型的場地在種植設計上要考慮因地制宜。首先,從生態(tài)效應入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復層結構種植,尤其面積小,場地狹長的區(qū)域,種植高大喬木的情況基本不可能。因此,亞喬或花灌木成為了區(qū)域的骨干植物,植物品種的盡可能選擇枝繁葉茂的品種,如果緊鄰圍墻區(qū)域可以選擇藤本月季等攀緣植物以增加綠量,豐富色彩。在大灌木下層區(qū)域繼續(xù)分層,如果需要景觀整體性好的情況,可以種植黃楊,女貞或棣棠等低矮灌木。如需體現(xiàn)小空間的自然舒適感,則可以類似于花境種植的手法,將高度在80cm以下低矮灌木、40-50cm宿根花卉、及10cm作用的地被植物進行自然式組合。最大限度的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營造復層的生態(tài)結構。
(2)1000 m2以上場地種植設計
對于面積較大的場地,首先考慮場地內(nèi)有無需要遮擋的構筑物或配電設備等,如在高壓電塔下,需按照相關規(guī)定進行植物栽植。其次景觀觀賞面在場地哪個方向,而這類綠地往往需要預留養(yǎng)護作業(yè)空間,比如在比較隱蔽的綠籬空間開一個小口,或用高大濃密的常綠植物遮擋,總之,這部分空間是需要盡可能隱蔽起來的。通過以上對場地的分析以后,種植的形式,主次關系,疏密關系基本上就可以確定了。在植物品種的選擇上可依據(jù)場地的面積選擇植物品種的豐富度,面積較大的可以按比例種植常綠和落葉喬木,開花灌木可以多植于觀賞面一側,下層植物也同樣可以配置為低矮灌木+宿根花卉+地被的復層形式,而喬木的品種選擇可以多樣豐富一些,首先考慮的應是鄉(xiāng)土樹種,其次考慮景觀效果,做到四季皆可賞。種植在觀賞面的灌木盡可能選擇花期長,花大而密的觀賞性強的品種,而在林下非主要觀賞空間的灌木則應該選擇鄉(xiāng)土的,郁閉性好的品種。
2、兼顧休閑設施的小微綠地或口袋公園——以廣渠門西北角綠地為例
該區(qū)域為2018年兩廣路綠化改造項目中的一個景觀節(jié)點。該項目占地1700平米,為前一年拆除違建區(qū)域,該場地南北長68m,東西約長16m,近似于長方形空間,緊鄰二環(huán)路廣渠門橋輔路。場地內(nèi)原有三棵楊樹,直徑均在50cm以上,該區(qū)域主要服務于路人及周邊居住區(qū),但通行需求不強。
(1)基于綠量考慮的空間布局
通過以上分析確定了景觀的設計風格,以三棵楊樹為主景,場地面積小,通行需求不高,又需要休閑空間,因此設計上以自然式風格為主導,東側臨街區(qū)域可以規(guī)則式種植。西側緊鄰幾間平房的圍墻,破敗不堪,需要植物進行遮擋,再就是場地內(nèi)的配電設備也要進行遮擋。針對場地特點,以場地內(nèi)部的兩棵楊樹為核心,環(huán)繞樹干周圍作為休息空間,考慮通行需求,僅在南、北、東側開口,以南北向設計一條園路,東側入口與之相銜接,銜接區(qū)域將空間稍作開敞,用于人流疏導。以上設計均基于功能需求,余留空間均做種植場地。除去綠地內(nèi)原有大型設備空間,場地內(nèi)的綠地率能夠達到71%。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綠地的生態(tài)作用。
(2)種植設計的空間布局
西側選用早園竹對圍墻進行遮擋。竹子屬于常綠植物,冬季也有一定的觀賞性,對于圍墻的遮擋可以起到長期的作用。休閑座椅空間以開花灌木進行空間圍合,起強調(diào)空間的作用。園路邊緣的配電設備也選用開花灌木進行遮擋。由于該區(qū)域空間尺度小,因此,需親人體尺度的設計更能體現(xiàn)場地的親和力。故亞喬及開花灌木作為骨干樹種,栽植量較大。常綠喬木主要配置于東側,可以起到對道路空間的半遮擋作用,同時保證冬季景觀。東側入口正對的綠地景觀區(qū)域營造了稍事開敞的景觀種植空間,其它區(qū)域均以復層式密植為主,由于場地尺度空間的特點,地被及花灌木層成為植物景觀的主要品種,主要體現(xiàn)春夏兩季的植物景觀。品種選擇上考慮景觀的延續(xù)性。落葉喬木層增加秋景植物,使場地四季景觀特點分明,即春季賞花灌,夏季觀宿根,秋季秋葉落,冬季松竹青。
二、低荷載下的屋頂綠化種植設計
(1)簡式屋頂?shù)姆N植設計
低荷載條件下的屋頂綠化種植設計主要取決于覆土深度。在1.5kn/m2以下的荷載條件下,覆土深度為10cm左右,能夠栽植的植物品種基本只能選擇佛甲草或垂盆草。但是,通過增加結構柱或結構梁區(qū)域的覆土深度,可以豐富植物品種的選擇,一些低矮的宿根花卉就可以栽植其上,起到豐富景觀色彩的效果。一般我們可以用原木做圍擋,將土層深度增加到20-25cm,這樣如三七景天和苗木規(guī)格較小的宿根花卉都可以進行栽植了。
(2)簡復式屋頂?shù)姆N植設計
荷載條件為1.5kn/m2~2.0kn/m2的屋頂為簡復式屋頂,之所以稱之為簡復式,是因為這樣的屋頂也是可以利用結構柱和結構梁的位置增加一些輕質的構筑物,比如低矮花架,小型玻璃鋼花缽等。這樣就能豐富植物景觀的立面效果,同時,在必要時也可以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覆土深度一般可以達到30-40cm。這樣的深度對宿根植物的品種選擇更加寬泛了。包括一些月季品種也可以栽植。而結構柱結構梁的位置可以利用花缽栽植如迎春、棣棠等低矮花灌木。
(3)種植設計原則
受品種選擇及造價的約束,在業(yè)主沒有特別要求的情況下,我們的設計多以品種間的高低色彩搭配為主要形式,對于有休閑需求的漫步道周邊配合花境做自然式栽植,這樣更加富有活力與樂趣,而規(guī)則式栽植多見于場地面積較大需要體現(xiàn)秩序感的空間。
結 ?論
對于以種植為主體的小型公共綠地的種植設計,相較于大尺度的場地空間需要設計更加精細化,植物品種的選擇、規(guī)格的選擇也都要非常謹慎。尤其見于屋頂綠化項目,規(guī)格小的植物固然會缺少景觀效果,但是品種的選擇可以盡量彌補這樣的問題。其次,綠量是我們的硬指標,對于這樣的小場地小空間而言,我們設計的基礎目標就是保證有限的空間內(nèi)增加綠量。
我們的城市在不斷的發(fā)展擴張,或許這樣的小場地小空間還會不斷的涌現(xiàn)。我們也會不斷完善和改進我們的設計,使我們的景觀設計更趨向于創(chuàng)造可持續(xù)的生態(tài)化城市景觀。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屋頂綠化植物應用研究》 作者:賀斌 ?霍志
[2] 口袋公園建設思路在老城區(qū)綠地改造中的應用 作者:王成強
[3] 城市邊角空間的模塊化設計研究——以平頂山小微綠地規(guī)劃為例 作者:霍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