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沒有公民個體道德素質的提升,社會風氣的凈化便是空中樓閣;缺少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健康社會風尚的形成就無從談起;不改善普通中國人的情操修養(yǎng),全民族精神氣質的升華也會遙遙無期。共性需要表現為個性,普遍需要具體到個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缺失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向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提出了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道德要求。這八個字的提出,立足于公民個人的道德價值準則,是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
愛國:是做人和為人的根本。古語有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家國感情,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是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
愛國,就是熱愛祖國。一個人,是社會的人,是國家的公民、祖國大家庭的成員,他必須處理與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履行自己對祖國、對社會的義務和責任。中國人民歷來把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億萬群眾和無數英雄豪杰為祖國和民族的生存發(fā)展前仆后繼、奮斗不息。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黨的十八大把“愛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層面倡導,這是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由愛國而沉淀、凝結、傳承的愛國主義,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道德的旗幟,是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髓。
敬業(yè):是重要價值追求,是興邦和強國的前提。敬業(yè)是對待生產勞動和人類生存的一種根本價值態(tài)度,敬重并且珍惜自己從事的事業(yè),小到個人職業(yè),大到社會主義事業(yè),都能專心致志,盡心盡力。敬業(yè)之“業(yè)”,涵蓋了人們所從事的一切促進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勞動領域和工作領域,而勞動和工作正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對勞動和工作的珍視,就是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根基的珍視。黨的十八大把敬業(yè)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個人層面的基本要求,這是由勞動和工作的重要地位決定的。
敬業(yè)價值觀具有悠久深厚的歷史積淀,為各民族所珍視。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漫漫長河中,無論什么時代無論哪個民族都非常珍視敬業(yè)的價值。敬業(y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古至今,中國人秉持著敬業(yè)的思想觀念。譬如,孔子在《禮記.學記》中提到“三年視敬業(yè)樂群”和在《論語》中主張“敬事而言”;諸葛亮在《后出師表》中提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韓愈名句“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泵珴蓶|提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把敬業(yè)推到了最高境界。
敬業(yè)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之源。把敬業(yè)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個人層面加以倡導,具有充分而深刻的實踐依據。當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成為13億中國人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的實質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夢想需要變成現實,從夢想到現實的轉變必然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需要艱苦奮斗,需要勤奮敬業(yè),需要拼搏奉獻。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就是艱苦奮斗、苦干實干的結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依然需要敬業(yè)實干。因此,培育和踐行敬業(yè)價值觀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之義和應盡之責。
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tǒng),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誠信就其內涵而言,包括誠和信兩方面;這兩方面既有所區(qū)別,又可以互訓使用。
“誠”字首見于《尚書》,但作為實詞使用,卻最早見于《左傳》:“明允篤誠”,疏云:“誠者,實也?!?“誠”具備四個層面上的含義:首先,指言談符合實際,言語真實不欺;其次,與“偽”相對,即指真實;第三,誠者成也,成就、完成之意;最后,恭敬、審慎的態(tài)度,如《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誠信即誠實守信,是從古至今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涉及個人的操守、行業(yè)的自律,乃至社會的風尚和國家的氣度,它強調的是君子立言,一諾千金;君子處事,誠信為本。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累積下不可勝數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誠信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顆明珠。以誠實守信為榮,這不僅僅中華民族每個公民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國家得以繁衍生息、欣欣向榮的強大精神支柱。君子立言,一諾千金;君子處事,誠信為本。將誠信二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理論層面和具體操作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了高度概括的凝練,其中誠信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是個人精神層面的價值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
友善:指朋友之間親近和諧。其實,當今“友善”的含義更加豐富,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如為人謙恭莊重、待人寬厚和氣,處事誠實剛正、行事勤快敏捷、常懷慈善之心等,還包括人與自然的友善。黨的十八大報告單篇列出“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出“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tài)”,也正是告訴我們要對自然友善。黨的十八大明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層面提出的第四個要求是“友善”。
友善,顧名思義是指友好和善良,是希望人們之間保持著一種“視人皆為友,我必善待之”的良好品格。人的社會屬性,注定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身處各種關系當中。個人不但要處理自己復雜的情緒,還要與他人交往,在社會上立足。以何種心境、何種形式與人交往,以何種形象走向社會,這是我們每時每刻都不能回避的問題。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和諧美好的氛圍當中,這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如何達到這種境界,這就需要“友善”。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將“友善”作為對公民的價值要求,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需要大力倡導“友善”。因為,“友善”是一切和諧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主題詞—友善[EB/OL].http://ptnews.zjol.com.cn/putuo/system/2019/04/03/031564953.shtml,2019-04-03.
[2]徐星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二談—誠信篇[EB/OL].https://www.sohu.com/a/283206210_774994,2018-12-19.
[3]邱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二談—愛國篇[EB/OL].https://www.sohu.com/a/281766714_774994,2018-12-13.
[4]劉振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二談—敬業(yè)篇[EB/OL].https://www.sohu.com/a/282962170_774994,2018-12-18.
[5]潘宛瑩, 張澍軍. 新時代研究生公民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9, 000(005):113-116.
[6]張萍, 王欣欣. 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 新西部旬刊, 2018.
[7]簡臻銳, 黃剛. 公民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日常生活化研究——基于北京市11所高校的實證調查[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9(9):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