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歌曲作為中華民族的璀璨明珠,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與演唱價值??v觀歷史,古詩詞的發(fā)展源遠流長,其中的瑰寶更是汗牛充棟。演唱古詩詞歌曲更講究氣息方法,本文將從倚音作為切入點,以兩首經(jīng)典的歌曲為代表,由點及面,根據(jù)平時實踐經(jīng)驗分享筆者在實際操作中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古詩詞歌曲;實際演唱;倚音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087-88-02
【本文著錄格式】馬藝菲.探究古詩詞演唱中的倚音演唱——以《武陵春》《長相知》為例[J].北方音樂,2020,06(11):87-88.
古詩詞歌曲作為中華民族的璀璨明珠,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與演唱價值??v觀歷史,古詩詞的發(fā)展源遠流長,其中的瑰寶更是汗牛充棟,我們?nèi)缃竦难莩墓抛V大多出于以上作品。
現(xiàn)如今的演唱方式大體分兩種:一是根據(jù)以前的樂譜、演唱方式以及配器手法,嚴格的按照古譜演唱,這就是古韻古聲;二是借鑒傳統(tǒng)樂譜,采用現(xiàn)代的發(fā)聲方法和配器手法,大體上體現(xiàn)古代風格,這就是古韻新聲,而無論是古韻古聲還是古韻新聲,其中的咬字、氣息、倚音以及演唱手法依舊大同小異。
一、倚音簡介
倚音是由單個(或多個)小音符寫在主要音符的前面或后面,所形成的裝飾音。倚音可以分為長倚音和短倚音兩種。
長倚音是由一個音形成的倚音,寫在主要音符的前面,一般相距二度,其間用連線連接起來。長倚音的時值要算在主要音符的時值之內(nèi):如果主要音符是單純音符,那么長倚音的時值要占主要音符時值的二分之一;如果主要音符是附點音符,那么長倚音的時值要占主要音符時值的三分之二。
短倚音是由一個或多個音符所組成的倚音,根據(jù)短倚音在主要音的位置可以分為前倚音和后倚音兩種;根據(jù)短倚音的多少可以分為單倚音和復倚音。
短倚音在演奏時也將時值計算在主要音符的時值內(nèi),但其時值只占主要音符時值的很少一部分。
二、以《武陵春》為例討論古韻古聲中的倚音演唱技巧
(一)《武陵春》作品簡介
這首詞作于李清照晚年,收錄于《魏氏樂譜》卷三。《魏氏樂譜》是由崇禎年代為避難東渡的宮廷樂師魏雙侯四世孫魏浩所整理,其主要作用是為方便將中國古代詩詞歌賦傳授于日本人。該書中明確地標注了配器樂器,管樂器為笙、笛、橫簫、篥;弦樂器為小瑟、琵琶、月琴;擊樂器有大鼓、小鼓、檀板、云鑼等,這些均為東渡日本所帶去的樂器。這些樂譜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的風土人情,也為后世研究當時的音樂留下了最好的證明。
作為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難免有著傷感之情,她的詞一般分兩個階段,通常是以南北方分裂為分界點。前期的作品通常描寫少女的日常生活,詞調(diào)歡快明艷,表達出了少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愛情的無限憧憬,代表作有《如夢令》《鳳凰臺上憶吹簫》等。而在南渡之后,由于國家戰(zhàn)亂及丈夫不幸過世的雙重打擊,后期李清照的詞深沉含蓄,難免有“傷春悲秋”之感,而《武陵春》恰恰出于這個時期。
(二)對《武陵春》進行解讀
這首詞的調(diào)式為D宮加變宮,雙角調(diào),從主音開始到主音結(jié)束,分為上下半闕,上半闕停止于商音。整首詞旋律簡單,清新淡雅。而演唱時如何加入倚音呢?一般情況下是根據(jù)旋律走向進行添加。
如譜例1,這是這首詞的開始句,在開始句中,旋律呈螺旋上升式。一般情況倚音會通常加在長音上,如譜例一中倚會加在“盡”字上,除了它是一個長音外而且還是一個四聲音。這就是一個在古曲演唱時的規(guī)律所在,由于在演唱時無法表現(xiàn)出音的平仄,所以往往會通過加入倚音來表現(xiàn)出來。中國古代詩詞歌曲一般情況下是現(xiàn)有的曲才有的詞,這樣就無法根據(jù)平仄來確定旋律走向,這樣一來倚音的作用就無可或缺。在演唱中演唱者一般是根劇自己的演唱經(jīng)驗來確定加什么音,在譜例一中將會在“盡”前加入短倚音“7”,至于為什么加入短倚音“7”呢,這就要根據(jù)整個旋律走向說起。這一句整體來說是一個向上的趨勢,而到了最后一個字才回落到了6,加入前倚音往往是不會加入比主干音低的音且一般時是加入不會超過二度音,所以這里加入7最合適。古典詩詞演唱中一般情況下會加入前倚音,這樣會使樂曲更有韻味。演唱古典詩詞往往講究一個意境,而加入前倚音會有一種委婉含蓄之意。當然也有加入后倚音的情況,如姜夔的《暗香》(見譜例2)。
在這首詞中就多次明顯在譜例上標出要演唱后倚音。這就看出了加前后倚音的規(guī)律,無論是前倚音還是后倚音,通常都是根據(jù)旋律走向而加入特定的倚音,而且一般情況下是會加入比主音高的倚音。前倚音的作用是延緩主干音的出現(xiàn),使樂曲意境有委婉含蓄之意,而且前倚音不會明確的標注在樂譜之上,是要根據(jù)演唱者的經(jīng)驗添加;后倚音的作用是一種類似加花的手法,在特定的調(diào)式體系及樂曲風格上使用,使樂曲帶有獨特的風格魅力。
二、以《長相知》為例討論古韻新聲中的倚音演唱技巧
(一)《長相知》作品簡介
《長相知》出自樂府詩集,由著名曲作家石夫譜曲,描寫了女主公對美好愛情的宏愿、大膽追求真摯愛情的勇氣以及對“海誓山盟,情比金堅”的愛情描寫。樂府是兩漢時期音樂的管理機構(gòu),在樂府收集的詩歌中既有來自貴族的“陽春白雪”,也有來自民間的“下里巴人”。而這首《長相知》是一首典型的民間歌曲,開頭的“上邪”一句感嘆,就真實反映了民間人民的心聲。
這首《長相知》的作曲由中國著名作曲家石夫作曲,整首作品帶有昆曲的樂彩,演唱時說唱相結(jié)合,有較強的戲劇色彩。
(二)對《長相知》進行解讀
古韻新聲相較于古韻古聲最大的不同就是曲調(diào)的現(xiàn)代化,由于西方大小調(diào)體系傳入中國后,對中國作曲家有著革新的改變,也對傳統(tǒng)的中國五聲調(diào)式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本首樂曲采用的是c羽五聲調(diào)式,但卻有這小調(diào)的色彩,這是由于這首詩的編曲是帶有昆曲的風格。昆曲的風格常常是纏綿婉轉(zhuǎn)、柔美清遠,這就使樂曲帶有小調(diào)色彩。
而這首歌曲的倚音變化就簡潔明了(譜例3)。
在整首歌曲中皆帶有倚音的標示,整首歌曲不太需要演唱者的即興發(fā)揮,更需要對原譜的明確演唱,大部分的古韻新聲的作品都有明確的倚音標示。到了現(xiàn)代作品無論是節(jié)拍還是唱詞更具有系統(tǒng)性,在古代的作品中往往沒有過于明確的節(jié)拍束縛,有的甚至是在散拍上進行演唱,這就表明了現(xiàn)代的作品受到了西方音樂體系的影響,擁有更加有系統(tǒng)的記譜方式。除了前倚音外,本首歌曲還有與后倚音功能相似的波音,這就使整首歌曲富有變化,而且采用了昆曲的一折三嘆,更能體現(xiàn)出女主人公對愛情的美好感嘆。
到了現(xiàn)代歌曲體系后,記譜就更具有體系化,不光是《長相知》一首樂曲中有明顯的倚音標示,在大部分現(xiàn)代作曲的古詩詞歌曲中皆有倚音標示,不光是有倚音的標示,還有作用與后倚音作用相同的波音標示,更有一字多音、斷句等演唱技巧的標示。這些標注極大地方便了演唱者,更能讓演唱者唱出作曲者的想法,加之相應的鋼琴伴奏,這些一同營造出了古典詩詞想要表達的意境。
當然,現(xiàn)代作品中也有一些沒有倚音標示的作品,這就需要演唱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來演唱。例如劉青曲的《越人歌》(譜例4)。
這首《越人歌》整篇都沒有明顯的倚音標示,所以演唱時就需要自行處理,處理的規(guī)律與古韻古聲大徑相同。如譜例4,這是越人歌的第一句,按照規(guī)律我們依舊加在長音上,這一句就會加在“流”上,且加上方音,暫緩主干音的出現(xiàn),這個依音的作用就和古韻古聲的感覺高精尖有著異曲同工之秒。從整個《越人歌》分析,它的旋律走向十分簡單而且現(xiàn)代化,在這種情況下依音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不光是有譜例上的變化,在后面的旋律中都有所體現(xiàn)。整首《越人歌》旋律優(yōu)美,音域不廣,使這首歌成為流行的古詩詞歌曲之一。
當然還有其他的更為特殊的存在,比如說傅晶的《靜夜思》。在“疑是地上霜”這句中,雖然落音在長音上,按照規(guī)律而言在這句加上變化音是最佳選擇,但這一句是不能加依音的,原因就是變徵到徵一般是不加變化音,而使樂曲有不安感。這首《靜夜思》是傅晶曲而且配伴奏,作為當代著名作曲家,他結(jié)合了西方的作曲手法,又不失中國古典的五聲調(diào)式,汲取百家之長才有了這首《靜夜思》。這種作曲手法在很多的中國現(xiàn)代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比如說由著名女高音演唱家陳燕演唱的《梧桐樹》。同樣是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變徵到徵這一特殊用法就將不安、孤獨以及思想故鄉(xiāng)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無論是古韻古聲還是古韻新聲,加入變化音的作用這有一個,就是增強歌曲的意境。演唱古典詩詞歌曲往往需要的是一個意境,它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也不需要多么大的音量。作為演唱者,不妨靜下心來去品讀古典詩詞作者想要傳達的心情,去感受這其中的美。
參考文獻
[1]www.musiceol.com 2016-2-4 2020/1/8.
[2]楊曙光.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賞析與演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