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晴
大學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要敢于拼搏、大膽嘗試,既要腳踏實地,也別忘了仰望星空。
一轉眼,大學四年已經悄然過去,記得剛入校園的我懵懂無知,親眼見到學長學姐互相告別說再見時,還覺得這一幕距我甚是遙遠。而如今,終究也輪到了自己和這四年的一切揮手道別。
我本科的專業(yè)是國際投資與結算,隸屬于國際經貿大類。由于身處財經類院校,國貿專業(yè)也設置了會計、經濟學這類商科的基礎通識課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財經院校的大部分專業(yè)是相通的,在求職中都隸屬于“商科”,就業(yè)范圍比較廣泛,于是我也經歷了一段較長時間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在哪里。經過大學前三年的一系列嘗試摸索之后,我終于明確了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方向,選擇了審計行業(yè),并且在大三下學期就提前拿到了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校招錄用名額。
然而這其中的曲折過程,還要從大一說起。
大一的我面臨著和所有新生一樣的問題——我該怎么度過大學四年?我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是什么?而解決這些迷茫的前提是要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儲備。一定要事先知道商科的可走路徑有哪些,才有機會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否則只會如在黑夜中前行,毫無頭緒和方向可言。所以,我積極參與了學校舉辦的各項商賽,促使我提高了對商業(yè)的敏銳度和判斷力,夯實了知識功底,也為我日后的實習打下了基礎。
除了校內的活動,我還關注了校外的一些平臺,參與了二級市場投資訓練、行業(yè)研究分析訓練的相關課程學習。在這里,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了真實的商業(yè)世界,導師和業(yè)內人士的職業(yè)分享使我漸漸清晰了金融世界的架構,了解了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存在,開始對市場各業(yè)務線和細分領域進行研究和梳理。
在初步積累了校內活動及線上課程學習經歷之后,大二的我便開始了找實習的艱難旅程。之所以艱難,原因有二:一是企業(yè)招聘時傾向于選擇大三及以上的年級;二是大二學生的簡歷較為單薄,很難有含金量高的實習經歷來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實習就如同大海撈針,簡歷石沉大海、杳無音訊幾乎是每個求職的人都會面臨的境遇。但作為就業(yè)供求市場上的被動方,我們只有不斷投遞、申請,才有機會被面試官看到。況且,即便最終沒有拿到名額,多參加面試,多與人力資源經理溝通,也能幫助我們積累面試經驗,了解對方想要的人才特質,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這對于日后的求職準備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投遞了一百余份簡歷之后,我拿到了三家公司的錄用通知,最終選擇了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實習崗位。
回顧大二、大三的求職過程,艱辛但很是值得。在一次次實習中,我逐漸揭開了金融行業(yè)的面紗,摸索出自己的性格特點,驗證了自己的一個個猜想。實習的經歷也幫助我在試錯中成長,完成學生到職場人士的蛻變。
最后,向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分享幾點建議。首先,商科學生要重視實習,盡早通過實習來確定未來求職的方向。當我們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的時候,不妨思考一下自己不能接受什么。實習是一個試錯和排除不可能的過程,能夠發(fā)現自己喜歡的工作固然幸運,但更多的意義在于看自己是否能接受這份工作中不盡如人意的部分,從而決定是否要排除該職業(yè)選項。其次,金融類企業(yè)對于學歷背景極為看重,如果選擇就讀商科專業(yè),建議同學們盡量報考“985”“211”院校,確保自己可以順利通過用人單位的學歷篩選門檻。最后,職業(yè)沒有好壞之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外界可能會覺得金融行業(yè)光鮮亮麗,但其背后的壓力也是常人難以長久承受的。高薪水、優(yōu)待遇的代價是連軸轉的加班、連續(xù)幾個月的出差以及來自多方的壓力。因此,希望大家在大學期間通過各種活動和機會,不斷地探索自己的性格特點,勾勒出自己未來想要的生活畫面,結合自己能承受的壓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大學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要敢于拼搏、大膽嘗試,既要腳踏實地,也別忘了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