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亞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中國陶都、陶醉天下,宜興,這座位于江蘇省南部、太湖西岸的小城卻擁有著7000多年的制陶史,在歷史上,一部中華文明史可以說也是一部陶瓷藝術的發(fā)展史。宜興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不可抹去的陶瓷痕跡,同時,這里勤勞聰慧的人們把陶瓷藝術代代相傳、薪火不斷,終于迎來了紫砂壺的橫空出世。在茶文化、手工業(yè)文明、陶瓷藝術重心的轉移等等多方面元素的影響之下,紫砂藝術從明代發(fā)端以來,經過明清兩代的大力發(fā)展,巨匠迭出、能人倍增,經典作品層出不窮,成為了世界矚目的陶瓷藝術中心。世世代代的紫砂藝人們匠心守正,特別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勤奮刻苦、努力傳承,終于形成今日紫砂之至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
宜興地處江南,悠遠流長的江南文脈對于紫砂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同時帶有鮮明的江南特色。如我們經??梢栽谧仙捌餍椭幸姷降摹皹蛐外o”,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壺鈕,卻把江南水鄉(xiāng)的典型代表和萬種風情表現(xiàn)出來,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訴說著紫砂的魅力。同樣,在紫砂造型藝術之中,有一種仿生花器可謂是巧奪天工,集傳統(tǒng)紫砂技法的大成,充分地利用了紫砂泥料天然可塑性強的特點,通過惟妙惟肖的造型和形式多樣的貼塑來充分地把大自然的萬物演繹出來,讓我們在小小的一把紫砂壺中,就可以觀賞到鳥語花香、田園果蔬,真是一件無比愜意和美妙的事情。于是,紫砂仿生花器在廣大的壺友之中頗受歡迎,他們不僅僅欣賞變化無窮的紫砂造型之美,更是能從其中引起情感的共鳴,從而找到心靈的寄托。
紫砂作品“碩果蕾蕾壺”可以說是比較傳統(tǒng)的題材了,在紫砂經典作品之中,以瓜為題材的不在少數(shù),特別是“南瓜壺”更是代表了紫砂仿生和筋紋器的巔峰。我也特別喜歡紫砂巨匠陳鳴遠的“南瓜壺”,無論從外觀的造型方面,還是內涵的思想方面,都能代表傳統(tǒng)紫砂藝術之精髓。此壺壺身比傳統(tǒng)的“南瓜壺”挺拔高挑,同時也具有圓潤飽滿的特征,壺身的條條筋紋秩序井然、韻律和諧,從上到下稍微變粗,更加符合瓜的形態(tài),從實用方面來說也更加端莊穩(wěn)重,符合人們的審美;壺嘴由瓜葉卷合形成,上面的紋理清晰自然、一絲不茍,于細節(jié)之處看到創(chuàng)作者的良苦用心,出水也是特別爽利;壺把呼應壺嘴,由瓜藤圈卷成耳形,端握有力舒適,一枝嫩嫩的藤蔓從壺把上端延伸到壺身,上面的花蕾還在含苞待放,吸引了小小的蟲子前來湊熱鬧;壺蓋與壺身筋囊相應,嵌入合適、嚴絲合縫,最讓人感興趣的是壺鈕的設計為瓜蒂造型,小巧可愛又拿捏稱手,和壺身和諧融洽,充滿了自然野趣和生命的活力。通觀此壺,這件作品“碩果蕾蕾”采用了紫砂筋紋器和花器的手法來表現(xiàn)出日常常見的瓜的形態(tài),捏塑到位、細節(jié)完美、工藝精湛、氣韻流暢,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之上又富有鮮明的個人特征,同時蘊含在其中的濃濃田園風情也是呼之欲出。
圖1
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yè)大國,在過去,農業(yè)可以說決定著勞動人民的一切,現(xiàn)在,農業(yè)還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我們國人心中永遠無法割舍的情節(jié)。歷史上我們耳熟能詳?shù)拇笤娙?、隱士陶淵明在《歸田園居》中曾經描寫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其中流露出對于田園的留戀之情和不畏權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剛正不阿的性格特征,在平淡優(yōu)美、虛實結合的情境之中天人合一、相映生輝。這件紫砂作品“碩果蕾蕾”通過瓜果形態(tài)來表現(xiàn)出秋天的豐收時節(jié),又通過花蕾的捏塑來表達對于未來的美好期待,真正地做到了用紫砂的造型之美來彰顯出蘊含其中的田園風情,讓我們在喝茶品茗之中感受到身處田園之中的心曠神怡,尋找那份古人曾經擁有的暢快淋漓。
對于我們剛開始接觸紫砂的壺友來說,紫砂圓器就是最為尋常的器型之選了,也是最為穩(wěn)妥的實用器型。還有紫砂方器,也是通過方中寓圓、圓中帶方、剛柔相濟的特點來表現(xiàn)紫砂藝術的無窮魅力。但是最為值得稱道的就是紫砂仿生花器,它把自然萬物蘊含在小小壺中,真正地做到了“壺中有乾坤”,讓我們在其中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和紫砂最為純樸的本質特征。作為宜興紫砂藝人,對于紫砂花器的追求永無止境,在此過程之中也更加深刻地領悟到紫砂花器的秘密,那就是“形似不足道,神似尤可貴”的精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