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紫砂壺《天水提梁》的造型設計和人文內涵"/>
劉建芳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宜興紫砂壺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歷了幾百年的發(fā)展,與傳統(tǒng)文化相輔相成,在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傳承創(chuàng)新下,逐漸形成了完善的造型工藝體系。紫砂壺造型精彩紛呈,有光器、花器、筋紋器等類別,造型各有特色,體現(xiàn)了人們的智慧和匠心,共同繁榮了紫砂藝術,也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fā)揚。紫砂壺從傳統(tǒng)實用器演變?yōu)閷嵱糜^賞價值兼?zhèn)涞乃囆g品,給人以獨一無二的美的享受,給人以遐想的空間,讓人產生精神和情感的共鳴。閑暇時分,泡一壺茶,靜靜地享受悠閑的時光,讓忙碌的心安靜下來,靜觀自在,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幸福。
紫砂壺造型千變萬化,其中,紫砂光器最能體現(xiàn)紫砂壺質樸的本質,光器由簡單的幾何形體構成,素面素心,沒有復雜的裝飾和艷麗的色彩,簡約而不簡單,可謂中國傳統(tǒng)本色美的代表。紫砂壺“天水提梁”(見圖1)是典型的光素圓器作品,同時它又屬于光素圓器中的提梁類,提梁壺是紫砂壺中非常重要的一類,在紫砂成型的難度分類中有“一提、二方、三圓”之說,可見提梁壺成型難度之高。欣賞此壺,作品以圓器為基本形制,身筒圓潤飽滿、穩(wěn)重敦厚,流暢柔和的線條勾勒出壺身,線條猶如行云流水,有一氣呵成之暢,整個身筒中正有力,體現(xiàn)了紫砂圓器的“珠圓玉潤”之美;壺底平足,穩(wěn)定地立于平面,顯得沉穩(wěn)有力,真正體現(xiàn)了圓器“圓、穩(wěn)、勻、正”的造型特點;壺流為直流形式,與身筒暗接,從身筒自然胥出,與壺身呈45度角向上,有如炮嘴,氣勢昂揚;壺肩過渡流暢柔和、銜接得當;短頸自然收斂,提升了氣質;壺蓋與壺口相互貼合、嚴絲合縫,子母線吻合,通轉流暢,圓形壺蓋為平蓋,與壺身渾然一體,壺蓋上以凸起的線條飾以一圈同心圓,增加了整體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壺鈕呈橋鈕形式,橫跨蓋面中央位置,橋鈕自然過渡,中間留有半圓形孔洞;同時,提梁從肩部兩側向上立起,方圓并濟,弧度自然流暢,提梁給人以舉重若輕之感,形成了優(yōu)雅的虛空間,中和了壺身的敦厚,提梁與橋鈕形成“洞中有洞”的結構形式,符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境,平添了幾分清幽雅致之美。此壺的制作難點在于提梁,首先,提梁方圓相濟的弧度設計十分考驗作者的功底;其次,若提梁制作不當,則在燒制過程中極易開裂。此壺造型比例協(xié)調、結構精美,飽滿端莊又不笨重,充分體現(xiàn)了圓器的珠圓玉潤之美,圓器與提梁壺式相結合,整壺具有明代紫砂藝術的簡潔質樸風,作品厚重又不乏空靈之美,符合中國傳統(tǒng)美學,古色古香、意境十足。
圖1
圓形結構蘊含了中國傳統(tǒng)的中式美學。古人信奉“天圓地方”之說,人們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將圓和方廣泛應用于生活器具和建筑設計中,與人們的生活相互交融。在中國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園林的“洞門”,洞門是院與院之間的出入通道,人們又可透過門洞看見另一側若隱若現(xiàn)的景觀,給人以神秘感和清幽感,可以說,洞門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在現(xiàn)代設計中,圓形被運用于室內的屏風、隔斷等設計中。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圓具有圓滿、圓融的意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們將中秋稱為月圓之夜,中國有在中秋團圓的習俗傳統(tǒng),可見圓代表著團圓、合家歡樂。中國人崇尚“方圓相濟”的人文精神,圓還意味著寬容、寬厚,意味著待人要和善,要學會靈活變通、圓融處世。圓從何起,緣從何滅。圓不僅是傳統(tǒng)美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圓在中國風茶具中,流露著別樣溫潤精致的情調。圓潤的壺身,滿腹瑞氣,寓意著肚大能容,寓意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寓意著溫柔恬靜。紫砂壺“天水提梁”給人以圓融和諧之感,給人以吉祥的心理暗示,提梁又寓意“拿得起、放得下”,給人以順其自然的人生感悟,執(zhí)紫砂壺“天水提梁”品茗,心中平靜,讓人不禁放慢生活的腳步,在一壺茶中感悟人生的緣,學會珍惜緣,也學會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宜興紫砂壺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以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融合新的藝術形式,將傳統(tǒng)與時代相接軌,其制作技藝不斷完善,造型不斷豐富,給人以極大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可謂巧奪天工。身為一名現(xiàn)代手藝人,要充分體會紫砂藝術的本質,抓住紫砂藝術的人文性,在錘煉自身制壺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審美情趣,讓作品展現(xiàn)出更深層次的文化精神功能,如此才能推動紫砂藝術進一步的發(fā)展,傳承弘揚紫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