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盧風
在中國陶瓷的藝術史上,紫砂可謂是后起之秀,卻創(chuàng)造了奇跡的發(fā)展速度,在許多的中國傳統(tǒng)陶瓷藝術瀕臨消失的情況之下,紫砂藝術卻蓬勃發(fā)展,展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發(fā)展勢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紫砂器自身與生俱來的獨特性和稀缺性,使得沒有其他的品類可以替代,另一方面就是宜興世世代代的紫砂藝人全力呵護著紫砂技藝的不斷傳承和紫砂文化的宣傳推廣。還有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在紫砂藝術的發(fā)展歷程之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始終貫穿其中,為其注入了內在的養(yǎng)分。在紫砂藝術之中,有一類專門以竹為題材的紫砂門類,稱之為“竹器”,江南宜興隨處可見竹子的身影,竹文化對于紫砂藝術的影響更是廣泛而全面,在歷史上著名的紫砂匠人范大生的藝術生涯中,《竹鼓壺》的塑造可謂是爐火純青,后來的壺藝泰斗、布衣壺宗顧景舟大師也曾經制作過這一題材,成為了年青一代的紫砂匠人不斷臨摹的經典之作。無論是以竹入壺的惟妙惟肖,還是以竹飾壺的靈動活潑,都把國人對于竹子的喜愛和其中蘊含的人文情懷完美地彰顯出來,讓人觀之仿佛徜徉于竹海之中,流連忘返,充滿了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感覺。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雅竹》采用了黃龍山原礦紅泥精制而成。對于黃龍山紅泥,早期的紫砂作品中使用者多,后來因為泥料珍貴而逐漸減少。此種泥料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含鐵量特別的高,新壺初用的時候,茶湯略現(xiàn)砂氣,經過使用之后,壺身呈現(xiàn)出來的朱紅色令人愛不釋手,所以我采用這種泥料來呈現(xiàn)出紫砂壺的獨特魅力。此壺壺身呈現(xiàn)扁圓型,上面微微收攏,下面寬闊穩(wěn)重,壺體的竹節(jié)造型抽象而富有動感,貼塑的竹葉造型搖曳多姿,充滿了自然野趣。短短的流嘴如同小小的竹筍一般惹人可愛,出水也非常的流暢有力。環(huán)形把手圈握舒適,上面竹節(jié)分布疏密相間,嵌蓋的設計和壺口嚴絲合縫,沒有絲毫的阻塞之感,轉動把玩起來也非常的具有可玩性。特別是壺鈕也是彎曲的竹節(jié)設計,手感可以說得心應手。我在設計制作此壺的時候,并沒有沿襲傳統(tǒng)竹器那般規(guī)整、繁復的工藝特征,而是采用了一種散淡和從容的姿態(tài)來表現(xiàn)出竹器的雅韻之美。整器通過竹子的元素來彰顯出紫砂藝術的文化特征,從壺身隨意的充滿了自然趣味的竹葉開始,到壺嘴、壺鈕、壺把的竹型設計,既做到胸有成竹,又在表現(xiàn)的過程中隨心所欲,讓人在自然而然的觀賞之中走進了紫砂藝術營造的氛圍和環(huán)境中來。我的這件紫砂作品《雅竹》,之所以突出一個“雅”字,是因為在塑造形態(tài)的過程中,我并沒有著重強調竹的直沖云霄和挺拔屹立,而是用更多的精力來表現(xiàn)出竹子在中國文人心目中的造型審美和雅趣意境,從而探尋壺中蘊含的精氣神韻。
《雅 竹》
此壺用黃龍山原礦紅泥手工制作,壺體呈扁圓型,上小下大,短流,嵌蓋,環(huán)形把,造型穩(wěn)健。嘴、把、的子都是塑竹形。壺身上 也塑上竹葉,整個壺形,制作精美,含意深邃,堪稱紫砂藝術精品。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竹可謂是頂級流量“網紅”般的存在。從詩佛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敝形覀兙涂梢钥吹揭灾褡哟淼奈娜司袷澜??!按爸裼皳u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唐代詩人杜荀鶴又把我們帶到了書房案前的竹影搖曳,在這些優(yōu)美的意境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竹文化對于中國文人精神狀態(tài)的塑造是無孔不入的。再加上紫砂的故鄉(xiāng)宜興本來就地處江南,竹器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紫砂藝人們用來表現(xiàn)自己的技藝手法和藝術理念的合適載體。我的這件作品《雅竹》就是把造型審美和文人雅趣結合起來,希望大家在喝茶品茗的時候,放松精神,體會到那種“西窗下,風搖翠竹,疑是故人來”的散淡和從容。
結語:紫砂竹器的流行,恰恰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兒女在長期的歷史熏陶過程之中,形成了獨特的東方審美觀念。以物擬人、借景抒情不僅僅在詩歌、繪畫等文學藝術作品之中可以看到,而且在其他的藝術形式之中也完美地彰顯出來。宜興紫砂正是能夠最大程度地釋放出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能動性,他們把生活的觀察和藝術的才情傾注其中,讓廣大的愛壺之人找到自己的心靈共鳴和情感寄托,推動了紫砂藝術的綿綿不絕和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