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子彤
紫砂陶刻作為紫砂器的裝飾可以較為普遍地應用到各種紫砂造型之上,陶刻的裝飾內容多來源于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但在具體的陶刻表現(xiàn)上,同樣的傳統(tǒng)文化主題卻可以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優(yōu)秀的紫砂陶刻作品就在于能否融入自身獨特的理解。作品“竹石雙耳獸瓶”的陶刻主題就來自于竹子,表述竹子頑強而又執(zhí)著的品質和不懼磨難的品格。
紫砂的故鄉(xiāng)宜興有著“陶都”的美譽,同時這里還是“竹的海洋”,竹是宜興本地一道標志性的風景線,所以在種種紫砂創(chuàng)作中都能看到竹的身影。在傳統(tǒng)文化的美好意境中,竹子代表了很多美好的品質,清代鄭燮的一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就形象地描述了竹子的外在和內在,這一首詩也讓人感悟頗深,讓人忍不住想要將其以紫砂陶刻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于是就誕生了作品“竹石雙耳獸瓶”的陶刻創(chuàng)作。
雙耳獸面的造型是高古陶器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在紫砂壺誕生以前就已經存在瓷器、金器、玉器、青銅器等等的材質。作品“竹石雙耳獸瓶”從整體的輪廓上進行了一些簡化,整體延續(xù)了四方束口的設計風格,左右的獸面以圓潤的線條進行雕琢,借鑒了部分紫砂雕塑的手法,多采用鏤、貼、削、切的手法,盡量用線條來表現(xiàn)獸面的輪廓,雙耳則是傳統(tǒng)的圓環(huán)搭配,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雙耳的輪廓大小要跟主體瓶身相適宜,不能超出比例來進行規(guī)劃,雙圈的最大直徑不能大于瓶面寬度,雙圈的質量則要考慮獸面雙耳的大小比例。除此之外,瓶面完全采用四方造型,但實際上瓶面主體呈弧線形,且弧面內凹,這是在鑲身筒時泥片錯位形成的效果,簡單來說就是用獸面一側的垂直泥片將兩塊帶有弧面的泥片夾住鑲接的方法,再處理掉鑲接處的痕跡形成倒角,就形成了“竹石雙耳獸瓶”所呈現(xiàn)的形態(tài)。
這樣的造型本身就帶有十分明顯的線面特點,并且弧面所形成的瓶面就成為了陶刻裝飾絕佳的承載部位,由于作品本身采用段泥制作,段泥色亮,在視覺上刻畫不夠明晰,所以在原本段泥的基礎上刷上一層紫泥調配的脂泥,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為陶刻裝飾的成功表現(xiàn)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優(yōu)秀的內容需要優(yōu)秀的設計,同樣一個平面,通過合理的設計可以拓展出超越空間的感受,用受限制的畫面給人無限的遐想。在作品“竹石雙耳獸瓶”的陶刻構圖設計上就運用了“以小見大”的設計方法。
通常我們在觀賞竹子的時候,根據自身觀賞角度遠近的不同可以通過眼睛獲得不同的輪廓和細節(jié),這必然遵循遠小近大的現(xiàn)實原則,但通過紫砂陶刻來對竹子加以呈現(xiàn),卻可以通過畫面將極遠的竹葉有目的地拉近,從而展現(xiàn)出重組的細節(jié)。這件作品在設計時參照九宮格準則,這是一種在攝影中十分知名的構圖準則,簡單來說就是將畫面構圖水平和垂直的分成三個部分,畫面內容的焦點集中于線上或交叉點上。然后結合瓶身就會發(fā)現(xiàn),當陶刻的竹子處于九宮格最下一層的時候,造型和竹刻裝飾之間就會形成斷層,找不到合理的內容來填充上部的空間,所以從陶刻內容跟造型組合的角度來設計,竹子的陶刻顯然更加適合處于瓶身上部,越靠近瓶口竹子的內容越豐富,這就如同站在竹林下向上仰望,將目光的焦點在眼前放大一般,這樣的設計無疑能夠極大地凸顯出創(chuàng)作的內容本身。
其次,陶刻竹子的畫面不僅要跟造型相互契合,還要符合整體的內涵,在作品“竹石雙耳獸瓶”的另一面,書刻的內容描述了竹子的茁壯,竹子所代表的堅持,這就從精神上隱喻了竹子的精神,結合紫砂全手工制作,就指向了人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要對事物的堅持,從而引申出背后的工匠精神。
紫砂器因為材質的關系,普遍就帶有一種簡潔、古樸的形態(tài)氣質,作為紫砂陶刻的內容載體,紫砂器的這種氣質也直接或簡潔地影響到了陶刻內容的畫面感。在作品“竹石雙耳獸瓶”畫面裝飾處理上,干凈清透的畫面提供了一個清新而廣闊的聯(lián)想空間,讓人每當看到這件作品,就仿佛步入了竹林之中,抬頭透過竹葉是廣闊的天空,空氣中傳來竹子的香味。在這里沒有筆墨的拖沓,只有明暗兩種對比所形成的輪廓,無論是畫面還是文字,都是那么的簡潔、有力。
整體的畫面裝飾處理透露出干凈、清澈的品味。
總結:紫砂陶刻雖然是傳統(tǒng)書畫藝術在紫砂器上的一種延續(xù),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這一門技藝也伴隨著藝人的成長而衍生出自身的藝術內核。基于紫砂陶刻創(chuàng)作本身的藝術作品不斷涌現(xiàn),這逐漸地讓紫砂陶刻擺脫了原本屬于紫砂器從屬的裝飾性技藝,發(fā)展出具有獨立意識的藝術創(chuàng)作,這對這門技藝本身是有好處的,因為獨立的紫砂陶刻創(chuàng)作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會反哺紫砂器的裝飾積累,兩者相輔相成,相伴相生,就如同工匠精神一樣,不斷地促進自身藝術性成長,塑造出更多更美的紫砂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