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明林
張守智老師的離去,是中國陶瓷行業(yè)的一大損失,我們又失去了一位好的教育家,理論家,一位好編委,一位好老師,一位中國陶瓷業(yè)的沖鋒號吹手,我們痛心疾首,追憶到那點點滴滴的往事,一個個在腦海中泛出,我找到幾張照片,有感而發(fā),以此記念我們尊敬的張守智老師!
2009年9月在山東張守智淄博工作室掛牌儀式上與演員張金玲,葛存壯等進行交流
2009年9月在山東張守智淄博工作室掛牌儀式后采訪張老師。我們就工作室的工作,中國日用陶瓷的發(fā)展,當下行業(yè)臨的困難等進行了交流。作為很健談的他,話夾子一打開,就一時停不下來哦,這就是他,一個以中國陶瓷事業(yè)發(fā)展為使命的藝術大家,
2015年5月深圳文博會上在斯達高公司的展位上,我在與張守智老師的交流中介紹了我出版的《玩藝-鄒明林藝術》專輯,張老師看后很高興,說在陶瓷界目前又搞媒體又搞陶瓷藝術的只有你一人。并豎大拇指稱贊有加。我很感動,因為我的工作及藝術的努力沒有白費,得到了張老師的認同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就是張老師,一個心直口快,實事求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家。
2015年5月深圳文博會上在斯達高公司的展位上,張老師在細心的介紹他所設計的“集賢瓷”國宴餐具。
2015年5月深圳文博會上在斯達高公司的展位,聽他在講述中國日用陶瓷的發(fā)展前景時露出了難得的這么高興的笑容。感謝高大慶先生按下了這精彩的一瞬間。
這是2018年第一期雜志的第三版封面,本為張老師挑好做一版、二版的人物頭像封面,并設計好發(fā)他審核,但考慮再三他最后定下了這張以他設計制作出的國宴餐具集賢瓷為封面。這或是我們雜志做的第一次日用陶瓷的封面形象,這是一位對中國日用陶瓷事業(yè)發(fā)展有著深厚感情藝術家的選擇,更是以此來倡導大家來關心這個產(chǎn)業(yè),共同發(fā)展壯大這個產(chǎn)業(yè)。這個初心我們會記下,我們會傳承并發(fā)展。
這是2018年第一期雜志第一版的封面,照片中張老師的細心,執(zhí)著,一絲不茍的在設計,完全進入了無我的狀況,這就是我們崇敬的藝術家張老師,,可惜但這張照片他沒讓放封面
這是2018年第一期雜志第二版的封面,照片中張老師在凝思,我想他在想著別人提的問題,在思考著中國日用陶瓷業(yè)的發(fā)展,在考慮著下一步的工作計劃,在無數(shù)個想法在他的腦海中翻滕。好的點子,好的設計,好的金句。
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年會暨第七屆中國陶瓷藝術高峰論壇中的張老師、呂老師雙雙獲得“中國陶瓷行業(yè)杰出貢獻獎”。這是對張老師夫婦在陶瓷領域做出的貢獻的肯定,更是激勵行業(yè)人員要努力為中國陶瓷事業(yè)發(fā)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年會暨第七屆中國陶瓷藝術高峰論壇中我與號稱“八零后“的五位前輩在就餐時合影。他們是呂曉莊老師,楊金勝老師,張守智老師,梁任生老師,劉培金老師其實他們這幾位都已是八十高齡了,這是對他們的愛稱,由于有了這些前輩們的開疆擴土,打下的基礎,才有了我們今日陶瓷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謝謝他們!謝謝張老師!
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年會暨第七屆中國陶瓷藝術高峰論壇中的張老師、呂老師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竹玲,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范有祥,著名攝影師高大慶,《陶瓷科學與藝術》雜志總編鄒明林在論壇會后交流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