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 磊
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素有“華夏第一都”的美譽。丁村啟明、唐堯建國、文公稱霸、三家分晉、劉淵建漢、法顯西行、槐樹移民等在中華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事件和節(jié)點均與臨汾有著密切的關系。
河流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濫觴??v觀人類歷史,文明之光總是在河流的滋養(yǎng)下才能恒遠奪目,華夏文明亦然如是。黃河全長5464 公里,流經臨汾地區(qū)175 公里,數千年來,培育一方熱土,哺育沿岸蒼生,孕育華夏文明。
上古時期,大禹率眾治理黃河,在孟門開山破石,疏浚改道,行蹤遍及九州。他躬親勞苦,奮斗十余載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使河水歸流,造福天下。黃河自北而南穿越晉陜大峽谷,于永和段,造化出中華大地上神奇特有的陰陽環(huán)抱地貌。傳說伏羲在兩岸仰觀天規(guī),俯察地律,創(chuàng)畫八卦,演繹易理,開啟文明,揭示了天地萬物因陰陽交感而生的道理,奠定了中國道家哲學的基礎?!兑捉洝匪疲骸疤煨薪。右宰詮姴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背蔀槊褡逍奚砹⒌碌男袨闃顺摺?/p>
“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河為宗”(《漢書》)。黃河從巴顏喀拉山一路奔來,接洮、汾、渭等10 多條徑流,經山地、平川、丘陵、峽谷,壯起浩渺之勢,行綿延千里的河西走廊,過雄渾壯闊的黃土高原,到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涉藏、回、蒙、漢等民族一億多人口,是流域各民族共同的命脈和母親河,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天然淵源。大禹為了治理黃河,組織協調流域內民眾進行統一治理,由此,各民族初步形成了對國家大一統的認同,為秦漢一統天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思想基礎。黃河的終極目標是大海,穿越崇山峻嶺,歷經曲折坎坷,為達目標,矢志不移,奔騰不息。起始雖為涓涓細流,但一路接溪流納百川,形成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奔向遠方,蘊含著迎難而上、一往無前的民族精神。
“河”在古代漢語中專指黃河,在《史記》中稱之為“大河”,在西漢時期形成“黃河”稱謂,到唐宋時期,“黃河”這一名稱才被廣泛運用。近年來,在臨汾出土了大量上古時期、商周時期的精美玉器,據考古學家分析,部分玉器就是經由黃河輸送而來。秦漢唐宋以降,直至元明清,臨汾黃河段的商貿往來,對北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文化傳承、民族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抵御外患上,臨汾黃河段的永和關、馬斗關、壺口等關隘峽口和要塞通道更是天然的屏障,是山西“表里山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6 年,在中華民族存亡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東渡黃河,北上抗日,在山西播下民族抗戰(zhàn)的火種。1939 年,著名詩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在壺口岸邊,觀臨洶涌奔騰的黃河水,看到船夫們與狂風大浪搏斗的場景,聽到船工號子高亢的旋律,聯想到中華民族大好河山正遭受侵略者鐵蹄的踐踏,激情澎湃,熱血沸騰,譜寫出波瀾壯闊的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集中展現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抵御外侮的斗爭精神。在《黃河大合唱》基礎上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用獨特的旋律追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熱情謳歌了生活在黃河兩岸善良、勤勞的人民。
中華文明賡續(xù)不息,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黃河流經的臨汾地區(qū)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影響巨大。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丁村人就在這片土地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丁村遺址的發(fā)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化石和文化的缺環(huán)。一萬年前的吉縣柿子灘遺址,呈現了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西部風格,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晚期,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和黃河中游一種獨特的區(qū)域文化。黃河臨汾段兩岸是5000 多年前人文初祖黃帝活動的主要區(qū)域之一,黃帝教化人民造農具、播百谷、種果蔬、縫衣裳,開啟了華夏民族的農耕文明。黃河中游的陶寺遺址,距今4000 多年,面積280 萬平米,已有規(guī)??涨暗某浅?,世界最早的觀象臺,氣勢恢宏的宮殿,獨立的倉儲區(qū),發(fā)掘出最早的文字,最古老的樂器,最早的龍騰圖。許多專家學者指出,陶寺遺址是區(qū)域性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中心,是堯帝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有學者認為,華夏文明發(fā)軔于黃河流域臨汾一帶。
臨汾薈萃深厚的文化,近年來入編全國中小學教材的就有丁村人、晉國青銅器、元代壁畫、堯廟五鳳樓、丁村民居、壺口瀑布等。傳說倉頡在黃河岸邊觀察到鳥獸的蹤跡,心生靈感,創(chuàng)造了文字。堯時的《擊壤歌》,舜時的《南風歌》,先秦時《詩經》里的《唐風》《魏風》均產生于黃河流域的臨汾一帶。春秋時期,晉立國于臨汾的翼城、曲沃一代,對當時的山西乃至全國的政治文化都影響頗深。宋代作為華夏民族文化造極之世,做詩押韻的韻轍《平水韻》最早便誕生于此。平陽木刻版畫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等地齊名。臨汾是中國戲曲的搖籃,元代時全國有兩個戲曲中心,一是北京元大都,一是黃河流域的平陽,全國現存元代戲臺共有8 座,臨汾獨占5 座,為全國之最。明代時從洪洞向全國18 個省移民18 次,遷徙人口60 余萬,產生了移民文化,造就了今天全球華人的老家。明清時期,臨汾的商業(yè)文化十分活躍,“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成富”(明·沈思孝),當時全國出現了33 處工商業(yè)文化大都市,平陽便是其中之一。因此可以說,臨汾是一座因黃河而生,依黃河而興的城市。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千百年來,黃河已成為文人騷客抒寫吟誦的對象,是詩詞歌賦中重要的文化意象?!熬灰姡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薄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薄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薄熬徘S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薄包S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钡让娂丫鋫黜炛两?,構筑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梢哉f,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而文明又為黃河標注著新的內涵與注腳。
大河浩蕩,或洶涌澎湃,或靜流如歌,洗滌歲月的鉛華,沉淀歷史的記憶,孕育無限的生機,開創(chuàng)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