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雯,嚴 斌,胡 建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對口腔衛(wèi)生的重視,牙齒磨耗已經替代齲壞,成為最為常見的臨床問題[1-3]。而牙齒的過度磨耗會破壞牙體正常結構和功能,甚至導致顳下頜關節(jié)疾病的出現。臨床上重度磨耗的患者日益增多,這可能與人口老齡化有關,但是也有證據表明年輕人的磨損發(fā)生率正在增加[4]。
一般認為,牙齒磨耗主要由化學性腐蝕[5]和機械性磨損所致[6],其中過度的咬合接觸是機械性磨損的主要原因[7-8]。而過度的咬合接觸可能來源于后天的口頜系統(tǒng)疾病,也可能來源于先天的顱面結構發(fā)育。有研究發(fā)現牙齒磨耗與顱面結構之間可能具有相關性。Krogstad和Dahl[9]通過頭影測量發(fā)現下頜平面角與牙齒磨損之間存在相關性。Li等[10]通過對95例磨耗患者的觀察發(fā)現上下頜前后向不同位置關系與磨耗的區(qū)域有相關性。
目前對牙齒磨耗與顱面結構的關系尚無定論,但是診斷牙齒磨損的早期跡象變得越來越重要,以便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并在需要時采取修復措施[11]。本實驗通過對一般人群進行牙列檢查和頭影測量,測量牙齒磨耗特征和顱面結構參數,以研究顱面形態(tài)等因素對牙齒磨耗的影響。
江蘇省口腔醫(yī)院正畸科2014—2019年就診的103名受試者被納入研究,其中男36名,女67名。病例入選標準如下:①年滿18周歲;②3D記存模型無明顯破損;③無牙列缺損;④頭顱側位片可用;⑤未經正畸或修復治療。
1.2.1 數字化3D模型的測量 利用3-matic Medical 13.0軟件將患者牙列的3D模型放置于有標尺的坐標軸內,選取垂直于磨耗面的角度進行截圖,將所截圖片導入Adobe Photoshop CS6軟件中進行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的計算,獲得28顆牙各自的磨耗面積。以每顆牙的磨耗面積為基礎,計算出全牙列的磨耗面積、前牙平均磨耗面積、后牙平均磨耗面積以及前后牙磨耗面積的比值。
1.2.2 頭影測量 利用Dolphin軟件在頭顱側位片上描點進行頭影測量,并從這些參考點和參考平面確定五個角度測量值(圖1),分別為:①ANB:上牙槽座點(A)、鼻根點(N)與下牙槽座點(B)構成的角,反映上下頜骨對顱部的相互位置關系;②MP-FH(FMA):下頜平面(Go-Me)與眶耳平面(FH)的交角,代表下頜體的陡度、下頜角的大小及面部的高度;③FMIA:下中切牙長軸與下頜平面(Go-Me)的交角;④FH-Mx Occ Plane:上頜平面(OP)與眶耳平面(FH)的夾角,反映了上頜平面的陡度,此角越大,上頜平面越陡,反之上頜平面越平。
N:鼻根點;A:上牙槽座點;B:下牙槽座點;Go:下頜角點;Me:頦下點;OP:上頜平面;FH:眶耳平面
圖1 頭影測量標志點
Fig.1 The landmark of the cephalometry
本文對103例病例數據進行基線分析,將性別作為分類變量,磨耗面積(S)、ANB角、FMA角、FMIA角、FH-Mx Occ Plane角作為連續(xù)變量。經正態(tài)性檢驗以及方差齊性檢驗,以上所有連續(xù)變量均符合正態(tài)及方差齊性,并繪制95%可信區(qū)間曲線。應用線性相關性分析來分析諸頭影測量參數與牙齒磨耗量的相關性。本文使用R(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有檢驗均為雙側檢驗,以P<0.05作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有103個受試者納入此研究,年齡18~41歲,平均(24.88±5.42)歲,其中男性36名,平均(23.50±4.50)歲,女性67名,平均(25.63±5.71)歲。樣本的人口統(tǒng)計學,磨耗面積相關數據如表1所示,頭影測量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
表1 基線人群基本磨耗特征描述Tab.1 Basic tooth w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eline population
表2 基線人群頭影測量指標特征描述Tab.2 Characterization of cephalometric of the baseline population
ANB角與前牙磨耗面積、后牙磨耗面積以及總磨耗面積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線性相關性(圖2),而與前后牙磨耗面積的比值不存在相關性。
圖2 ANB角與總磨耗面積的相關性Fig.2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tooth wear area and ANB
FMA與前牙、后牙及總體的磨耗面積之間無明顯的相關性,但與前后牙磨耗面積的比值存在明顯的負相關性(圖3)。
圖3 FMA與前后牙磨耗面積比值的相關性Fig.3 Correlation between FMA and the ratio of the wear area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eeth
FMIA與前牙平均磨耗面積無明顯相關,但與后牙平均磨耗面積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圖4);且FMIA與前后牙磨耗面積的比值以及總磨耗面積之間都不存在相關性。
圖4 FMIA與后牙磨耗面積的相關性Fig.4 Correlation between FMIA and posterior tooth wear area
FH-Mx Occ Plane與前牙、后牙及總體的磨耗面積之間均無明顯的相關性,但與前后牙磨耗面積的比值存在明顯的負相關性(圖5)。
目前,顱面形狀影響牙齒磨耗的機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顱面形態(tài)特征,特別是上下頜位置關系可能影響個體下頜運動方式以及咬合接觸形式,從而會影響牙列的整體以及前后部分牙齒的磨耗量。
本研究發(fā)現ANB角與總磨耗面積呈正相關,意味著ANB角越小,則總磨耗量越小,這與Almond等的研究相一致[12]。由于ANB角為上下頜骨的基座點相對位置關系,不受牙列的變化影響,反映上下頜骨的前后向位置關系。由此可以推斷,下頜位置越靠前,則下頜前伸運動所需移動距離越小,上下頜牙列間接觸時間少,磨耗越少;反之亦然。
圖5 FH-Mx Occ Plane與前后牙磨耗面積比值相關性Fig.5 Correlation between FH-Mx Occ Plane and the ratio of the wear area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eeth
FMA反映了下頜角的大小和面部高度。本研究發(fā)現,下頜角越大且面部高度越高則后牙平均磨耗面積較大,下頜角越小且面部高度越低則前牙平均磨耗面積較大,這與Li等[10]的推測一致。
這一結果可以從下頜前伸運動角度來解釋,下頜角越大,前伸運動至后牙上下頜分離的時間越長,后牙牙齒磨耗越多;下頜角越小,前伸運動至上下頜分離主要依靠前牙的引導作用,前伸較短距離即可使后牙上下頜分離,因此前牙牙齒磨耗越多。
也可以從面部高度與咬合力相關[13-14]的角度來解釋。這可能由于更大的面部高度與個體產生更強的咬合力相關,這解釋了下頜角越大且面部高度越高的后牙平均磨損面積較大,反之亦然。有學者發(fā)現,面部高度與牙齒磨損之間存在正相關[15]。Mangla[16]研究認為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長的下面高以及下頜升支高度和寬度,所以認為男性牙齒磨耗程度應高于女性。
因為顱頜面形態(tài)與咬合力之間的關系在垂直方向上是相關的,而非前后向。因此Clement等提出了前牙荷載假說[15]:前牙的過度咬合導致了獨特的尼安德特人的牙-顱面形態(tài)。與現代人相比,尼安德特人的前牙所顯示的磨損大大超過后牙。
FMIA表示了下頜中切牙的唇傾角度,與切導相關。本研究中,FMIA與后牙的平均磨耗面積呈負相關,也就是說,下頜中切牙長軸與下頜平面的交角越大,后牙磨耗越少。一般而言,FMIA越小,下頜中切牙唇傾角度越明顯,切導斜度越小,則下頜前伸運動至前牙切對切關系的運動距離越短,則后牙的接觸時間越短,導致后牙的磨耗面積越小,反之亦然。但是本實驗中,FMIA與前牙磨耗并無相關性,說明單純的下前牙的傾斜角度變化對于前牙磨耗并無顯著影響。Johansson[17]的研究則發(fā)現,切牙間的交角越大,牙齒磨耗指數也越大。
在Li[10]的研究中也發(fā)現,上下頜中性關系(骨性Ⅰ類)的患者顯示從前牙到后牙的均勻磨損;上下頜遠中關系(骨性Ⅱ類)患者后牙磨損率通常高于前牙;上下頜近中關系(骨性Ⅲ類)的患者前牙磨損率通常高于后牙。說明上下頜的前后位置關系也會影響牙齒磨耗的分布[18]。
牙齒磨耗面積與顱面結構存在一定的相關性。ANB角與總磨耗面積正相關;FMIA與后牙的平均磨耗面積呈負相關;FMA和FH-Mx Occ Plane均與前后牙磨耗面積的比值負相關,提示下頜角越大,或者說平面越陡,后牙的磨耗就越明顯,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