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張靜
有一個地方,名叫紅光溝。直至今日,依然有人對他聞所未聞;
有一個基地,代號為067。直至今日,他依然是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
有一個集體,被命名為航天人,直至今日,他們依然在為探索宇宙的奧秘作著貢獻;
紅光溝、067基地、航天人,共同構筑了我們今天的故事。
從秦嶺深處的不毛之地到成為中國航天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的“搖籃”;從荒涼閉塞的窮山溝到擁有尖端技術的067基地;從1965年到1993年,長達28年的征程讓這里發(fā)生了蝶變,一躍沖天。
2019年,這里被列為第三批國家工業(yè)遺產(chǎn)名錄,讓世人終于有機會可以揭開他的神秘面紗,這就是紅光溝航天六院舊址,我國“三線”建設時期唯一的航天液體動力研制基地。
讓我們一起走進紅光溝,去追溯那段屬于航天人的特殊記憶。
秦嶺深處的紅光溝
“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艱苦哪兒安家,祖國要我守邊卡,扛起槍桿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發(fā)……”早在1965年,有上萬“三線”人遠離大都市、遠離妻兒,擠火車、乘汽車、徒步走,最終來到了秦嶺深山處陜西鳳縣(舊稱鳳州),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溝開啟了他們的“三線”建設之路,“紅光溝”之名由此叫響。
從相關背景資料中筆者了解到,1965年,根據(jù)中央關于加強戰(zhàn)備、加強三線建設、建立鞏固的戰(zhàn)略大后方的指示,七機部(當時國務院的部委)確定了“型號為綱,地區(qū)配套”的建設原則,決定在“三線”地區(qū)新建研究、設計、生產(chǎn)基地,067基地也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孕育而生。
“航天是整個國家‘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而承擔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研制的067基地又是航天‘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薄鞍l(fā)展航天,動力先行”,時任七機部一院科技部規(guī)劃處處長錢維松在接受采訪中說道,那時七機部對067基地的選點非常重視,在國家作出“三線”建設決策沒多久,一支為067基地選點的隊伍就出現(xiàn)在秦嶺山中。當時選點遵循的是保密、安全、可靠,要靠近鐵路線,但又不能太近,要有山、有水、分散、隱蔽,后來又加了一個“進洞”的原則。經(jīng)考察后,秦嶺深山的溝壑峽谷間無疑成為較理想的地方,由此,這個當時被稱為鳳州的地方也就成為了他們的最終落腳點。而筆者了解到,最初這條溝并不叫紅光溝,是“三線”創(chuàng)業(yè)者來到此地后,當?shù)卣貏e成立了“紅光公社”,紅光溝的名稱才隨之誕生。
建設者們自己動手搭建茅草屋作為宿舍
“我們當時一聽要去鳳州,覺得挺好的,感覺名字里帶‘州’的地方應該都不錯。沒想到這地方貧困落后,什么都沒有?!被貞浧疬^去,1966年從北京的101所來到溝里的雷茂長如是說。而談起當時的生活場景,一位科技工作者曾寫過這樣一首詩:“竹竿架起座座房,竹簾一掛就當墻,墻上開洞當窗戶,泥巴抹墻兩面光,莫道房間太陰暗,同志個個心里亮。”而即便如此,從城市來到山村的最初的“三線”建設者并沒有太在意生活條件的困苦,他們住在由竹簾抹泥而成的茅草棚里,一邊工作一邊生活,覺得充實而快樂。
就是這樣的環(huán)境條件,也無法阻擋067基地在這里扎根的決心。細心的人發(fā)現(xiàn)鳳縣諧音正好是“奉獻”,簡單的兩個字,卻足以概括了航天“三線”建設者的奉獻精神。
從眾多關于紅光溝的影像資料可以看出,現(xiàn)在遺址所在地依稀能看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人民服務”等標語,這些標語也見證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周恩來總理曾說,“三線”建設就是要過“原始的生活”搞“尖端的事業(yè)”,現(xiàn)在看來,用這句話形容067基地初創(chuàng)時期的狀況再恰當不過了。
據(jù)介紹,當時067基地的工作人員也是來自全國各地,有從北京、上海等地的航天單位選派來的青壯年職工,有從哈爾濱等地軍工院校分配來的畢業(yè)生,而張斌章是因為追隨從北京15所調到067的妻子,從哈爾濱水輪機廠調動到溝里的,那時他們的孩子還不滿一歲。據(jù)他回憶,溝里那時一到天黑,就會出現(xiàn)狼叫的聲音,人們睡覺時也要握根棍子防身。
建設初期簡易的住所
原航天六院的主任設計師傅永貴曾在回憶中說:“我是1968年‘三線’建設剛剛開始的時候進溝的,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廠房、宿舍甚至廁所都是我們一磚一瓦自己動手蓋起來的?!?/p>
還有人回憶說,當時第一批參與籌建的人員住的是土坯砌的房子,里面沒有床,僅僅由幾十塊土坯摞在一起,上面鋪了些麥草稈;食堂一日三餐都是蘿卜和清炒包菜,籠屜里往往有幾個黑面饅頭,在一堆玉米面窩頭里特別醒目,這是難得的細糧。
據(jù)了解,當時“三線”建設時期,溝里住宿條件簡陋,出行不便,食物也很匱乏。全溝職工加上家屬數(shù)千人,只在鄧家臺有一個小糧店。供應的70%是粗糧苞谷粉,30%是面,沒有米和蔬菜。
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期,溝里的生活條件稍有好轉,基地定期從鳳縣周邊的漢中、寶雞、西安等地采購蔬菜、水果,用卡車拉到溝里,按照抓鬮的“公平”方式分配給職工。當時家家戶戶都炒同樣的菜,飯點時每家鍋里飄出的味道甚至都是一樣的。有人調侃道,大家不光吃的一樣,連拉的都是一樣的。
此外,交通方面也一度處于尷尬境地。尤其是當時剛成立的籌建處沒有車輛,工作人員只能每天早出晚歸徒步勘測,一天下來累得筋疲力盡。后來終于等到上級撥來了兩輛卡車,可山路狹窄,汽車只能開進河道,在亂石灘中緩慢行駛,那速度只比走路快那么一點兒,車上的人更是被顛簸得搖來晃去。
就是那種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也阻擋不了航天人的使命擔當。
說起紅光溝,談到067基地,“廁所試驗室”的故事幾乎無人不知。凡是來到紅光溝的人都要到“廁所試驗室”去參觀一下,親自感受那狹小空間下創(chuàng)造的奇跡,而說起這個故事卻不能不再次提到老航天人傅永貴。
“我那陣對‘三線’建設什么情況不知道,我以為生產(chǎn)啥都具備了,我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來了,但是一來呢,說實在的心就徹底涼了。當時基地還在建設中,試驗室是沒有的,而生產(chǎn)車間則是按大發(fā)動機的規(guī)格建制的,根本生產(chǎn)不了小型的姿控發(fā)動機?!?/p>
要知道當時他們來到紅光溝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洲際導彈的主推發(fā)動機和姿態(tài)控制發(fā)動機?!拔夷顷囌娴氖羌钡蒙匣穑K聯(lián)專家撤走的時候說“沒有我們,你們是搞不成的”,為了爭口氣,他們不得不絞盡腦汁想辦法。
左圖:試驗人員在草棚里調試設備右圖:試驗人員修理控制臺
而事實上,當時秦嶺深處的067基地還沒有完全建成,許多試驗室尚未完工。山溝里每天只有一趟班車,發(fā)動機設計所的科研人員需要到外區(qū)試驗,來回需耗費3個小時。由于試驗的設備和儀器都是臨時湊起來的,環(huán)境差,干擾大,當時傅永貴與其他研制人員經(jīng)常要加班到半夜12點才能做完試驗。結束后再走回宿舍已是凌晨2點多了。即使如此,處在摸索階段的研制試驗也往往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他們需要再改進,再做試驗。每天精疲力盡不說,而大量的試驗何時才能完成?為了節(jié)約時間,他們只好打起了廁所的主意。
當時紅光溝有一個室外廁所在河溝邊上,上廁所的人很少,他們就想著能否“暫借”廁所作臨時試驗間。經(jīng)請示后,傅永貴和他的同事們便趕緊把便池里的大糞掏掉,用河溝水沖洗干凈后作為污水池,用水泥堵上各蹲坑,女廁所作試驗間,男廁所作試驗控制操作間,兼作裝配間。此外,還在男女廁所中間隔墻上打個洞,安上有機玻璃作防爆觀察窗。在廁所旁邊搭個臨時棚作介質間,安裝了電源線、電燈和取暖器。再把原來的簡易試驗設備經(jīng)過改裝搬過來,“廁所試驗室”就這樣開始了試驗。
那時試驗防護條件極差,也沒什么保護措施,整天在有毒推進劑環(huán)境中,人們被熏得頭暈腦漲,眼睛紅腫,惡心,吃不下飯。即便如此,航天人的試驗熱情始終不減,“廁所試驗”也持續(xù)不斷地在做。
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這個“廁所試驗室”一試就是十多年。試過的試驗件有200多臺次,試驗總啟動次數(shù)達十萬次。該試驗室不僅大大加快了姿控發(fā)動機的研制進度,也為姿控發(fā)動機試驗室的建設爭得了充足的人力和時間。
當年研制發(fā)動機的『廁所』
1980年5月18日,由067人在鳳縣紅光溝研制的發(fā)動機推舉我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騰空升起,不久后,“我國首次向南太平洋發(fā)射運載火箭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的喜訊傳遍神州大地,舉國上下一片歡騰。要知道此次火箭的成功發(fā)射,也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研制的戰(zhàn)略武器已經(jīng)達到實用階段,成為繼美、蘇之后第三個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
當喜訊傳到了秦嶺深山的紅光溝,人們歡呼跳躍,奔走相告。1980年5月21日,067基地接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fā)來的賀電,這是對067人最高獎勵、最大的精神激勵!
“廁所試驗室”也因此成為了067基地的明星。
當然,發(fā)生在紅光溝的故事遠不止于此。在基地建設后期,三次特大洪水曾留給067基地人痛苦的回憶。
那是在1980年、1981年和1990年,三次特大洪水曾一度讓這里的道路、橋梁、房屋被沖毀,交通、水電、通信中斷,基地科研生產(chǎn)全面癱瘓,上萬名職工家屬被圍困。更甚者是有一家西方電臺幸災樂禍地宣稱:中國一個火箭研制基地從此要在地球上消失了。
時任十一所所長的張貴田帶領干部職工背糧自救
然而,這樣的言論并沒有嚇倒067基地的航天人。
面對眼前的自然災害,他們不僅沒被嚇倒,而是迅速做出了反應。宿舍被沖毀,便臨時搭起了油氈棚;廠房被沖毀,再重新修好;機床設備被泥石流淹沒了,就一鍬一鎬挖出來,再重新組裝;特別在接到參加遠程火箭飛行試驗的命令后,面對出行路線癱瘓狀態(tài),基地成員在“敢死隊員”的護送下,在橫跨嘉陵江的一條近30米長的懸空“鐵路”上,用紅軍在槍林彈雨中飛奪“鐵索橋”的大無畏精神成功完成了一次穿越鐵軌行動。
1981年,十一所科研區(qū)被特大洪水沖毀的情景
除此之外,067基地的航天人越是在困難面前,越是對自己嚴要求,他們提出“自己干,三不變”,即各種火箭發(fā)動機和平臺慣性器件交付時間不變,科研經(jīng)費不變,新產(chǎn)品研制進度不變,絕不給型號任務拖后腿。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對形容當時在067基地的航天建設者一點也不為過。
“觀禮臺底下站的都是外國人,拿著照相機咔咔照,那時我就感覺特別自豪。因為什么呢?真正是壯國力強軍威,所以在那一瞬間我就感覺到受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不在話下?!?009年,在國慶閱兵式上,傅永貴老人曾被請上了天安門觀禮臺,收獲了來自“廁所試驗室”,來自紅光溝給予航天人的那份榮耀。
從1965年到1993年的20多年,在這個綿延21公里的紅光溝里,一群默默奉獻的航天人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艱苦努力,終于使這里成為了集研、產(chǎn)、試、管、服功能配套齊全的綜合性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研制基地,形成了“一條紅光溝,兩代發(fā)動機,服務三大總體院,四個核心區(qū),并應用于彈、箭、星、船、器五大領域”的事業(yè)格局,這個小山溝創(chuàng)造的奇跡足以讓人驚嘆。
如今,讓我們一起回憶067基地在我國航天史上所取得的驕人成績:
1990年洪水期間,干部職工護送考生參加高考
成功研制出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和第一代洲際戰(zhàn)略導彈的系列發(fā)動機;在我國航天史上榮獲多個第一:第一臺遠程火箭發(fā)動機、第一臺姿態(tài)控制發(fā)動機、第一臺高空二次啟動發(fā)動機、第一臺載人航天發(fā)動機、第一臺大推力無毒無污染綠色環(huán)保發(fā)動機等;這里研制的各型號發(fā)動機圓滿完成了以我國“導彈武器”“載人航天”“北斗導航”“探月工程”為代表的重大航天發(fā)射任務,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1993年067基地逐漸從紅光溝遷出。
如今他的名字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50多年過去了,航天六院自主研制的100多種不同型號、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液體火箭發(fā)動機及空間推進系統(tǒng),為“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和各類衛(wèi)星發(fā)射提供了動力保證,因其高可靠性、高成功率的特點,被譽為中國的“金牌動力”。
如今,這里將以紅光溝航天六院舊址為依托,重點打造成國家級航天精神文化園區(qū),充分挖掘其文化內(nèi)涵,讓航天精神始終在這片土地上一直延續(xù)下去。
尋根、守魂、追夢。讓我們一起銘記這個叫做紅光溝的地方,并將屬于航天人的那份獨特記憶珍藏心間,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