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寬
陳無垢先生(1901—1990)是四川近現(xiàn)代以來享譽海內外的文史、書法、金石、詩詞大家,生前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先生一生舍小家為大家,深有家國情懷。在他八十多年的人生歷程當中,少年歷經(jīng)磨難,青年身經(jīng)國難,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事黨的地下活動,殫精竭慮不忘赤子之情;中年以后又逢各種運動,深陷困局;晚年方有所成。我在青年時期,由于家境特殊,父親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我和小妹失去了讀書的機會。陳先生和我的父親是摯友,于是我們兄妹二人就常常到陳先生那里問學。也在那個時候,我倆成為陳先生門下的弟子。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陳先生也在經(jīng)歷各種考驗,常常以書法抒寫胸中情懷,或者以詩詞表達一個文人對時代的溫情。
陳先生謙和儒雅,有君子氣度。我和小妹在與陳先生相處的那些年,不僅學到了藝術的技法,更重要的是懂得了為人之道——尊師重道。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陳先生看來傳道才是立人之舉。多年以后,我們對先生的傳道仍印象深刻。
先生的書法,在柔韌之中有著中國文化的筋骨。他早年臨習“二王”以及唐代諸家,積累了深厚的學養(yǎng);晚年遂成一代書家。今人的書法多以抄寫古人的文章詩詞為常道,以表現(xiàn)書法的技藝而自得。殊不知,真正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向來以技法為雕蟲小技,而以法度之外見其真功夫。什么是法度之外呢?是文化學養(yǎng),是積累了幾十年的文化厚度。只有將這種厚度融入到書法之中,一幅作品才有靈氣,才具有文化的價值。陳先生常常提到,不要以為學會了王羲之的《蘭亭序》的技法,就可以成為書法家;即便是寫得一模一樣,又能怎樣?不過是對古人的高級臨摹。我們要看到王右軍《蘭亭序》的情懷,讀懂王右軍的心境,如此再來看他的字,再來反觀自己,就知道書法最重要的該是什么了。這一點,我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深有體會:作品有了思想才能活起來。這個思想就是你盡可能地撇開功利的一些東西,而完全忘我地投入到藝術本身之中,去尋找內心與筆墨接觸的臨界點。
藝術之路,本身就是其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要在“學”與“悟”當中,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陳先生有一句詩,我甚為喜歡。他說:“入山那怕云迷路,更向白云深處行?!痹谖铱磥硐壬倪@句詩揭示了一個真理,那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藝術之路更當如此。既然選擇了就得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盡管前方未見拂曉長夜漫漫,但一個人總得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而有所堅守,而且要心無旁騖,執(zhí)著守一。當代很多年輕的藝術家,未得入境,便急于成名,未見云路彌漫,便望而卻步。豈不知白云深處,別有一番意境?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泵總€人在藝術之路上都有著不同的心路歷程,這些心路歷程只有在走過重山之后才會有所體悟。我深深地感到,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是在平淡無奇中向古人進行乞討,而是走進藝術境域,用心去歷險,才能真正達到“入山那怕云迷路,更向白云深處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