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文,崔玉環(huán),劉美宏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老年科,河北張家口075000
糖尿病在臨床是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快,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給患者健康和生活造成極大危害。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出現(xiàn)一系列并發(fā)癥,其中下肢血管病變發(fā)生率較高,屬于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之一,其基本病理變化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所致的動脈粥樣硬化和慢性高血糖、遺傳易感性、炎癥反應、氧化應激紊亂以及脂代謝異常等多種因素有關[1]。研究[1]發(fā)現(xiàn),炎癥細胞因子和氧化應激指標與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存在密切聯(lián)系。前列地爾是前列環(huán)素類似物的一種,可起到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改善血液粘稠度、擴增血管平滑肌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被廣泛應用于糖尿病的治療,取得較好療效[2]。本文將對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50 例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應用前列地爾的治療效果對患者氧化應激指標的調(diào)控和安全性,為其推廣應用于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治療提供依據(jù),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150 例,根據(jù)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80)和對照組(=70)。觀察組男性45 例,女性35 例;年齡為64~82 歲,平均年齡為(74.6±4.3)歲;病程為1~5年,平均病程為(3.18±1.06)年;平均空腹血糖為(9.26±1.29)mmHg;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為(22.98±1.26)kg/m2。對照組男性40 例,女性30 例;年齡為65~83歲,平均年齡為(74.4±4.3)歲;病程為1~6年,平均病程為(3.25±1.03)年;平均空腹血糖為(9.14±1.35)mmHg;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為(23.05±1.23)kg/m2。2組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病程和空腹血糖等值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60 歲;(2)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3)踝肱指數(shù)小<0.9;(4)無治療藥物過敏;(5)簽署知情同意協(xié)議書。符合上述所有選項的患者納入本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2)合并凝血功能異常和出血性疾??;(3)糖尿病足潰瘍;(4)近期使用抗炎藥物和抗血小板藥物;(5)存在手術、外傷和燒傷等應激;(6)不配合治療中途退出。具有上述任意1 項的患者不納入本研究。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治療,包括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前列地爾(國藥準字:H23023072;生產(chǎn)廠家:哈高科白天鵝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將10g 前列地爾注射溶液和10 mL 生理鹽水混合后靜脈推注,1次/d,連續(xù)治療2 周。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1)臨床癥狀積分和踝肱指數(shù):在治療前1 d 和治療后3 個月評價臨床癥狀,進行踝肱指數(shù)踝肱比值[3]測定:將袖帶置雙側(cè)前臂,使用多普勒探頭測量雙側(cè)肱動脈收縮壓,以兩者中最高值作為肱動脈收縮壓。然后將袖帶置踝部,使用多普勒探頭測量踝動脈收縮壓和足背動脈收縮壓,以兩者中最高值作為踝收縮壓,踝肱比值=踝收縮壓/肱收縮壓,以左右兩側(cè)中較低值作為踝肱比值。臨床癥狀積分[4]包括疼痛、冷感、麻木感以及間歇性跛行每分鐘70~80米的最大行走距離,各項分值1~4 分,總分16 分,分值越高表示疾病程度越嚴重。(2)細胞因子:在治療前1 d 和治療后3 個月測定各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即通過ELISA 法[5]檢測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0 和腫瘤壞死因子- 水平。(3)氧化應激指標:在治療前1 d 和治療后3 個月測定各組患者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即通過ELISA 法[6]檢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8 異前列腺素F2 ,通過黃嘌呤氧化酶法檢測超氧化物歧化酶。(4)治療效果:無效:治療后麻木感和冷感等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有效:治療后麻木感和冷感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癥狀改善程度為1 級;顯效:治療后麻木感和冷感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癥狀改善程度為2 級;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5)不良反應:記錄各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包括心悸、頭暈、惡心和腹瀉等。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18.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采用2檢驗。等級資料單向有序,采用秩和檢驗。<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和踝肱指數(shù)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明顯低于治療前,而踝肱指數(shù)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對照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和踝肱指數(shù)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踝肱指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2.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2 組治療前后以及2 組治療后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0 和腫瘤壞死因子- 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2.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值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8 異前列腺素F2 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8 異前列腺素F2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觀察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8 異前列腺素F2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3。
2.4 2 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0.05)。見表4。
2.5 2 組患者治療不良反應比較2 組患者治療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和踝肱指數(shù)比較(±s)
表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和踝肱指數(shù)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0.05
組別臨床癥狀積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踝肱指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70)觀察組( =80)8.69±3.18 8.72±3.16 8.58±2.98 3.59±1.54△▲0.75±0.14 0.74±0.16 0.79±0.12 0.95±0.17△▲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 白細胞介素-6(pg/mL)治療前 治療后白細胞介素-10(pg/mL)治療前 治療后腫瘤壞死因子-(pg/m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70)觀察組( =80)18.14±6.11 17.98±6.21 17.59±6.25 17.48±6.32 60.05±7.19 60.04±7.26 60.98±7.04 59.78±6.87 54.38±20.48 54.17±20.65 53.98±20.74 54.26±20.41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值比較(±s)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值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0.05
組別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U/L)治療前 治療后8 異前列腺素F2(pg/mL)治療前 治療后超氧化物歧化酶(U/m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70)觀察組( =80)1.83±0.57 1.84±0.59 1.81±0.52 0.78±0.31△▲3.81±0.46 3.80±0.48 3.79±0.38 3.10±0.35△▲75.98±8.21 76.02±8.26 77.58±9.41 93.57±9.74△▲
表4 2 組療效比較[例(%)]
表5 2 組治療不良反應比較[例(%)]
糖尿病屬于一種低水平炎癥性疾病,大血管病變的發(fā)生和眾多炎癥因子具有密切關系。動脈粥樣硬化早期階段就存在炎癥反應,其中炎癥細胞釋放炎癥遞質(zhì),促炎因子刺激炎癥細胞,加快炎癥遞質(zhì)的產(chǎn)生,導致炎癥級聯(lián)反應,收縮血管內(nèi)皮細胞,提高中性粒細胞吞噬活性,損傷血管內(nèi)膜。白細胞介素-6 作用于血管壁,會導致血管壁損傷。白細胞介素-10 屬于抗炎因子,可以抑制T 淋巴細胞的生長,減少促炎因子的形成。腫瘤壞死因子- 屬于促炎因子,能夠加快平滑肌細胞生長,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引發(fā)血管病變。前列地爾是前列環(huán)素類似物,可在狹窄或斑塊的動脈發(fā)揮作用,有效改善血管阻力[7]。踝肱比值體現(xiàn)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下肢血流情況,數(shù)值越高表示缺血程度越輕[8]。從本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在治療后的臨床癥狀積分和踝肱指數(shù)相較于對照組明顯改善;同時2 組患者治療后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0 和腫瘤壞死因子- 差異較小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些表明前列地爾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下肢血管缺血。但前列地爾對細胞因子水平變化無明顯影響,是否與用藥時間較短有關系?仍需后續(xù)深入研究闡明。
氧化應激反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參與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過程[9]。8 異前列腺素F2 屬于不飽和脂肪酸脂質(zhì)過氧化的末端產(chǎn)物,其產(chǎn)生與過氧化損傷有關,體現(xiàn)機體氧化應激水平。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加快平滑肌細胞聚集,加快動脈粥樣硬化[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8 異前列腺素F2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超氧化物歧化酶高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與姜波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前列地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化應激反應,保護內(nèi)皮細胞功能,抑制下肢血管病變的發(fā)展。在治療效果上,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前列地爾對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對比常規(guī)治療優(yōu)勢明顯。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差異較小,這與林稱心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使用前列地爾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前列地爾治療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和下肢血流,降低氧化應激反應,治療效果顯著,安全性較高。本研究分析了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服用前列地爾對患者的氧化應激指標和細胞因子的影響,但仍存在樣本量過少和缺乏遠期療效評價的不足,后續(xù)應納入更大樣本量和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完善研究,為臨床上推廣使用前列地爾治療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