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瑾 王興華
專家老師:
您好。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和活動中,卡通貼紙、積分換物是用來獎勵孩子的主要方式,使用之初效果立竿見影。然而,多次使用后,孩子逐漸對獎勵不再那么熱衷,或者對獎品本身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得不到獎勵的幼兒還會表現出一定的嫉妒、不自信、失落。獎勵反而不利于幼兒的健康全面成長,這種情況令作為教師的我們十分擔憂。獎勵一定要是貼紙嗎?在使用獎勵手段、頻率方面有何需要注意之處呢?對于沒能達到獎勵標準的幼兒,應該如何鼓勵他們,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期待您的指導!
小張老師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和教學活動中,教師經常使用獎勵貼紙等作為強化物來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幼兒來說,恰當的肯定與獎勵可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提高幼兒對學習的興趣,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然而,不恰當的獎勵可能收效甚微,甚至會適得其反。
幼兒園獎勵的運用現狀
獎勵形式單一,缺乏新穎性。在幼兒園的教育實踐中,幼兒教師的獎勵形式較為單一,主要為物質獎勵、言語獎勵和非言語獎勵。物質獎勵如小貼紙、小玩具等;言語獎勵即對幼兒的夸獎,如“你真棒”“你真厲害”等;非言語獎勵常常是伴隨著言語獎勵一起出現的,比如教師夸獎幼兒表現得真棒的時候會面帶微笑,并給幼兒豎起大拇指點贊。
獎勵關注“兩極”幼兒,缺乏全面性。教師關注的對象往往集中在班級中表現特別好的幼兒和行為表現不符合規(guī)范的幼兒,忽略了對兩者之間幼兒的關注。表現特別好的幼兒經常會受到教師的獎勵,表現得越來越好,得到的獎勵也就越來越多。行為表現經常不符合規(guī)范的幼兒,會時常引起教師的注意,當教師發(fā)現這部分幼兒某些行為表現不錯的時候,便會及時進行表揚,希望幼兒繼續(xù)保持下去。這部分幼兒雖然平時受到教師糾正較多,但得到教師的獎勵也不少。而在班級中表現“一般”的幼兒,行為表現上不會特別“出彩”,也不會違反教師的要求,不需要教師特別操心,往往很容易被忽略。
獎勵缺少變化,缺乏持久性。重復使用同一種強化物會削弱強化的效果,缺少變化的獎勵在一段時間后就會喪失吸引力。獎勵缺少變化性,不利于幼兒內在興趣的發(fā)展,獎勵的效果很難持久。同樣,過于頻繁地給予獎勵,會讓幼兒覺得獎勵唾手可得,不再有開始時的成就感和喜悅感了,獎勵就會失去本身的意義。進一步來說,適當的物質獎勵能夠激發(fā)幼兒的積極性,而過多使用物質獎勵會讓幼兒對獎勵事先已有預期,還會導致幼兒為了獲得獎勵去做事。
獎勵標準不明晰,缺乏公平性。在幼兒園中,教師通常是根據自己的評判標準決定獎勵誰、如何去獎勵。偶爾能聽到有的小朋友很疑惑地問教師:“老師為什么我沒有獎勵,我做得不好嗎?”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對自己的表現是滿意的,她并不知道教師是以什么樣的標準去評選的,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做得還不好,沒有得到獎勵讓幼兒產生了心理落差。
如何使獎勵真正行之有效
樹立正確的獎勵觀念。獎勵只是一種教育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師應細心察覺幼兒的心理感受,積極回應幼兒,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我們曾在一個幼兒園的班級里看到過這樣的情景:教師帶領幼兒坐在桌邊準備開始畫畫,小朋友們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已經開始動筆了。為了督促所有小朋友快速進入繪畫的狀態(tài),教師說:“你們趕緊畫,畫得快的小朋友我一會兒獎勵小粘貼。”小朋友們聽后紛紛動筆快速畫畫,不到一兩分鐘就有小朋友把作品舉到教師面前,希望得到獎勵,其他小朋友見狀,匆匆描上兩筆也舉到教師面前,如愿得到了小粘貼。小粘貼獎勵確實讓幼兒們迅速進入繪畫的狀態(tài),輔助教師完成整個教學活動,但是為了獎勵而快速畫完對于幼兒的意義又是什么呢?教師應厘清獎勵與教學的主次關系,切忌舍本逐末。
豐富獎勵形式,促進幼兒內在動機發(fā)展。幼兒園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常用獎勵,還能采取哪些獎勵形式呢?普雷馬克原理提出,高頻活動都可以作為低頻活動的強化物,從而促進低頻活動的發(fā)生。簡單來說,就是用幼兒喜歡做的事來強化幼兒不愿意做的事情。例如你先把碗里的蔬菜都吃了(幼兒不喜歡的),我可以在飯后給你小蛋糕(幼兒喜歡的)。同時,對幼兒的獎勵,關鍵是要關注到幼兒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例如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又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教師對他們的獎勵可以多使用抱抱、親親、摸頭等有身體接觸的獎勵,向幼兒傳遞教師對他們的肯定和喜愛,讓幼兒有安全感,增強幼兒自信心。此外,我們可以多采用具體而細致的語言獎勵。例如“你完成了很多小任務,剛剛遇到了困難也沒有放棄,這就是堅持,堅持是非常好的品質,你是個堅持性很好的小朋友”,這樣的描述有利于激發(fā)幼兒內在動機,促進幼兒積極行為的養(yǎng)成。教師還可以在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為幼兒提供帶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同樣能調動幼兒積極性,增加幼兒參與任務的興趣。
獎勵應關注所有幼兒,尊重個別差異。每個幼兒對得到教師的獎勵都有一種期望,希望自身的努力能被教師看到。教師的獎勵應關注所有幼兒,在獎勵的范圍上應盡量涉及更多幼兒。小組獎勵和集體獎勵的方式可以使多數幼兒獲得獎勵,有效地避免了沒有得到獎勵的幼兒產生消極心理的情況,也可以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教師除了對結果的評選比較,還應看到幼兒在過程中的進步。每個幼兒都是特別的,身上都有尚待發(fā)掘的閃光點。我們曾了解過這樣一個故事,豆豆是個內向的小朋友,在班里表現平平,也不會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一位新接班不久的教師發(fā)現,豆豆總是班中來園最早的小朋友,而且會默默地把所有小朋友的凳子從桌子上放下來擺好。在晨間談話的時候,教師說:“大家有沒有發(fā)現早上到幼兒園的時候,小凳子已經擺好了呢?其實這是一個小朋友一直在默默地為大家服務,你們知道是哪位小朋友做的嗎?”小朋友們議論紛紛,如教師所料,大家都沒有注意到。接著,教師請豆豆站到了前面,當著所有小朋友的面表揚了豆豆的行為。那天過后,邀請豆豆加入游戲的小朋友越來越多,豆豆也越來越開朗,在集體生活中融入得越來越好。豆豆幼兒園畢業(yè)后,每年教師節(jié)都會來幼兒園看望那位教師。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的關注對于豆豆的影響有多大,而教師善于發(fā)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對于全體孩子的意義又有多重要。教師對幼兒起著榜樣作用,教師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幼兒,才能教會幼兒發(fā)現身邊的美好。
獎勵應適時、適度,增加獎勵的靈活性。如果在活動開始時幼兒已經對活動產生興趣,教師就不需要再盲目給予幼兒獎勵。后續(xù)觀察中發(fā)現幼兒遇到了一些困難,并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時,教師可以及時獎勵幼兒。對幼兒的獎勵不宜過于頻繁,此外,當幼兒的積極行為已經逐漸養(yǎng)成時,教師應逐漸撤銷外在的獎勵。例如教師希望培養(yǎng)中班幼兒的秩序感與規(guī)則意識,希望幼兒養(yǎng)成看完書后把圖書放回原處的習慣,在最初幼兒表現出目標行為時,教師可以每次都給獎勵;在幼兒逐漸達成目標行為時,教師需要降低獎勵的頻率或改變獎勵物;在幼兒已經養(yǎng)成良好習慣后,教師不再給予外在獎勵,而是偶爾通過表情或言語來肯定幼兒的行為。
獎勵的權利應回歸幼兒,讓幼兒做自己的“裁判”。教師應與幼兒一起討論,參與到獎勵的評選中,聽取幼兒的想法,達成一致意見。這樣不僅可以讓每個幼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思辨能力,學會欣賞他人的優(yōu)點,還可以讓幼兒明確哪些行為是被鼓勵的。同時,教師應鼓勵幼兒自我強化,讓幼兒體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與自豪感。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研究所)
投稿郵箱gmjyjzz@126.com,來稿主題“問教解惑”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