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芳
母親出嫁時剛滿二十歲,我父親在家里是長子,姊妹六個,連爺爺奶奶全家九口人,最小的四叔才八歲。我母親在娘家是最小的寶貝女兒,嫁給父親后,母親一下子從家里的嬌閨女上升到長嫂如母的角色。爺爺奶奶身體不好,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一下子壓在母親瘦小的身軀上。母親每天要做九個人的飯菜,還要下地干活,晚上給一大家子紡線、織布、做衣服、做鞋子。那時候物質生活條件非常艱難,白面只有過年時才舍得吃,平時能夠充饑的只有紅薯。一大家子每頓的飯菜量也很驚人。為了讓正在長身體的弟弟妹妹吃飽,媽媽每天中午都要搟紅薯面條。
紅薯面不比白面有韌性,純紅薯面搟面條散、糟、容易斷,不容易成型,面太軟粘到一塊,面太硬又推不開,面揉的力度不到,下到鍋里就成了一鍋爛面糊糊。母親剛開始和面,不是軟就是硬。為了把紅薯面搟得勁道滑順好吃,媽媽想盡了辦法,實踐了很多次,先用響水(快要燒開的水)燙面,再加入一些白堿面和少量的鹽讓面勁道。功夫不負有心人,母親終于搟出了既勁道又滑順好吃的紅薯面條。媽媽一鍋一鍋給全家老小下面條,把全家都侍奉好了,母親才抹把汗,自己胡亂扒拉兩口,又忙著下田干活。
那時燒的是柴火,常常煙熏火燎,一屋子黑煙,每做一頓飯,母親的臉上頭發(fā)上全是煙灰,也常常嗆得直咳嗽。母親是個有心人,不斷改進著家里的土灶臺,用泥巴讓父親幫忙壘了兩個灶肚相通的灶臺,主灶肚旺火燒飯,余火會流轉到相通的另一個灶肚子,用來燒熱水備用或者熱饅頭用,而且也解決了出煙的問題。燒柴時母親又積累出一套好經(jīng)驗,擺放柴火時圍著灶肚圓圈擺,中間留個大圓心,用母親的話叫“做人要實誠,燒火要虛心?!?/p>
長大了我才明白,因為燃燒需要氧氣,柴火擺的太實,缺乏氧氣就會燃燒不充分,冒黑煙而且火不旺,只有擺成虛心的,才能讓氧氣充分進入,燃燒更充分火才更旺。母親雖然講不出科學的大道理,卻也用自己的實踐摸索出了真理。
村里的鄉(xiāng)親看我家的灶臺好用,紛紛請母親和父親幫他們壘灶臺,母親來者不拒,樂呵呵地幫東家西鄰壘灶臺,鄉(xiāng)親們的關系親的就像一家人。
后來,因家鄉(xiāng)開發(fā)了煤炭資源,家里才告別了柴火,用上了散煤灶臺。母親不但琢磨出怎么樣摻黃土煤燒得更旺,怎么樣封火既不會滅火又節(jié)約煤炭資源,怎么樣搗火才能讓煤更快更好地燃燒,母親還別出心裁充分利用資源,設計出更為稱奇的土灶臺。母親在主灶肚的兩側,各壘了兩個灶肚,充分利用主灶肚的余熱,一個用來給我們烤棉衣,一個用來烤筋紅薯或烤饅頭。
記得那時,每天晚上,媽媽把我們的棉衣放進左邊的灶肚,把蒸熟的紅薯放在灶臺右邊炕肚里。第二天早上,我和哥哥上早自習時,從左炕肚里取出來的棉衣溫暖的就像母親的手;從右邊炕肚里取出來的紅薯經(jīng)過一夜的溫烤,熱乎乎的,外焦里嫩,還筋道得很,在寒冬還帶著點點星光的早晨,拿著暖暖的烤紅薯上學,一邊走,一邊吃,一邊暖手,那溫暖的、香香甜甜的滋味一直伴我成長,伴我度過雖生活清苦但精神快樂的童年。
就這樣,母親一直用自建的土灶臺為全家做大鍋飯,喜送大姑二姑出嫁,幫二叔三叔四叔弟兄幾個全部結婚成家,并一直侍奉爺爺奶奶,為爺爺奶奶養(yǎng)老送終。
再后來,有了煤球火,更方便了,母親再不用擔心燒散煤灶臺時,每到搗火的時候,煤灰滿天飛,要用頭巾包頭發(fā),要用塑料布把鍋蓋蓋嚴實了,越來越干凈的灶臺讓母親做起飯來更加得心應手。
后來我外出求學,哥哥成家立業(yè),再后來,母親有了自己的孫子孫女。人們都說隔代親,母親對孫子孫女的愛更是骨肉情深,對孫子孫女幾乎心疼到骨頭縫里,每天一大早起床給全家老小做飯,打發(fā)侄子侄女上學,重復著當時照顧我和哥哥的時光。現(xiàn)在,侄子長大外出打工,每次回來總不忘給爺爺奶奶買好多好吃的東西,幾乎天天打電話問候奶奶。侄女上學住校,每到周末回來,進門第一聲就是喊奶奶,晚上還要跟奶奶一個被窩親熱。幾個叔叔家的兒孫們也都愛賴著母親的灶臺,母親只要做好吃的,就招呼著各家的小孩子們來分享,我們家的灶臺從來都是孩子們的樂園,每天都熱熱鬧鬧樂樂呵呵。
別人家的兒子一結婚就分門立灶,另外過自己的小日子了,我們家哥嫂侄子侄女一直跟母親一塊過著大灶臺大鍋飯的日子,幾十年了婆媳從來沒有紅過臉,從來沒有不和諧。我想這都歸功于母親善良寬容的美德,歸功于母親家和萬事興的家風,歸功于我家一到飯點就滿屋飄香的大灶臺吧!
再后來,煤氣灶代替了煤球火,母親更加高興了,說:“這煤氣更快更省勁了,一大鍋水一會就燒開了,這日子,真是越過越舒坦了!”
“芳兒,菜好了,快幫忙端菜!”母親的呼喊把我從回憶中拉了回來。一看,母親已經(jīng)變戲法一樣做了滿滿一大灶臺的飯菜:青椒炒肉絲鮮嫩可口,小雞燉蘑菇濃香馥郁,牛肉燉土豆香氣四溢,清蒸大鯉魚白嫩光鮮,韭菜炒雞蛋黃綠相映,番茄拌粉皮紅白嬌艷,木耳拌杏仁黑白分明,拔絲紅薯金黃焦脆,鍋盔夾豆腐串老家口味,芹菜炒肉絲炸醬長壽面熱氣騰騰……
我笑著給母親點贊說:“媽,您這手藝可以去開飯店了,瞧這四葷四素涼熱搭配,真是家鄉(xiāng)口味的一桌盛宴,饞死我了,咱們趕緊開飯吧!”
我們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舉杯祝福母親的七十大壽。我說:“媽,您可真幸運,跟咱們祖國同歲過生日,祝您身體健康,永遠幸福!等到您八十大壽時咱們再好好慶祝!”母親笑得合不攏嘴,連連說:“光看咱家的灶臺,都經(jīng)歷了五次變革,從燒干柴到燒散煤,再到燒煤球,燒煤氣,現(xiàn)在又用上了干凈高效的天然氣,以前想都不敢想啊。不但灶臺變干凈了,吃的也越來越好了,從紅薯面到白面,從玉米糝到大米飯,從吃糠咽野菜到雞鴨魚肉,從填飽肚子到美味營養(yǎng),看看這滿桌子好吃的,真是既營養(yǎng)又美味,你們說,現(xiàn)在生活這么美,我能不好好活著嗎?我還等著抱重孫子呢!”
已經(jīng)七十九歲的父親也樂呵呵地說:“以前吃不飽,現(xiàn)在吃得好;以前穿不暖,衣服破了補一補,現(xiàn)在穿美觀;以前燒柴煙熏火燎,現(xiàn)在天然氣通到家門口,做飯干凈還能自己在家洗澡。這幾十年,你媽在咱家的功勞可是大大的,這灶臺功勞也是大大的,這生活是越來越好了!”
聽著父親爽朗的笑聲,看著母親帶著壽星皇冠,神采奕奕幸福的笑臉,我的眼淚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