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現(xiàn)實生活中,訴訟一方當事人因其年老或患有疾病,可能在訴訟中發(fā)生死亡,如若發(fā)生這一風險,法律規(guī)定了“民事訴權繼承”,即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因乙方當事人死亡而依法產生的訴訟當事人權利義務的“繼承”。訴訟過程中如有一方當事人發(fā)生死亡情形,法院應裁定中止訴訟,等待其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態(tài)度后,再行案件的后續(xù)處理。故而,繼承人是否參加訴訟,對于案件的訴訟活動有著重大意義。但在我國,相關法律及其司法解釋并未對此作出詳細規(guī)定,故而本文將通過多個方面進行闡述,從而提出筆者的個人意見。
【關 鍵 詞】民事訴訟;當事人;死亡;繼承;繼承人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11-0165-02
作 者 簡 介:胡哲暢(1991-),男,漢族,浙江杭州人,南開大學,在職研究生。
一、問題的提出
在民事訴訟的實踐活動中,一方當事人死亡的情況屢見不鮮,若出現(xiàn)一方當事人死亡的情況時,是否就代表了一方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法院的保護?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民事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到底該怎么辦?繼續(xù)審理本案?還是以死亡人的繼承人為被告再次提起訴訟?在目前此類案件相關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民事訴訟理論研究的日漸成熟,不僅為訴訟實踐操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提供理論支持與回應,并且可為法院的后續(xù)審判活動提供依據(jù)①。故,本文將重點探討民事訴訟活動中被告一方當事人死亡的不同情形,并提出可行性處理建議。
二、法律依據(jù)
一方當事人死亡程序如何處理,在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律體系中的規(guī)定,主要體現(xiàn)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第一百五十一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五十五條、第四百七十五條。
首先,原告在提起民事訴訟時,應有明確的被告,如若被告不再具備成為訴訟當事人的資格,則原告的起訴行為因欠缺起訴要件而使爭議的法律關系不能進入審理階段。其次應該明確,一方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死亡,需要等待其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在繼承人表明態(tài)度之前,人民法院應該裁定中止訴訟②。但,訴訟的中止并不代表民事訴訟活動的結束,待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后,恢復訴訟③。類似這樣的情形發(fā)生時,人民法院在裁定中止訴訟后應當及時通知其繼承人,如若其繼承人表明參加訴訟的,被繼承人已經進行的訴訟行為對承擔訴訟的繼承人有效④。其類似于概括承受,但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并沒有考慮到當一方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死亡,其繼承人表明不參加訴訟這種情況的處理方案,如遇此種情形,不僅辦理此案件的法院較難做出合理的裁定,作為原告的一方也會覺得維權之路困難重重,擔憂自身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所以這些情形所引發(fā)的程序應對,也成了司法實踐中的老大難問題。
三、被告死亡的處理辦法
(一)原告起訴時,被告已死亡的處理辦法
此處,以債權人A起訴債務人B及擔保人C合同糾紛一案作為案例,來進行分析。債權人A在起訴時即明知債務人B已死亡的消息,仍然向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訴材料。鑒于我國目前施行立案登記制,故立案庭法官僅對債權人A提交的材料作形式審查,審查通過后向其出具了受理案件通知書。隨后,案件進入送達階段,經告知債務人B已于債權人A立案前即已去世,并存有某派出所出具的相關證明一份。
上述案例中,債權人B因死亡已不適合被列為被告,因其民事權利能力的喪失直接影響其民事主體資格,故承辦此案的法院可行使釋明權以示意債權人A訴訟是否繼續(xù)進行及被告人的選擇等。
1.法院依據(jù)法規(guī)告知原告當事人是否選擇變更適格的主體。一方面法院此做法保護了原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權利,另一方面又不違背法理,同時又賦予了原告在本案處理或另案起訴的選擇權,但該種舉措在實踐中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現(xiàn)為現(xiàn)戶籍分戶出去的情況較多,原告有無法提供繼承人信息的可能,最終錯過最佳時機。
若原告拒絕變更的,應當如何處理?就該案例而言,本案還存在一個擔保人C的角色。若因債務人B已死亡裁定駁回原告的起訴,則可能會存在侵犯原告對被告選擇的權利,筆者認為是否只要存在一個適格的被告,法院就不應對全案進行駁回起訴?
2.被告不適格,原告當事人采取何種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享有自主決定權,因《民訴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故此時原告也可以處分自己的訴權,即可起訴也可撤訴。
此種情況下不論是申請撤訴還是按撤訴處理,都會直接引起終結訴訟程序的法律后果。
(二)訴訟期間,被告死亡的處理辦法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51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終結訴訟:(一)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二)被告死亡,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三)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四)追索贍養(yǎng)費、扶養(yǎng)費、撫育費以及解除收養(yǎng)關系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死亡的”。訴訟期間被告死亡的,此種情形即較為簡單,原告應當申請變更被告,如果原告不申請變更,法院應主動行使釋明權,避免當事人的訴累,如果原告不變更,則應駁回起訴,讓原告另行起訴。
那么,作為本案訴訟當事人之一的被告死亡,是否就意味著債權人的債權得不到保障了呢?案件又應當如何處理呢?筆者認為應當繼續(xù)審理,以便查清遺產。因為在被告死亡的情況下,財產線索原告不容易掌握,且僅靠原告自力救濟難以查清遺產。此時由審理法院通知相關人員,如繼承人民政部門或者被告所在集體參加訴訟,不僅有利于查清遺產,及時審結案件,還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率,減輕當事人訴累。下面具體區(qū)分繼承人的態(tài)度及遺產的有無等情形來進行綜合分析:
一則為被告死亡有遺產且有繼承人的。此處的繼承人既包括法定繼承人也包括被繼承人在遺囑中指定的遺產受遺贈人。若繼承人表示參加訴訟的,其得以承擔訴訟的緣由為其繼承了已死亡被告的實體民事權利義務,此種情形,要變更繼承人為被告,使繼承人成為新的民事權利義務主體,繼續(xù)審理案件,已經進行的審理對變更后的被告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被告僅以繼承遺產的價值為限承擔責任。若繼承人表示不參加訴訟的,目前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經筆者檢索裁判文書網上的相關案例,司法實踐中的做法也不一致。實踐中第一種觀點認為應當終止訴訟,發(fā)生被告死亡,繼承人不愿意參加訴訟的情況,案件沒有適格的被告,無法進行審理,原告應以繼承人為被告,另行起訴;而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在繼承人不同意參加訴訟時,通知其作為被告/第三人參加訴訟,查清遺產,最終判決以死亡的當事人的遺產承擔責任。學術界對于此種觀點爭議較大,依照民訴法解釋第五十五條的規(guī)定,繼承人不同意參加訴訟時,通知其作為被告承擔訴訟,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規(guī)定的繼承人有權放棄繼承的法律規(guī)定相違背。另,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限定繼承原則的規(guī)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愿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我們可以得出繼承人清償債務以繼承的遺產價值為限,如果繼承人放棄繼承,則是對被繼承人債權債務的一并放棄,當然也就無需對被繼承人所負擔的義務進行承擔。
二則為被告死亡有遺產但無繼承人的。被告死亡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與《民訴法解釋》第五十五條之規(guī)定,法院有中止訴訟并及時通知其繼承人參加訴訟的義務。如果人民法院查明死亡的被告無繼承人的,實踐中存在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案件應當繼續(xù)審理,在查清遺產的情況下,判決以死亡的當事人的遺產承擔責任。筆者認為法律規(guī)定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是公民、法人,而不是公民、法人的財產,主體不對,故不能判決以死亡的當事人的遺產承擔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為應當及時通知民政部門或者被告所在集體,參加訴訟,同樣僅以繼承的遺產的價值為限承擔民事責任。筆者認為,此種情況下,考慮到被告死亡,財產線索不易掌控,難以查清遺產,由審理法院通知的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文中已闡述,此處不再贅述。
第三種觀點認為應當裁定終結訴訟。此種情況下,被告死亡及因其無繼承人,導致此案件不存在可變更的適格主體,即不存在應當承擔此訴訟案件的人,此種情形下法院審理無法正常進行,故應當做終結訴訟處理。筆者認為按照權利義務相一致的理論,并非只有繼承人有義務參加訴訟,也有學者提出遺產管理人、遺囑執(zhí)行人同樣為有資格承擔訴訟的人⑤。遺產依照繼承法歸國家或集體所有,但是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故原告應以遺產承受人為被告,另行起訴。
三則為被告死亡,無遺產且無繼承人的。
程序法與實體法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若被告死亡、無遺產且無繼承人,那么法院對此案件應不做繼續(xù)審理,應裁定為終結訴訟。其一,被告若無遺產,則表明繼承人無實體權利,因而無需承擔相應的訴訟義務,承擔義務是以繼承權利為先決條件⑥;再者,無人繼承的遺產相當于無主遺產,應當收歸國有。
四、結語
近年來,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目標的不斷落實,全民法律意識不斷提高的同時,維權成本也不斷降低,相應的民事訴訟活動愈加頻繁,與此同時訴訟中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訴訟程序中的細節(jié)缺失問題也開始出現(xiàn),這使得立法者不得不對程序進行更加縝密的思考。筆者認為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死亡時如何處理,結合實踐案例中的具體分析,對該類問題展開廣泛深刻的研究探討,對于推動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注釋:
①劉廣林.特定繼承之訴訟制度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7.17.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7.
③同上.
④同上.
⑤[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M].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92.
⑥黑龍江省拜泉縣法院網.在民事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怎么辦[EB/OL].http://qqherbq.hlj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28626,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