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媒倫理研究本就是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場域之一,而隨著大數據技術不斷催生各類新媒體且新傳媒向生活世界的深度融入,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不斷滋生。大眾傳媒健康發(fā)展無疑迫切呼喚大眾傳媒道德失范治理。湖北省倫理學會理事,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武漢工程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彭顏紅以其豐富的知識儲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刻苦的鉆研精神,為我們帶來了一部有高學術價值含量的著作《大眾傳媒道德失范治理研究》。該書是彭顏紅博士以博士學位論文為藍本并加入近些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撰寫而成的。而這篇博士學位論文在當時的答辯中得到北京大學院校兩級答辯委員會的高度評價。該書的特點在于:選取了大眾傳媒倫理研究的新視角,提出了治理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的新見解與新方案,豐富了大眾傳媒倫理研究的理論成果這三個方面。
該書對大眾傳媒倫理的研究選取了新視角。就目前的研究現狀看,對大眾傳媒倫理建設與發(fā)展的必要性、一般性規(guī)范與重要價值等作宏觀探討的大眾傳媒倫理研究頗多。而該書則選取獨特視角,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將研究聚焦到當前的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及其治理上,準確把握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且深入探究問題背后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治理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的對策與措施。具體地看,該書不僅指出,當前社會主要存在有償新聞、虛假報道、惡意炒作、傳媒偏見、低俗報道、網絡失范等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而且闡釋了這些問題的存在對社會生活、精神文明、經濟社會發(fā)展等方面造成的現實危害,并對大眾傳媒道德失范的原因進行了深度解析。在此基礎上,該書提出了有效治理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的科學方案與措施,進而將研究落腳到大眾傳媒倫理的建設與發(fā)展上來。該書的研究做到了聚焦問題、分析原因、建構機制、破解問題,研究的現實針對性強。
該書提出了治理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的新見解、新方案。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呈現新變化,因而問題的治理必須有新思路、新舉措、新方案。該書的研究擯棄了孤立地就事論事的研究俗套,以全球視野研究與認識現實性問題,進行中西比較性研究,且對大眾傳播在不同領域的道德影響的系統(tǒng)性梳理,力求對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與把握。該書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治理大眾傳媒道德失范是個綜合工程”的新見解,強調治理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必須建構與完善科學的維護機制、預警機制、立體化管理機制和剛性監(jiān)督機制等四大機制,不可有任何偏廢。這無疑為消除當今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提供了新的科學思路與方案。
該書豐富了大眾傳媒倫理研究的理論成果。大眾傳媒已深度融入社會生活,多種客觀原因與因素導致了大眾傳媒道德失范問題的滋生,因而大眾傳媒道德失范治理研究必須運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進行研究,方能把握問題、揭示問題、根除問題。該書的研究以大眾傳媒的道德失范為主線,以大眾傳播活動對道德的影響為輔線,以我國大眾傳媒為載體,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學、新聞學、傳播學、信息學和倫理學的已有研究成果,立足于大眾傳播道德失范治理問題的現實需要,綜合運用哲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開展研究,致力于建構道德傳媒的科學探討,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努力進行理論拓新。該研究能夠為消除傳媒從業(yè)者、非從業(yè)大眾等在現實生活中所產生的傳媒道德困惑、為人們進行更好的大眾傳媒參與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與實踐參考。
總之,該著視角獨特,論述充分,材料翔實,案例豐富,觀點新穎,是對當代大眾傳媒倫理的新思考,相對于本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是一部可讀性強、適用范圍廣的新著。該書既對新聞工作從業(yè)者具有一定實踐參考與指導作用,對相關行業(yè)領導也能有一定參考價值,還可以用作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新聞傳播學、倫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專業(yè)的教學參考書籍和學生輔助學習資料。與此同時,對非傳媒行業(yè)的普通大眾而言,該書也具有一定的閱讀價值。
(作者簡介:龍靜云,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倫理學會會長,二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