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
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杜甫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他的詩似乎不是在嘆息黎民百姓的苦難生活,就是在憂慮國家的前途命運。可是很多人可能沒有特別注意過,杜甫其實還是一個情根深種的多情才子,而且他的多情和唐代其他詩人都不一樣。唐代的詩人無論貧富,大多都是風流瀟灑,甚至處處留情,一生當中或多或少總會經(jīng)歷一些風流韻事。杜甫卻是個例外,他是唐代極罕見的一生只專情一人的詩人。而他一生專情的那個人,就是他的妻子楊夫人。
在其他著名詩人的詩集中,我們很難看到寫給妻子的情詩,偶爾有,也只是寥寥幾首。許多感人肺腑的寫給妻子的詩詞,往往都是在妻子去世之后寫的悼亡之作。好像古代的詩人都特別不習慣直接對妻子表白感情,反而是在妻子去世之后,詩人們才敢大膽表露心聲。
杜甫卻偏偏和其他詩人不一樣,如果僅僅從在詩中出現(xiàn)的頻率來看,杜甫無疑是寫到妻子次數(shù)最多的詩人,至少也是其中之一。
在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秋冬之際,杜甫寫下了詩集中最動人的一首情詩《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詩中提到了兩個重要的地名,一個是鄜州(今陜西富縣),一個是長安(今屬西安)。鄜州,是杜甫的妻子楊夫人當時所在的地方,而長安則是杜甫羈留的地方,杜甫正是在長安寫下了這首《月夜》。
讀這首《月夜》,有三個方面特別值得我們留意。
其一,杜甫別開生面地運用了“對面描寫”的寫作手法。
其二,在杜甫所有寫到妻子的詩篇中,這是唯一一首含蓄描繪妻子美貌的作品。換言之,這是杜甫集中堪稱最“香艷”的詩篇之一,可謂“語麗情悲”。
其三,用“小兒女”的不諳世事來襯托夫妻牽掛的深情,可謂匠心獨運。
先來看第一個特點——“對面描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原本是杜甫流落在長安,牽掛著遠在鄜州的妻子,明明是杜甫孤零零地在長安睹月思人,可他偏偏不從自己下筆,而是從頭至尾都在寫對方:從第一句開始,就將鏡頭定格在妻子身上——“鄜州”“閨中”,這兩個關鍵詞當然就是特指妻子了。他說:“今夜月色這么明亮,可惜我卻不能陪在妻子身邊,她只能獨自在鄜州欣賞這輪孤月了。”
“‘閨中只獨看,寫出閨中無限憶公之隋”(顧宸,引自《杜詩集評》)。明明是漂泊在外的杜甫“獨自”賞月,“獨自”思念妻子,卻偏偏說妻子—定是在“獨自”賞月、“獨自”思念遠行的丈夫。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這就是所謂的將心比心、感同身受,這才是夫妻同心才有的心靈感應?!皳Q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所以這首詩,其實沒有一個字在寫杜甫自己,而是句句都指向杜甫思念著的妻子。
那妻子真的只是一個人獨自在鄜州賞月嗎?
并不是。兒女們其實都守在妻子身邊,但兒女繞膝并不能絲毫減輕母親的孤獨與擔憂,“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因為兒女們還太小,小到根本無法理解大人的情感世界。雖然母親對兒女們一遍又一遍地嘮叨過:“你們知道嗎?你們的父親現(xiàn)在一個人在外漂泊呢,不知道他現(xiàn)在怎么樣了……”
可是兒女們又怎么能體會母親的擔憂呢?他們又怎么能理解母親對父親的思念呢?小孩子們實在不懂為什么這么冷的天,他們都凍得縮在被子里不敢出來,母親卻一直站在門外看月亮,到了深夜還不進屋去睡。母親明明忙了一天了啊,為什么不肯睡覺呢?天天都能看到的月亮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呢?
這種不理解,一定更進一步加深了妻子的孤獨感——世界上最深的孤獨,就是身邊明明有人,卻偏偏不能懂你。
兒女不懂母親的苦,那不能怪兒女,因為他們還太小;杜甫深深明白妻子的苦,可他又離家太遠太遠,無法時時陪伴和撫慰妻子,這才是最深的孤獨感。所以前人評價說:“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進一層。至念及兒女不能思,又進一層。”(王嗣爽《杜臆》)思念之隋就是這樣越來越深。
按照這樣的思路,我們一定會想著,接下來的詩句感情應該更深、更豐富了吧?
然而,老杜寫詩總是那么出人意料?!跋沆F云鬟濕,清輝玉臂寒”,這兩句看上去并不是繼續(xù)抒發(fā)思念之情和孤獨之隋,老杜居然開始寫起妻子動人的美貌來!而且這幾乎可以說是杜甫唯一一首直接描繪妻子美貌的作品。“云鬟”形容妻子鬢發(fā)烏黑如云。“玉臂”形容妻子肌膚光澤,杜甫甚至似乎還能聞到妻子身上散發(fā)出來的幽幽體香?!跋沆F”,霧怎么可能是香的呢?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妻子的頭發(fā)散發(fā)出來的香味兒,仿佛讓身邊環(huán)繞的霧氣都變得幽香醉人了。
因為在夜色中站得太久太久,妻子的頭發(fā)被霧氣漸漸浸濕了,夜色越深,天氣越冷,單薄的衣裳抵擋不住深夜侵入骨髓的寒意,在月亮清輝的照耀下,她的一雙玉臂是否在寒氣中微微顫抖呢?“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是兩句用詞極美、極香艷的詩,但詩句越美,我們越能感到情緒的悲涼,越能夠體會杜甫此刻對妻子最深切的擔憂。
香霧清輝,云鬟濕,玉臂寒,妻子自己還渾然不覺,她已經(jīng)完全陷在忘我的思念中,可一想到妻子這種感人的情意,杜甫的心已經(jīng)疼得要碎了。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這樣的句子,才真正稱得上是“語麗情悲”吧!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尾聯(lián)兩句仍然是杜甫在用妻子的口吻發(fā)問:什么時候我們才能不再這樣異地相思,而是相依相伴、雙雙倚在薄薄的帷幕邊?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思念的淚水才會被月亮的清輝照干吧!
尾聯(lián)的“雙照”再一次呼應了首聯(lián)的“獨看”,這是妻子此刻的期待,也是杜甫此時的渴望。什么時候他們才能夠夫妻團圓,再一起欣賞鄜州的月色,讓擔心、思念的淚水不再肆意流淌呢?
對面描寫、香艷清麗、以小兒女的無知來襯托夫妻之間的有情,是這首《月夜》詩在藝術手法和情感抒發(fā)上的三大特點。但這還不是《月夜》這首詩所有的特別之處。那么,這首情詩還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呢?
當然有,那就是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杜甫身陷長安,而妻子羈留鄜州的時間,正是天寶十五載(756)。熟悉唐代歷史的人,可能會馬上聯(lián)想到這個年份的特別,因為就在前一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即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在范陽(今屬北京)起兵叛亂,發(fā)動了持續(xù)長達七年多的安史之亂。第二年五月,潼關失陷,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攜楊貴妃倉皇逃出長安。
就在安祿山叛軍逼近潼關之際,杜甫也急忙接了妻兒,加入逃難的大潮中,一家人從此開始了顛沛流離、擔驚受怕的逃難生涯。杜甫一家一直逃到鄜州,才在城北的羌村找到了一個勉強容身之所。
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銀川)即皇帝位,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這就是歷史上的唐肅宗,改元至德,所以756年既是天寶十五載,改元之后又成了至德元載。
逃亡中的杜甫,一聽說這個消息,仿佛是在濃厚的黑暗中見到了一線曙光,他把振興國家的希望寄托在了這位新皇帝身上。于是,他把妻兒留在鄜州,自己則于八月間再一次告別家人,日夜兼程趕往靈武去投奔唐肅宗,一心想為多災多難的國家效力。
不幸的是,叛軍勢力已然逼近鄜州,杜甫在半路上被叛軍俘虜,押解到了已淪陷的長安。
叛軍進入長安后,進行了幾乎是血洗般的破壞,沒有來得及跟隨唐玄宗逃跑的王侯將相、王子王孫、公主王妃們被誅殺殆盡,連襁褓中的嬰兒也難逃被屠殺的厄運。那些緊閉的宮門、荒涼的小徑、殘留的煙塵,到處都彌漫著血腥的氣味。
被困在長安城的杜甫,親眼目睹了這里的殘破荒涼、百姓的妻離子散、朝廷的混亂恐懼,這一切讓他的內(nèi)心感到無比尖銳的刺痛。而此刻,最讓他憂心的,還是留在鄜州的妻子。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候,她獨自一人拖著一群幼小的兒女,她還能撐得住嗎?叛軍有沒有騷擾到鄜州?她和兒女們都還平安嗎?
被扣押在長安的杜甫,在一個凄清的月夜,寫下了他對妻子最深切的牽掛——“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原來,這不是普通夫妻的異地相思,而是在國家殘破、兵荒馬亂之時的生死思戀。“此公陷賊中,本寫長安之月,卻偏陡寫鄜州之月。本寫自己獨看,卻偏寫閨中獨看,已得遙揣神情。三、四又脫開一筆,以兒女不解憶,襯出閨中之獨憶,故‘云鬟濕‘玉臂寒而不知也。沉郁頓挫,寫盡閨中深情苦境”(吳瞻泰《杜詩提要》)。所謂“閨中深情苦境”,這種“深情”,是妻子記掛丈夫生死安危的擔憂之情,也是丈夫惦念妻子生死安危的擔憂之情;這種“苦境”,是戰(zhàn)亂帶來的夫妻離散之苦,是親人不能團圓、甚至連親人的生死都無法確定的飄零之苦。
杜甫還有一首特別有名的《春望》詩,也是被困長安時寫下來的經(jīng)典詩篇,其中的千古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正是這種“深情苦境”的真實寫照。
即便是在太平盛世、家族興旺的時候,一封報平安的家書也是人們翹首企盼的,又何況是在“烽火連三月”的戰(zhàn)亂當中?又何況是在敵軍的嚴密監(jiān)視之下?自從戰(zhàn)亂爆發(fā)之后,狼煙遍地,生靈涂炭,戰(zhàn)爭一直在持續(xù)當中,淪陷在長安的杜甫與親人完全失去了聯(lián)系,他沒辦法寫封家書告知妻子自己的處境,更不可能得到妻子的音訊。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盼望能夠收到妻子寫來的家書,哪怕是只言片語或只是短短的一句:
我們都還活著。
那就足夠了,那才真的是千金不換的喜報??!
了解了《月夜》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杜甫當時的處境,我們才能更深切地體會到“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的深刻意蘊,原來這不僅是杜甫和妻子楊夫人這一對夫妻的相思兩地書,更是那個戰(zhàn)亂年代里千千萬萬個家庭悲劇的縮影??!
(節(jié)選自《華年錦瑟誰與度:楊雨講詩歌里的愛與情》,中華書局出版)
——楊雨講詩歌里的愛與情
作者:楊雨著
定價:36.00元
中華書局2020年3月出版
本書依作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所做講座的講稿整理潤色而成。
愛情以其純潔和神圣,讓詩人著迷,讓世俗癡狂,所以描述愛情的詩歌,往往是動人而又最能反映人性的。古典詩詞中對諸如游子思婦、青年男女熱戀、婚姻等愛與情,都有真實、精彩的描寫,活躍在詩中的男女人物形象也極為鮮活而生動。央視《百家講壇》最受觀眾喜愛的美女主講人楊雨教授以女性的細膩,從獨特的視角,傾情講述中國古代最美的愛情詩,以華麗的文字、樸素的情懷,在超越現(xiàn)實與空間的美妙境界里,讓讀者深切感受古代的愛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