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區(qū)秋怡小學 郝鳳珍
閱讀方法和技術是幫助學生閱讀學習的外部條件。教師應當挖掘豐富的閱讀方法,促進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達成閱讀目標。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有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提高文本可懂度的三個主要技術:一是要設計所學內容的先行組織者,促進新知識的保持與遷移;二是要設計適當?shù)呢S富的符號標志,使所學文本的結構鮮明,一目了然;三是要設計文章的附加問題,有效控制學生的注意。這三種技術對于小學語文的閱讀無疑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為小學語文教師設計自己的閱讀教學、提高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指明方向。
先行組織者閱讀策略是奧蘇貝爾于20 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心理學概念,而且設計組織者改進文本的組織與呈現(xiàn)方式,已經(jīng)被大量的研究證明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閱讀技術。奧蘇貝爾主張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他認為,個體的認知結構對學習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而先行組織者是改進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以及促進學習者保持新知識的重要手段。所謂先行組織者是指學習者安排在學習任務之前,有利于學習者學習新知識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比學習任務更具抽象性和包容性。這一理論指用先前學過的材料去聯(lián)系當前學習任務中的材料,并給予啟示、引導。但是,要注意以學習者容易理解的通俗的語言呈現(xiàn)組織者內容。
例如:《狐假虎威》是一篇寓言,這篇寓言講一只狐貍借助老虎的威風嚇跑了森林中百獸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當中有一些人借著別人的力量嚇唬人,其實自己沒什么真本事,諷刺了仗勢欺人者的奸詐和狡猾。在閱讀《狐假虎威》這一文本時,可以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先想想、談談自己印象里的狐貍以及老虎是什么樣的,再上網(wǎng)或翻閱書籍搜集關于狐貍和老虎的信息,結合搜集的材料思考狐貍和老虎分別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引導學生思考在概括狐貍和老虎的特點時,用什么詞語來形容狐貍和老虎比較合適。在學生對狐貍和老虎有了充分認識后,就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狐貍和老虎的表現(xiàn)進行了鋪墊。有了這些鋪墊,學生要總結課文中狐貍和老虎的特點,并進一步理解狐假虎威的含義時就十分容易了。
又如:在閱讀《荷葉圓圓》一課的文本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出示一則謎語:“池里一只船,大水盛不滿,小雨紛紛落上頭,好似珍珠一串串?!崩弥i語激發(fā)學生興趣,在學生猜出謎底是荷葉后,簡明扼要地介紹荷葉的樣子、特征,并展示池塘里荷葉的圖片,這樣將學生已有的對荷葉生長環(huán)境、形狀、特征等某一方面的零星認識加以整合,促使學生對荷葉產(chǎn)生新的認識。學生只有對文中水珠拿荷葉當搖籃,小魚拿荷葉當涼傘,蜻蜓拿荷葉當停機坪等會意并體悟出荷葉的妙處,才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諧。
符號標志的作用主要是促進選擇性的保持與遷移。符號標志對機械記憶沒有幫助,但是能促進概念性材料的保持,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和對材料的結構融匯貫通,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遷移的能力。
使用符號標志的形式很多。例如:列出重要內容的小標題,并且使用不同的字體,這樣就可以突出所學內容的關鍵詞,使用能夠提示所學內容結構的詞句,如“包括如下部分”等。
例如:《將相和》是一個比較長的文本,這篇課文以戰(zhàn)國時期為故事背景,文本以主人公藺相如的一系列活動、言行為主要線索,選取“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典型小故事,寫出了藺相如與廉頗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jīng)過,贊揚了藺相如機智、勇敢、愛國的高貴品質,也贊揚了廉頗愛國、勇于改過的精神,從而告訴人們“和”的重要性。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就可以通過讓學生用小標題概括文中三個小故事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故事情節(jié),理清文本結構,弄懂三個故事間的聯(lián)系。學生通過三個小標題就可以清楚看到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轉變過程,從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結構和內容。文本雖長,卻不會造成學生理解、掌握上的困難。
又如:《景陽岡》是一篇選自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第23回的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武松在陽谷縣一家酒館暢懷喝酒,不聽酒家攔阻,趁著酒興獨自上景陽岡,在景陽岡上遭遇猛虎,并且將猛虎打死的故事,表現(xiàn)了武松倔強、豪放、勇武、機敏的英雄性格。在這篇課文中,要總結出武松的英雄性格,就需要把整篇課文的事情發(fā)展順序以及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整理清楚。這是課文學習的首要任務。但是因為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對于小學生來說概括長篇幅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事情發(fā)展順序比較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引導學生設置小標題,把課文分成幾部分,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并列出小標題。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就掌握清楚了,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也就理清了。有了小標題,當學生在熟讀課文、具體感悟武松的性格特點和英雄氣概時,思路就會比較清晰。
閱讀實踐中,可以把知識點變換成問題,以此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通過讓學生解決問題,進而掌握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提升自主閱讀的能力。把知識點變成問題,層層深入,當學生把問題的答案找到并理解時,所學的知識也就掌握了,文本也就理解了。
例如:在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對文本進行初步的整體感知,然后提出引領全文的問題:文中講了幾種植物?它們借助什么來傳播種子?怎樣傳播種子?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自主探究答案,感悟文本。這幾個主要問題解決了,整篇文章的內容也就理解了。解決疑問的過程就是理解文本的過程。
但是,問題的提出要經(jīng)過科學設計,要系統(tǒng)并且具有針對性。文本閱讀中,過多、過散、過易、過難的問題都會影響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影響學生對文本主旨的提煉,從而影響文本閱讀的效率。而且問題不能是表面的、隨意的,更不能是模糊的、籠統(tǒng)的,否則學生無從思考,或思考效果不好。所以問題的設計要緊扣文本的主線,圍繞學習目標。
例如:在閱讀《狐假虎威》時,可以設計主要問題:什么是狐假虎威?狐貍到底如何假借老虎的威風?設計這樣的問題引起學生興趣,激發(fā)他們積極思考,有利于突破重難點,理解文本內容。接著在分析文本時,逐段解讀,逐漸解決問題。“你覺得老虎厲害還是狐貍厲害?從哪幾個詞可以看出來?”以這樣的問題看出狐貍的弱小?!昂偙焕匣⒆プ×?,它的處境如何?”以這樣的問題讀出狐貍的處境危險。“為什么狐貍在老虎松開爪子時沒有立馬逃走?”以這樣的問題讀出狐貍的狡猾。“百獸被誰嚇跑?”以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明白真相。從而理解狐假虎威的真正含義,理解狐貍怎樣假借老虎的威風。理解了這幾個問題,也就明白了狐貍的狡猾多端以及老虎的愚笨,整個文本也就理解了。
綜上,在促進學生理解文本上,教師可以作好知識鋪墊,用先前學過的材料去解釋、整合和聯(lián)系當前學習任務中的材料,促進學生新舊知識建立聯(lián)系,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同時運用符號標志,采用列出小標題,使用不同字體,突出關鍵詞等方法,使文本結構鮮明,理清文本結構;并借助文本附加問題,理解文本內容,掌握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控制學生注意力,加深對新知識的印象,提升自主閱讀、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