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霞 ,趙霞 ,張愛英
(1.山東省青州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山東青州 262500;2.山東省濰坊市益都中心醫(yī)院介入治療科,山東青州 262500;3.山東省濰坊市益都中心醫(yī)院骨科,山東青州 262500)
髖部疾病高發(fā)于中老年群體,致病因素為骨質疏松與外界暴力。髖部疾病的癥狀為行走困難與痛感劇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該病的治療方式較多,以AHR最為常用。其能夠糾正關節(jié)畸形,恢復關節(jié)功能,但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性較大,術后易導致并發(fā)癥,因此需加用護理干預。該研究主體為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AHR患者,旨在探究術后康復護理的作用。
研究主體為來院治療的40例AHR患者。納入標準為:確診為髖部疾??;符合手術適應證;年齡<85歲;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為:伴有惡性腫瘤;存在精神或意識障礙;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粺o法耐受手術治療。隨機分A組和B組,分別為21例與19例。其中,A組男12例,女9例;年齡范圍是29~78歲,平均年齡(56.75±1.24)歲。 B 組男 10例,女 9 例;年齡范圍是 24~77 歲,平均年齡(56.86±1.74)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允許對比。
B組行常規(guī)護理,即體位指導、心電監(jiān)護、吸氧護理、體征監(jiān)測、髖部冰敷與并發(fā)癥預防等。A組行術后康復護理。
1.2.1 情志護理 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講解術后注意事項,明確高發(fā)并發(fā)癥。通過一對一交流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心理疏導。告知患者負面情緒對于術后康復的不良影響,指導其調節(jié)情緒??衫靡魳矾煼?、閱讀法或興趣培養(yǎng)法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tài)。
1.2.2 引流管護理 使引流管低于切口位置,堅持無菌操作,防止引流球內部瘀血倒流至切口,引發(fā)感染。定時檢查引流管有無歪折與扭曲,保證管道通暢。觀察引流液顏色與量,每日引流量為50~250 mL,顏色淡紅。若每日超過300 mL,顏色鮮紅,則應立即處理。若每日引流量少于50 mL,可拔除引流管。
1.2.3 切口與疼痛護理 切口長為12~18 cm,需保證切口敷料干燥,無滲出,若出現切口疼痛與紅腫等情況,應檢查患肢有無發(fā)熱與痛感,觀察切口敷料的干燥性,若切口充血且腫脹,則應監(jiān)測體溫,給予對癥處理。詢問患者的疼痛度,必要時使用鎮(zhèn)痛泵與止痛藥物,緩解痛感。
1.2.4 預防血栓栓塞 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使用藥物預防血栓,1片d/,連續(xù)5周。術后次日行下肢氣壓泵治療,對足踝端與腿部施加壓力。每日治療2次,均為20 min。
1.2.5 康復指導 (1)踝泵練習:屈伸踝關節(jié),收縮小腿群,促進靜脈回流與淋巴回流。術日行踝泵練習,使踝關節(jié)背伸至最大程度,堅持5~6 s,緩慢下壓腳尖,每小時練習 8~10 min,10~20 次/d。 (2)股四頭肌鍛煉:術后次日鍛煉股四頭肌,保證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改善血運,預防股四頭肌萎縮,恢復下肢肌力。使患肢抬高30°以上,堅持 20~30 s。(3)被動訓練:術后次日使用 CPM機型被動訓練,40 min/次,2次/d。 (4)臀肌收縮訓練:術后3~5 d訓練臀肌,使患者保持仰臥位伸腿位,自然放松上肢,收縮臀肌,堅持5~10 s后放松,再做抬臀動作,堅持 5~6 s,反復 12~15 次,共 4~5 組。 (5)適度下床活動:指導患者于術后2~3 d下床活動,家屬應陪伴在旁。先于床邊保持10 min坐位,若無頭暈等癥狀,可離床站立,10~15 min/次,4~5 次/d。 若無下肢乏力等感覺,則術后3~7 d借助拐杖負重行走,于術后42 d以后棄拐行走。
1.2.6 出院指導 每周定期復查1次,便于發(fā)現護理風險。同時復查X線,評估假體的植入情況。告知患者若出現切口疼痛或紅腫等表現,應立即就診。康復后可適度游泳、散步或跳舞等,同時加強營養(yǎng),堅持高維生素、高鈣與高蛋白飲食,并嚴格控制體重。
利用Harris評分評估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包括疼痛、日?;顒?、步態(tài)和活動范圍等維度,共100分,90分以上為優(yōu),80~90 分為良,69~79 分為中,69 分以下為差。觀察切口感染、假體松動/脫位、血栓栓塞和異位骨等并發(fā)癥率。利用生活自理能力量表(簡稱ADL)評估生活能力,包括進食、穿衣、洗澡和上下樓梯等方面,共100分,分數與生活能力呈正比。
經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表達是(±s),經 t值對比與檢驗,計數資料表達是[n(%)],經χ2值對比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的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為 90.48%,B組為63.1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 1 所示。
表1 對比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n(%)]
A組的并發(fā)癥率為4.76%,B組為31.5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 2 所示。
表2 對比并發(fā)癥率[n(%)]
護理后,兩組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高于護理前,且A組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 3所示。
表3 對比生活自理能力[(±s),分]
表3 對比生活自理能力[(±s),分]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t值 P值A 組(n=21)B 組(n=19)t值P值68.65±8.42 57.59±7.34 68.65±8.42 57.59±7.34 14.385 9.482 0.000 0.000 4.4384.438 0.0000.000
AHR是通過假體植入恢復髖關節(jié)的生理功能,較為常見的是股骨與髖臼假體,材質為金屬合金和聚乙烯襯墊,具有較高的生物相容性與耐磨性[2]。該術式適用于疾病或外傷所致的髖部疾病,如髖關節(jié)疼痛、骨折等。手術目的是消除痛感,延長髖關節(jié)的使用壽命,使肌肉強度與關節(jié)活動度恢復正常。但是手術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需要實施術后護理[3]。其護理要點為:(1)手術對象主要是中老年人,多伴有基礎病,身體機能明顯下降,在外界因素影響下,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概率高。為此,術后護理應預防并發(fā)癥,做好切口、疼痛護理[4]。這需要護理人員定時觀察切口變化,及時發(fā)現異常情況,給予對癥處理。(2)術后血管內膜嚴重受損,長時間制動會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簡稱DVT),進而引發(fā)肺栓塞[5]。因此應預防血栓栓塞,觀察切口敷料情況與疼痛度,術日開始進行康復指導,循序漸進地增加訓練強度,最大程度上恢復髖關節(jié)功能,使患者可自理生活[6]。(3)心理疏導: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會直接影響手術效果,應指導其保持樂觀心態(tài),減少心理應激反應。(4)做好引流管護理:定時檢查引流液量與顏色,預防感染[7]。此外,康復訓練期間應注意以下事項:避免踝關節(jié)外旋,不可屈曲90°以上,不可蹺二郎腿,或交叉雙腿,不可蹲廁或坐矮凳。術后2~3個月禁止側臥位和劇烈運動。護理人員應制定康復指南,發(fā)放給每位患者,講解康復要點,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8]。
結果中,A組的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90.48%)高于B 組(63.16%);并發(fā)癥率(4.76%)低于 B 組(31.58%);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術后康復護理能夠促進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且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作為該術式的常規(guī)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