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娟
(昌樂縣中醫(yī)院神經內科,山東昌樂 262400)
老年性癡呆癥又稱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病因及機制尚未明了,屬慢性進行性精神衰退疾病,早期起病隱匿,臨床癥狀不明顯,隨病情發(fā)展,腦功能逐漸衰退,直至患者完全失去言語能力、認知能力、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導致器官衰竭而死,嚴重影響老年群體的健康及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尚無能治愈老年性癡呆癥的手段,有關研究表明[1],科學有效的康復鍛煉干預能有效提高老年癡呆患者認知能力、運動功能及語言功能,改善生活質量,因此該文以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癡呆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康復鍛煉干預在老年癡呆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52例老年癡呆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26例,男16例,女性10例,年齡 63~76 歲,平均年齡(68.18±2.13)歲,病程 5~26個月,平均病程(13.87±2.72)個月;觀察組 26 例,男 14例,女性 12 例,年齡 62~78 歲,平均年齡(68.07±2.39)歲,病程 4~26 個月,平均病程(13.65±2.26)個月,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對癥口服藥物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康復鍛煉干預:(1)安排2名專業(yè)康復治療師,每日以集體活動的方式,引導患者之間相互交流,指導患者進行做手操、認文字、看電視、唱歌、打牌、下棋、拼圖、看報、打毛線、計算、手工藝、打麻將、園藝等活動。(2)指導患者進行人物、顏色、形狀、日常用品等方面的認知鍛煉。列舉幾個數字或幾件物品,在規(guī)定時間后讓患者重復剛才的數字或物品。(3)鼓勵患者主動進行自我介紹,選一件物品如圖片、配件、鑰匙、花、衣物等在患者中相繼傳遞,激發(fā)他們的感覺及對以往生活的記憶,鼓勵患者討論與手中物品有關的經歷。(4)盡量讓患者獨立完成刷牙、穿衣、洗臉、如廁等日常生活,指導練習與家屬打電話、上樓梯等活動。(5)組織進行體操、拍球、太極拳、跳舞等集體活動,鼓勵患者之間互相交流、互相鼓勵,督促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6)每天選擇4種訓練項目,每個項目進行15~20 min,分別于上下午進行,康復鍛煉時,及時給予患者鼓勵、支持和贊揚,護理人員要認真、耐心傾聽患者的語言表述,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回應,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鼓勵患者的親屬、朋友經常來陪伴患者,多講述患者以前最感興趣、最難忘的事,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兩組均接受持續(xù)6個月的治療。
(1)比較干預前后MMSE與QOL-AD評分。采用簡易智能狀態(tài)量表(MMSE)與評估智力狀況,主要包括記憶力、集中力、空間定向等內容,總分30分,分數越低,表示認知功能障礙越嚴重。 采用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量量表(QOL-AD)評估生活質量,分值范圍13~52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2)比較干預前后各項WAB評分。采用經西方失語癥成套測驗(WAB)評價語言能力,得分越高表示語言功能恢復越好[2]。(3)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評定標準:治療后 BEHAVE-AD評分減少 ≥75.00%為基本控制;治療后BEHAVE-AD評分減少≥50.00%為顯著改善;治療后BEHAVE-AD評分減少≥25.00%為改善;治療后BEHAVE-AD評分無變化或評分減少<25.00%為無變化。有效率=基本控制率+顯著改善率+改善率。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 t檢驗,采用(±s)表示,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干預前后各項WAB評分比較[(±s),分]
表2 干預前后各項WAB評分比較[(±s),分]
注:同組比較,a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時間 聽覺理解 書寫和閱讀 自發(fā)言語 復述 信息量 流暢度觀察組(n=26)對照組(n=26)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43.13±4.21(64.85±6.22)ab 44.31±5.35(57.67±6.61)a 43.34±3.48a(61.48±6.87)ab 42.93±3.21(55.24±8.15)a 45.33±2.41(61.37±3.65)ab 46.26±2.39(51.51±3.68)a 43.55±4.73(62.51±8.95)ab 42.19±5.13(58.27±5.13)a 42.07±2.86(62.35±4.41)ab 41.91±2.97(58.76±5.31)a 44.46±1.67(66.83±6.79)ab 43.52±1.82(60.95±7.31)a
干預前兩組MMSE與QOL-A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 MMSE 與 QOL-AD評分均有所提高,觀察組MMSE與QOL-AD評分等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干預前后MMSE與QOL-AD評分比較[(±s),分]
表1 干預前后MMSE與QOL-AD評分比較[(±s),分]
組別MMSE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QOL-AD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26)對照組(n=26)t值P值13.31±5.42 13.42±5.26 18.73±6.54 15.13±5.72 22.92±4.18 23.02±5.32 37.62±5.76 26.87±2.13 1.2944.1370.3954.276 0.6460.0310.8470.037
干預前兩組各項WAB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各項 WAB 評分均有所提高,觀察組各項WAB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觀察組基本控制 6例(23.07%)、顯著改善 10例(38.46%),改善 8 例(30.76%),無變化 2 例(7.69%),有效 率 92.30%(24例), 對 照組基本 控制 3例(11.53%)、 顯 著 改 善 9 例 (34.61%), 改 善 8 例(30.76%),無變化 6 例(23.07%),有效率 76.92%(20例),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2.30%顯著高于對照組76.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392,P<0.05)。
老年癡呆癥是一種進行性發(fā)展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患者記憶、分析判斷等方面發(fā)生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對老年癡呆癥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如不給予干預,病情會持續(xù)發(fā)展,直至生活自理能力完全喪失,因此,加強康復鍛煉干預對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記憶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積極意義[3]。該研究中,干預前兩組MMSE與QOLA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MMSE與QOL-AD評分均有所提高,觀察組MMSE與QOL-AD評分等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主要是因為康復鍛煉干預注重認知功能訓練和日常生活訓練,通過認知聯(lián)合生活能力的鍛煉,最大限度激發(fā)腦細胞的興奮性,增強患者肢體的靈活性,改善記憶力,從而有效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的認知能力及生活質量[4-6]。該研究中,干預前兩組各項WAB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各項WAB評分均有所提高,觀察組各項WAB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2.30%顯著高于對照組76.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主要是因為康復鍛煉干預應用集體鍛煉的方法,患者能夠通過模仿周圍患者的動作達到被動康復的目的,此外集體鍛煉可以營造積極的、相互促進的康復氛圍,可以幫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際關系,促使患者與護理人員建立和諧,信任的關系,培養(yǎng)患者對治療的信心,養(yǎng)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從而顯著改善患者記憶力、提高腦的能量代謝,加強語言能力及動手能力,提高臨床療效,控制病情發(fā)展。
綜上所述,康復鍛煉干預是老年癡呆患者康復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有效延緩疾病進展,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