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龍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qū)人民醫(yī)院,甘肅白銀 730913)
臨床急危重癥中腦梗死是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患者由于腦組織出現異常,導致肢體活動、溝通能力喪失,同時出現血管狹窄并阻塞,造成血液不通,腦部供血量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傷害患者的神經功能。該疾病死亡率較高,因其具有發(fā)病塊、惡化迅速等特點,嚴重威脅著老年群體的生命安全[1]。血液粘度增加導致血稠比上升,造成血管堵塞形成血栓,繼而引發(fā)腦梗死?;疾≌叨?,最期待的治療結果就是能恢復自身的各種活動能力[2]。早期康復護理被廣泛地應用于患病者健康的恢復治療上,該研究針對該類患者展開研究以2017年2月—2019年12月為研究段,現匯報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急性腦梗死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該院實施靜脈溶栓治療。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劃分為研究、常規(guī)兩組,每組30例,研究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為(64.24±3.7)歲;常規(guī)組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年齡均值為(65.41±5.4)歲。 通過分析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發(fā)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研究。該次實驗經倫理學委員會準許,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患者在入該院時運用了經頭CT或頭MRI檢測被確診為腦血管疾病,且明確有神經功能缺失狀況;(2)通過上述療法后患者的病情開始穩(wěn)定,患者能夠有自主意識,且對綜合性康復治療具有依從性;(3)患者的年齡范圍在 50~80 歲之間;(4)患者不伴有其他能夠影響臨床療效的慢性疾病。
1.2.1 常規(guī)組 予以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依據患者的病情程度予以對應的神經內科藥物進行醫(yī)治。
1.2.2 研究組 予以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1) 初期運動療法:指導患者實施初期的康復功能鍛煉,為患者按摩病變位置,避免患者出現壓瘡等不良并發(fā)癥,對于難以自由運動的患者,可以輔助患者活動身體。依據Brunnstrom分期來擬定對應的恢復療法方案,使用輔助設備來幫助下肢肌力差的患者進行運動鍛煉,包括鍛煉平衡能力與行走能力,其中肌力強的患者可以用單拐訓練行走能力。(2)為患者開展練習活動時,要依據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來及時調節(jié)其鍛煉的強度,防止患者過度勞累,患者的運動療程為3個月左右,每天3次左右,每次進行30 min訓練[2]。(3)語言、吞咽功能鍛煉。由于該類患者神經功能受損,因此大部分患者均伴有語言、吞咽功能障礙等不良并發(fā)癥,因此護理工作者需為該類患者實施語言、吞咽功能鍛煉,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擬定對應的練習方法,幫助患者的大腦功能的盡快康復。(4)心理療法:急性腦梗死患者因為自己的生活能力受限和對預后情況的不確定性,普遍伴有輕重不一的抑郁、焦慮情緒,這類不良情緒的產生會大大降低患者的臨床療效。因此,為該類患者實施科學、合理的心理療法具有重要意義。增加對患者的隨訪次數,使用平和舒緩的態(tài)度與之溝通交流,引導患者敞開心扉并能夠信任護理人員,創(chuàng)建良好的醫(yī)患關系,使其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疾病,增加患者對治療方式的依從性。
(1)神經功能評分運用相關的卒中量表評分開展評估,一共有50項內容,各項目均在1~2分不等,得分越高即神經功能越差。(2)使用運動功能評定量表察看患者的運動功能,每項分數為1分、2分不等,所得的分數值越高,證明運動功能越好。(3)生活功能。使用生活活動功能量表(Barthel指數)判斷患者的生活能力,共包括10個項目,共計100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差。(4)臨床療效分為4個方面:①基本治愈:患者在經過綜合性康復治療后,病癥基本恢復,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也基本回到正常水平;②顯效:患者在綜合性康復治療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也顯著提升;③有效:患者在綜合性康復治療后,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僅稍微提升;④無效:患者在綜合性康復治療后,病癥沒有改善或者病情加重。
研究數據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使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 t檢驗,使用[n(%)]作為計數資料的單位,組間數據的對比,使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NIHSS評分和常規(guī)組相比,明顯更低,且 Fugl-Meyer、Barthel指數和常規(guī)組相比,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s),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s),分]
組別NIHSS Fugl-Meyer Barthel指數常規(guī)組(n=30)研究組(n=30)t值P值16.4±6.6 8.4±4.3 6.205 0.014 52.8±8.0 68.3±7.4 8.881 0.008 51.8±7.2 66.3±7.0 8.882 0.024
數據表明,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分別為 93.3%和 7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n(%)]
早期康復治療是一種在患者的神經系統損傷后對其結構重建的新型治療方式,是針對進行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使用的一種治療方式,分別為患者實施早期運動治療、心理治療、語言治療[3]。大多數急性腦梗死患者均伴有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若能及時實施康復運動,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腦組織再生,刺激患者的神經功能,經過長期的運動練習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提升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
對腦梗死患者開展康復護理時期,要格外訓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訓練患者的關節(jié)活動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盡早地開展康復護理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張見平等學者[4]指出功能鍛煉是運動功能康復護理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颊咴谛g后因長期臥床導致血流速度下降,嚴重者甚至有形成血栓的可能,因此進行一定程度的運動功能康復護理對提升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舒適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該次實驗是為了改善使用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在醫(yī)療過程中予以研究組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研究數據表明,研究組患者的NIHSS評分、Fugl-Meyer、Barthel指數均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同樣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關專家[5]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實驗組患者治療結束后,其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和這次的實驗結論一致,表明綜合性康復治療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加速患者身體功能的恢復,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療效。
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使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得到極大程度改善,并顯著提升其生活質量,證實早期康復護理在急性腦梗死且行靜脈溶栓治療后的臨床治療中,可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治療依從性,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該研究同樣存在不足之處,如樣本量相對較小,研究結果難免出現偏倚,因此還需要后續(xù)樣本量更大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為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治療后的患者使用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