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莉
(甘肅省民勤縣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內科,甘肅武威 733399)
近些年來,大家都能感受到,隨著社會物質資源的豐富,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但隨之而來的是糖尿病這種“富貴病”的頻發(fā)和流行。據流行病學調查,糖尿病發(fā)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1]。據《保健時報》報道,2019年中國糖尿病患者約1.164億人,預計2030年會增加到1.405億人[2],面對如此增速和巨量患者,醫(yī)務工作必須探索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糖尿病作為全身性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有Ⅰ型和Ⅱ之分,其病程和治療特點有:一是常見、多發(fā)的慢性疾病,須終身堅持治療;二是有嚴重的并發(fā)癥,如心血管疾病、神經性疾病、腎臟疾病等,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三是主要原因為胰島素分泌異常,具體因素有遺傳、感染、超重以及壓力大、情志不舒、飲食習慣不良等;四是目前的治療措施主要有生活干預和藥物治療,其中藥物以西藥治療為主。
生活干預結合西醫(yī)治療的臨床效果總是很平穩(wěn),療效在顯效性上難有突破,因為西藥以降血糖為目的,控制和防止并發(fā)癥的形成,在臨床上僅能達到緩解癥狀、延遲病情發(fā)展及預防并發(fā)癥的功用[3]。但中醫(yī)治療講究全面調理,辨證施治,多靶點作用,負性影響小。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治療糖尿病效果理想。為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又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該社區(qū)衛(wèi)生中心組織積極學習中醫(yī)治療糖尿病的方法、方略,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引入中醫(yī)治療方案,效果可觀,以2016年1月—2018年1月為研究段,現總結如下。
從該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康復治療的246例糖尿病患者中選取符合要求的72例作為研究樣本。選入標準:(1)被確診為糖尿病患者;(2)年齡 27~76 歲;(3)知情并同意參與該次探究。排除標準:(1)服用降壓藥者;(2)嚴重心肺功能異常者;(3)器質性病變和精神障礙者;(4)尚在其他治療周期內者。將選入的72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探究組,各36例。其中,對照組男20例, 女16例;年齡26~75歲, 平均年齡 (46.23±24.69)歲;病史 0.8~5.6 年,平均病史(3.92±2.67)年。探究組男18例,女18例;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46.89±25.26)歲;病史 1~6.7 年,平均病史(4.09±3.34)年。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基礎資料基本無差別,統(tǒng)計不受影響。
對照組患給予“生活干預+西醫(yī)”療法,即在控制飲食、合理膳食,科學運動、加強鍛煉和情志心理疏導的基礎上,服用西藥治療。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用藥如下:體重偏瘦或正常者服用格列吡嗪片,2次/d,5 mg/次;體重超重者口服二甲雙胍降糖藥,2次/d,5 mg/次;或者腹部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通常每天晚上臨睡之前注射,8 U/次,3個月為1個療程。
探究組患者在“生活干預+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輔以中醫(yī)療法,中西醫(yī)結合進行降血糖的同時,加持中醫(yī)手法從而達到系統(tǒng)化全面調理的目的。(1)方藥湯劑。依據不同體質辨型采用具針對性湯藥方劑。(2)針刺。讓患者仰臥,以方便施針和舒適為前提。用碘伏擦消承漿穴、中脘穴、下脘穴和肺腧穴,并用針行刺,留針15 min,期間提、插、捻、轉,手法緩慢適中,交替使用,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1次/d,10次為1個療程。(3)拔罐。選擇穴位不同采取的臥姿有別,依情況而定??蛇x的有肺俞穴、腎腧穴、關元穴、陽池穴、太溪穴、足三里等。穴位處先消毒再行罐,1次/d,15 min/次。隔日進行,5次為1個療程。
(1)整理統(tǒng)計2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數值變化情況。(2)評估臨床效果。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FBG<6.1 mmol/L,其他情況血糖<11.1 mmol/L,或治療后不用藥保持血糖達標。有效:患者多飲、多食、多尿、消瘦臨床癥狀有所減輕,且FBG<8.5 mmol/L。 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空腹血糖和任何情況血糖≥11.1 mmol/L[4-5]。
該次探究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量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 t檢驗;計數資料用 χ2檢驗,[n(%)]表示。 若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探究周期結束后,統(tǒng)計分析2組患者的臨床血糖指標。治療前,空腹血糖、餐后2 h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數值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這3項指標數值都有所下降,且探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 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血糖指標統(tǒng)計(±s)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血糖指標統(tǒng)計(±s)
組別 時間 空腹血糖2 h空腹血糖 糖化血紅蛋白對照組(n=36)探究組(n=3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2.67±1.25 8.41±1.21 11.83±1.35 7.36±1.06 13.67±1.87 10.29±1.56 13.39±1.92 7.80±1.43 9.65±1.23 8.04±1.09 9.86±1.30 6.27±0.84
綜合分析臨床指標各相關數據,比對得出臨床治療效果。探究組患者中顯效25例(69.44%)、有效9例(25.00%)、無效 2 例(5.56%)、總有效率為 94.44%,對照組患者顯效 17 例(47.22%)、有效 14 例(38.89%)、無效 5 例(13.89%)、總有效率為 86.11%,兩組間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被確診為糖尿病,且血糖數值很高時,應以西醫(yī)治療為主。長期以來西醫(yī)都是臨床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手段,而且效果不錯,但糖尿病是種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控制血糖,西藥就會積存體內,造成一定的負性效應,不利于患者康復。當血糖得到有效控制、趨于穩(wěn)定時,患者轉入康復治療期,這時以中醫(yī)治療為主。通過望、聞、問、切,辨型對癥用藥,以及施以與病情相應的中醫(yī)療法,比如該次研究采用的經典方劑、針灸、拔罐等,來全面調節(jié)臟腑功能,從而使患者達到康養(yǎng)治病的目的。
該次探究中,總結了該中心以往臨床上的經驗及不足,明晰了中醫(yī)療法在糖尿病康復治療中的確切效果和作用。如通過“西醫(yī)+生活干預”治療,探究組和對照組患者不論空腹血糖、2 h餐后血糖,還是糖化血紅蛋白相較治療前都有顯著降低,尤其是在此基礎上加持中醫(yī)療法后探究組患者各血糖指標 FBG (7.36±1.06)、PBG(7.80±1.43)、HbAlc(6.27±0.84)不但有所降低,更比對照組 FBG(8.41±1.21)、PBG(10.29±1.56)、HbAlc(8.04±1.09)下降明顯,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醫(yī)療法在糖尿病患者康復期值得臨床廣泛應用。當然了,不足之處,還有待以后在臨床治療中加以總結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