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昊
吉林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作為國家不斷輸出和貢獻人才的大學,在武術的傳承和發(fā)揚中成為最能有效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傳播發(fā)揚武術中,構成高校主體的成為了主力軍。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高校對開設武術課程政策的改變,也影響著武術的推廣。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和技能的獲得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xiàn)。[1]但由于每個學生的感受都存在差異性與復雜性,所以我們無法全面了解到大學生在主觀上是如何看待武術,在液態(tài)上對武術知識和文化的認知的掌握程度。武術課受到教學內容,場地設備等客觀因素的原因,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從而使武術在繼承上受到限制,推廣上受到制約。高校肩負著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武術教學中,不僅要讓大學生學習武術技能,更要學習有關武術的理論知識。[2]
本研究將對東北林業(yè)大學武術選修課大學生進行樣本抽取,實地調查研究,了解參加武術選修課的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程度,剖析參加武術選修課的大學生對武術產(chǎn)生錯誤理解的原因,找到影響大學生對武術認知的因素,并嘗試探索出如何能夠提高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程度,并能順利傳承武術文化,提升武術運動的普及程度,為大學教學工作提出針對性建議通過武術教學課,激發(fā)熱愛武術的內生動力,[3]使大學生從武術鍛煉中增強對中華文化的滿足感、獲得感。
研究對象為東北林業(yè)大學武術選修課。對武術選修課學生211人進行武術認知調查。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jù)研究需要,查閱大量相關資料,了解各高校對武術課程發(fā)展狀況,出現(xiàn)問題,大學生對武術認知程度等資料進行整理與剖析,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1.2.2 專家咨詢法
詢問授課老師,咨詢東北林業(yè)大學武術課程政策,武術課程開展情況,以及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程度等問題。
1.2.3 問卷調查法
表1 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情況統(tǒng)計
本研究根據(jù)研究需要設計出“東北林業(yè)大學武術選修課學生對武術的認知研究調查問卷”。向東北林業(yè)大學參加武術選修課的大學生發(fā)放。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發(fā)放問卷進行回收和統(tǒng)計。
1.2.5 邏輯分析法
用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等具體手段,對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和走訪時獲得的各類訊息進行分析,并認真的查閱和分析相關的文獻資料,試圖研究成果的進行梳理,從而提出能夠具有實踐價值的對策與建議。
東北林業(yè)大學的各類選修課及選修課程的內容都是大學生通過網(wǎng)上自主選擇。體育課目前只在大學一年級開設,教學內容以球類為主。武術課程占的比重相對較小,開課情況處于低水平運行。2015年之前招收武術一級、武術二級運動員,2015年后停止招生武術高水平運動員。武術課程分為4個時間段,每班30名學生參加,授課內容主要以武術套路為主,其次是散打和太極拳。
絕大多數(shù)選修武術課的大學生考入大學前普遍以學習為主,缺乏體育鍛煉。速度、耐力等基礎運動能力偏低,柔韌性、靈活性、協(xié)調性等技巧能力偏弱。武術基礎空白,學習武術動作乏力。他們喜歡參與課堂活動,但動作稍有難度又容易退卻。挫折感強,經(jīng)受幾次失敗后就容易失去對學習武術的興趣。主動選修武術課的學生分成兩類:一類是是源自對武術癡迷,例如武術協(xié)會會員。另一類是受武俠文學的影響,追求“俠之大義”,圓內心世界的“武俠夢”。絕大部分學生是因為在網(wǎng)上選體育課時沒選到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而不得才已選擇武術課。影響大學生對武術認知程度主要表現(xiàn)在場地不足,學生運動能力差,接受武術訓練能力不足。大學生對于武術概念還停留在武俠電影和小說中,對武術套路基本為零認知。對于傳統(tǒng)武術文化只是通過一些媒體網(wǎng)站了解點“皮毛”。在大學之前的體育課上,大學生從來就沒有了解過武術套路,在選擇武術選修課后,作為中華文化“國寶”級的中華武術和他們頭腦中“飛檐走壁”式的武術存在距離和差異。
2.2.1 大學生了解武術的途徑概況
表2 大學生最早通過什么途徑了解武術的(N=211多選)
如表2中所示88.63%的大學生是通過武俠影視作品來了解武術的;有33.18%的大學生通過上武術課的方式來了解武術的;22.75%的大學生是通過參加武術群體活動的方式來了解武術;有51.18%的學生是通過看武俠小說的方式來了解武術;最后有30.33%的學生是通過觀看武術比賽來了解武術??梢詺w納出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通過武俠影視作品和武俠小說的方式來了解武術的,只有極少部分學生是直接參與到武術活動中去,這就說明大學生對于武術的認知程度不全面,對武術不了解。
2.2.2 對武術起源的認識
關于武術的起源問題。目前說法不一,存在著多種不同的“武術起源說”。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武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中。在原始社會人們?yōu)榱松嫘枰?,出于本能必須與自然界和禽獸搏斗,不斷積累攻防搏斗技能,并逐漸自覺地合理運用這些技巧。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武術源于古代的戰(zhàn)爭,武術起先用于人與人斗爭的自衛(wèi)搏斗技術,在古代各氏族時期以及封建社會的戰(zhàn)爭實踐中逐步演變而來,部落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各諸侯爭霸,各朝代更迭,使用武力成為了掠奪土地和資源的主要手段。[4]這就需要我們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武術的起源學說。
表3 武術起源于哪里一覽表(N=211多選)
如表3調查顯示,學生對武術起源問題缺乏精準的認知。可以看出有51名學生選擇生產(chǎn)勞動,56名學生選擇軍事武藝;59名學生選擇民間藝術,雖然被選擇的數(shù)量最多,但認為武術源于民間藝術的認知是不正確的;有4名學生不清楚武術來源于哪里,顯然是缺乏武術概念。
2.2.3 對武術具有的價值認識
表4 武術具有哪些價值一覽表(N=211多選)
武術在中國流傳千年,一直沿革到今天沒有被歷史淘汰,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武術仍然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著,在不同時期對社會有著多方面的積極作用,表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武術共有五個價值,分別是武術的健身價值、技擊價值、觀賞價值、教育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5]
由表4可看出76人選擇了健身價值;52人選擇了技擊價值;59人選擇觀賞價值;50人選擇教育價值;54人選擇了實用價值。說明學生對武術的健身價值有著相對較深的認知。68.25%的人選擇實用價值,武術不具有實用價值,部分學生把“實用”與“功能”的概念產(chǎn)生了混淆,既說明武術選修課的內容對學生產(chǎn)生誤導,又說明大學生對武術認知程度偏低。
2.2.4 對選擇武術功能的認識
武術按照功能分類,可分為競技武術;健身武術;學校武術;實用武術。
表5 武術的功能分為哪幾類(N=211多選)
由表5可知74人選擇競技武術,70人選擇健身武術,21人選擇學校武術,56人選擇實用武術。分析得知,在武術的四大分類中學校武術僅占27.01%,可見學生對于武術在學校武術這一分類的認知缺乏深層次的了解。
2.2.5 影響大學生認識武術的因素
表6 影響因素調查表(N=211多選)
通過表6可知,66.82%的大學生認為器材場地短缺,66.35%的大學生認為練習的時間不足,41.71%的大學生對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44.55%的大學生認為教學水平方法不當,32.7%的大學生認為教學評價機制不合理,4.74%的大學生有其他想法。其中場地器材設施短缺和練習內容不足所占比重加大,說明缺少良好的習武氛圍,從而影響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程度。應該拓展學校武術教學的新思路,再造武術交流新平臺,充實武術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斷完善武術教學的評價新機制。
2.3.1 大學生選擇武術選修課程的理由
表7 大學生選擇武術選修課理由情況分析(N=211多選)
如表7所示,62.56%的大學生選擇武術選修課的主因是要繼承傳統(tǒng)文化,有60.56%的大學生選擇武術選修課的內動力是被武術魅力所吸引,有86.26%的大學生選擇武術選修課的首要思路是鍛煉身體,18.48%的大學生僅僅是為了獲得學分而選擇武術選修課,僅3.32%的大學生是盲目選擇。由此可見選擇武術選修課的學生大部分是想要鍛煉身體,其次都是對武術感興趣,只有很少比例的大學生是僅僅獲得學分而已。
2.3.2 大學生對武術選修課教學內容認知分析
表8 大學生對武術教學內容認知一覽表(N=211多選)
表8所示,可知有12.32%的學生認為武術是花拳繡腿,有 41.71%的學生認為武術是實戰(zhàn)演練,有2.84%的學生認為武術只是虛張聲勢,有92.42%的同學認為武術是強身健體,有87.68%的學生認為武術可以繼承傳承,有5.21%的同學認為武術是恃強凌弱,有54.03%的學生認為武術是維護正義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認為武術是強身健體,繼承傳統(tǒng),維護正義的同學最多,可見大學生有正直的道德品質,對于武術的看法大多是積極向上的。只有少部分學生認為武術是虛張聲勢和恃強凌弱的,應該加強他們對武術的認知。
2.3.3 大學生對武術選修課教學效果分析
表9 大學生認為學校開設武術選修課程目的的原因(N=211多選)
通過表9能看出,有83.41%的大學生認為大學開設武術選修課原因是要繼承傳統(tǒng),有13.27%的大學生認為是為了以后就業(yè)能提供新的道路,有87.2%的大學生認為開設武術選修課的目的是強身健體,有79.62%的大學生認為開設武術選修課可以豐富課余生活,有43.13%的大學生認為大學開設武術選修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53.55%的大學生認為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由此看出大學生的想法多樣,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了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并且豐富了課余生活與強身健體。只有少部分學生想要以后通過武術找到工作的出路。
2.3.4 大學生對武術選修課教學方法手段分析
圖10所示,有77.73%的學生認為武術本身魅力巨大,有70.62%的學生認為武術的健身效果明顯,有20.38%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技術水平高,有33.18%的學生認為教師的責任心強,有38.86%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非常有吸引力。從中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學生喜愛上武術課的源于武術的巨大魅力和武術的健身明顯成效。同時,教師授課也要補短板,提質量,增強增強武術教學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表10 大學生對武術選修課教學一覽表
大學生對武術理論整體認知程度總體呈現(xiàn)淺、舊、低的特點,不能準確的呈現(xiàn)武術內涵。
大學生了解武術的有效途徑少,很多學生在上大學選修武術課之前并未接參加過具有真正意義的武術活動。
大學既是武術傳播的主陣地,更是培養(yǎng)大學生德育的主戰(zhàn)場。既要滿足當代大學生增強體質,掌握防身技能,豐富大學生活的需求,還要“寓教于武”“練武先養(yǎng)德”,把德育教育始終貫穿于武術教學中。
大學生對武術認知程度凸顯當前高校武術傳播與發(fā)展現(xiàn)狀。武術選修課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武術選修課的軟硬件不足之處依然存在,如教師的教學水平,場地器械充足程度等,在今后還需要多加改善。
通過調查得知,武術文化不僅有益于樹立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還能有效的提升學生道德品質和完整人格。大學生能否對武術本身形成一個科學而準確的認知,是關系著高校武術開展與發(fā)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就大學生本體而言,要潛心研習武術,全面掌握武術知識,在習武中養(yǎng)成中華文化的“浩然正氣”。東北林業(yè)大學武術選修課大學生對武術的認識還停留在“喜歡”的感性認識上,還缺乏理性的認知。
強化武術文化課教育,使大學生深入解武術文化,豐富知識儲備。強化武術意識,注重武術傳承,豐富大學生活,培養(yǎng)愛國主義,樹立文化自信。
努力在東北林業(yè)大學營造一個健康的武術生態(tài)環(huán)境,配齊相關的訓練器材,配備良好的武術教學專用場地,組織多層次多樣化有差異性的武術活動。[6]
以大學生的學習武術合理要求為導向,對武術課程進行資源再造,編寫武術教學新教材,完善武術教學新內容,拓寬武術教學的新評價體系。從實際出發(fā),牢固樹立“以德樹人”的教學觀,提升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度、興趣度、參與度,激發(fā)學生們對武術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