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環(huán)球新聞網6月30日文章,原題:一些國家呼吁產業(yè)減少對中國制造的依賴,但響應的行業(yè)寥寥無幾美日法都在催促本國公司減少對華依賴。但鮮有企業(yè)想放棄中國的熟練工和高效的原材料供應商。華南美國商會會長賽耶丁說:“據我所知,目前沒有一家(在華)公司推進任何搬遷計劃?!敝袊鳛榈统杀竟S的崛起,幫助降低了消費品價格,增加了西方企業(yè)利潤。業(yè)內專家認為,中國在為所有行業(yè)提供無與倫比的供應鏈。
在華工作了22年的菲利普·理查德森在廣州番禺生產揚聲器。他考察了越南和其他國家,盡管那些地方的工資可能低至中國的60%,但省下的費用全被放棄中國供應商網絡的成本所抵消,“我們考慮了大約1分鐘,認為這不劃算。比如說采購磁鐵,若是在其他國家生產,須支付運費和關稅,而在中國,我們只要下單,他們就會發(fā)貨?!?/p>
疫情給一些在華外企帶來轉移生產的政治壓力?;葑u評級的薩克什·斯卡說,由政治驅動的變化會推高成本,而中國作為全球供應商的主導地位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過去在華生產鞋子、家具等低利潤商品的公司,近些年一直在向東南亞、非洲等地遷移。但對于高端鞋子來說,埃塞俄比亞或東南亞等地的工廠競爭不過經驗豐富的中國工人及靈活的中國供應商。業(yè)內人士羅伯特·格溫說:“我的所有客戶都說必須多元化。但給他們看了在其他國家的成本后,90%的客戶會選擇中國方案。”
當前西方消費增長乏力之際,全球企業(yè)越來越被中國13億消費者吸引。汽車和高價值商品的制造商如今花費數十億美元擴大在華生產。奧邁企業(yè)顧問公司的吉特·林說:“他們不是利用中國來出口,如今很多企業(yè)都是為當地生產?!边^去10年,許多公司在亞洲推行“中國+1”戰(zhàn)略,在東南亞設廠。但隨著中國解除對企業(yè)的防疫管控,而亞洲其他經濟體都停工,企業(yè)又紛紛將業(yè)務轉移回中國。
美國等國談論采取激勵措施吸引企業(yè)回流本土。但吉特·林認為,即使實施減稅或補貼,企業(yè)也面臨在陌生地方設廠、培訓新員工、尋找供應商及客戶關系可能中斷的成本,“轉移可不是免費的”。▲
(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