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靜
(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00)
在所有管狀骨折中,脛腓骨骨折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在系列骨折類型中占據(jù)15%的發(fā)生率。 臨床中通常是應用手術方式對這種骨折進行治療,但是由于術后疼痛以及活動不便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患者會存在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其健康的恢復和生活質量的提升[1]。 因此采用科學有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舒適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能滿足患者多方面的護理需求[2]。 該文以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80 例脛腓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舒適護理的應用價值進行系列研究分析,具體闡述見下文。
該院診治的脛腓骨骨折患者中, 選80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應用護理模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實驗1 組和實驗2 組,每組40 例患者。 實驗1 組: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67 歲,平均年齡(47.58±3.02)歲,男女比例為21:19。 實驗2 組:最小年齡21 歲,最大年齡68歲,平均年齡(49.32±2.78)歲,男女比例為23∶17。 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排除精神和免疫系統(tǒng)患有嚴重疾病以及合并其他軀體性疾病的患者。 經(jīng)過患者、家屬和倫理委員會的同意后開展該次研究。
實驗1 組:讓實驗1 組接受用藥、飲食等常規(guī)護理。 實驗2 組:讓實驗2 組患者接受舒適護理模式的干預,具體的操作方法為:(1)心理護理:綜合評估患者的負面情緒,在此基礎上,通過有效的溝通等方式緩解其不良情緒,降低情緒對患者的不良影響。 護士應與患者分享成功治愈的案例,幫助患者樹立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增強信心。 同時就疾病的治療方案、注意事項等給患者進行宣教, 讓患者把狀態(tài)調整至最佳,更好的接受相關的治療和護理。 (2)體位護理:合理的體位對于患肢功能的恢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把患者患肢抬高20°~30°,腿下墊軟墊,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 把患者的體位調整至最合理舒適的狀態(tài),有效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 (3)功能鍛煉:科學的功能鍛煉對緩解癥狀、恢復患肢功能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和意義, 護理工作者要根據(jù)患者具體的臨床表現(xiàn)和耐受力,制定合理的功能鍛煉方案。 術后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 術后4~6 h,按摩相應的肌肉,防止靜脈血栓的形成。 術后3~5 d,有針對性的練習趾部和踝部,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
患者滿意度和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包括社會、心理、生理功能等,綜合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3]。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應用[n(%)]和(±s)對所獲得的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進行分析和統(tǒng)計。 數(shù)據(jù)結果的檢驗工作由t 檢驗和χ2檢驗來輔助完成,如果檢驗結果是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組和2 組的滿意度分別為85.00%和95.00%,2組的滿意度是比較高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和分析[n(%)]
與實驗1 組相比,實驗2 組的生活質量比較有優(yōu)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分析[(±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分析[(±s),分]
組別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物質生活 社會功能實驗1 組(n=40)實驗2 組(n=40)t 值P 值51.36±11.4159.35±11.3011.1470.00445.03±11.2154.85±11.2412.5590.01045.84±10.5257.15±10.2011.2560.03250.21±10.3759.50±10.7111.4620.007
脛腓骨骨折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骨折類型,臨床中以10 歲以下兒童為主要的發(fā)病人群, 其中脛骨干單骨骨折是發(fā)生率最高的骨折,脛骨骨干雙骨折發(fā)生的概率相對較低,腓骨干單骨骨折是最少見的[4]。 脛腓骨在人體結構中,具有連接和承重等重要作用,一旦發(fā)生骨折, 將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威脅。 沖撞、打擊等直接暴力是導致脛腓骨骨折的主要原因,同時伴隨嚴重的軟組織挫傷,大多為開放性的骨折。局部疼痛、 腫脹以及畸形是脛腓骨骨折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當出現(xiàn)嚴重的移位時,應注意是否存在腓總神經(jīng)損傷的可能,一旦發(fā)現(xiàn),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5]。
通過科學的臨床診斷證實為是脛腓骨骨折后,如果骨折程度比較輕,則可采用手法復位和外固定等保守的治療方式進行干預。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則必須通過手術治療的方式進行干預。 應用手術治療的方式對脛腓骨骨折患者進行干預,能達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術后會出現(xiàn)疼痛以及腫脹等系列的問題,加之術后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進行休養(yǎng),無法下床活動。 在多種因素的刺激和影響下,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以及煩躁等不良情緒,對其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健康的恢復都非常不利。 因此對于脛腓骨骨折患者來講, 在應用科學有效的手段進行治療的基礎上, 采用優(yōu)質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往通常會應用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給予患者相應的干預,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以及臨床護理模式的不斷優(yōu)化,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患者多方面的護理需求了。 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活動量大幅度的驟降會導致深靜脈血栓、壓瘡以及骨筋膜室綜合征等系列并發(fā)癥的發(fā)生[6],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對患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都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相關研究報道顯示, 對脛腓骨骨折患者應用舒適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和意義。 舒適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根據(jù)患者的需求以及臨床表現(xiàn),為其制定有效的護理方案,護理效率和質量有非常大的提升。 為了研究舒適護理模式的價值和意義, 該文以80 例脛腓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別應用常規(guī)和舒適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干預, 結果顯示, 應用舒適護理模式進行干預的實驗2組,其對護理的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都是比較有優(yōu)勢的。 通過心理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其樹立對疾病的正確認識,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接受臨床治療和護理。 通過對患者的體位進行護理,能有效防止血液回流,減輕患肢腫脹,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根據(jù)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以及耐受力制定合理有效的鍛煉方案,循序漸進鍛煉患肢,有效防止靜脈血栓、壓瘡等系列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復具有積極的意義。 由此可以證明舒適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和意義[7]。
綜合以上的分析和闡述得知,對于脛腓骨骨折患者來講,應用舒適護理模式進行干預,能提升患者的滿意度和生活質量,對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的恢復都具有非常大的積極作用。 總之舒適護理模式在脛腓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是非常好的,值得臨床中借鑒、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