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大慶市紅崗區(qū)人民醫(yī)院 骨科,黑龍江大慶 163000)
臨床目前采用內固定治療方法為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首選治療手段,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術后存活率。 但是由于骨損傷生物功能具有特殊性,加之年齡特點,因而容易影響其生活能力降低、運動功能降低[1]。 該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下肢康復訓練對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治療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以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為研究段,現報道如下。
選擇收治的100 例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治療患者為對象,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兩組,即對照組(50 例)與研究組(50 例)。 對照組:性別:男性34例,女性16 例;年齡:65~95 歲,平均年齡為(76.50±6.50)歲;骨折位置:左側骨折33 例,右側骨折17 例;Evans 分型標準:Ⅰ型有13 例,Ⅱ型有15 例,Ⅲ型有18 例,Ⅳ型有4 例。 研究組:性別:男性36 例,女性14例;年齡:66~96 歲,平均年齡為(76.35±6.75)歲;骨折位置:左側骨折32 例,右側骨折18 例;Evans 分型標準:Ⅰ型有12 例,Ⅱ型有15 例,Ⅲ型有19 例,Ⅳ型有4 例。 兩組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治療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訓練干預,研究組患者實施下肢康復訓練干預。 下肢康復訓練干預具體開展如下。
(1)早期康復干預。 時間:術后1~7 d;術后6 h 給予患者調整體位為半臥位,患肢外展保持30°,并給予咳痰訓練、拍背處理;術后2 d 給予患者的髖膝踝關節(jié)開展持續(xù)運動被動訓練,3 次/d,30 min/次。
(2)中期康復干預。 時間:術后7~15 日;仰臥位開展屈膝屈髖訓練,以及進行輔助主動運動;開展做股四頭肌等張運動、小腿三頭肌等張運動及踝背伸肌等張運動;3 次/d,30 min/次。
(3)末期康復干預。 時間:術后15 d 開始;開展髖部肌肉抗阻訓練,協助患者進行扶雙拐不負重行走訓練,2 次/d,10 min/次;給予患者進行X 線檢查,待其形成局部骨痂后,可開展負重訓練,持續(xù)訓練至6 個月。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優(yōu)良情況[2],治療前后(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 量表評分,治療前后(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改良Barthel 指數評分,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臨床治療優(yōu)良情況可劃分為優(yōu)、良、可、差,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優(yōu)率+良率;其中,治療優(yōu)為:患者經治療后,其骨傷側髖關節(jié)已無疼痛感,而且其活動伸展恢復率>80.00%,行動正常;治療良為:患者經治療后,其骨傷側髖關節(jié)偶爾出現輕度疼痛感,而且其活動伸展恢復率60.00%~80.00%,需輔以行走拐杖行動;治療可為:患者經治療后,其骨傷側髖關節(jié)偶爾出現中度疼痛感, 而且其活動伸展恢復率40.00%~60.00%,患者無法自理生活,需給予攙扶行動;治療差為:患者經治療后,未達到優(yōu)、良、可標準。
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 量表評分參考Harris 髖關節(jié)活動量表對患者的髖關節(jié)運動功能進行評價,若得分越高,則提示患者的運動功能越好;若得分越低,則提示患者的運動功能越差。
改良Barthel 指數評分參考改良Barthel 指數評定表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 若得分越高,則提示患者的能力越好;若得分越低,則提示患者的能力越差。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骨愈合延遲、泌尿感染。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比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t 檢驗比較,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中,治療優(yōu)有33 例,治療良有15 例,治療可有2 例, 治療差有0 例, 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為96.00%(48/50);對照組患者中,治療優(yōu)有21 例,治療良有20 例,治療可有7 例,治療差有2 例,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為82.00%(41/50);組間比較,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51,P=0.0253)。
兩組患者的術前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 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后3、6個月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 量表評分均高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術后3、6 個月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 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數據。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 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 量表評分比較[(±s),分]
組別術前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31.75±2.6031.80±2.550.07890.937457.60±4.7045.60±3.6511.58400.000078.80±4.9058.50±2.7020.84400.0000
兩組患者的術前改良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后3、6 個月改良Barthel 指數評分均高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術后3、6 個月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數據。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改良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改良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s),分]
組別術前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64.30±5.8064.45±5.650.10640.915678.20±6.3570.65±5.055.34570.000086.40±6.3077.50±4.206.75240.0000
研究組患者中,切口感染有1 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有1 例,骨愈合延遲有0 例,泌尿感染有1 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0%(3/50);對照組患者中,切口感染有4 例, 下肢深靜脈血栓有2 例, 骨愈合延遲有1例, 泌尿感染有3 例,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0%(10/50);組間比較,研究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324,P=0.0374)。
髖關節(jié)肢體功能受限是臨床常見的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治療患者后遺癥之一。給予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開展內固定治療后, 由于患者的髖關節(jié)骨傷、髖關節(jié)長時間制動等因素影響,以及缺乏相關關節(jié)肌肉訓練,進而容易產生骨關節(jié)攣縮現象、肌無力現象,個別嚴重患者甚至因此致使髖關節(jié)功能喪失[3]。
通過早期開展系統性康復治療干預,可以有效預防發(fā)生關節(jié)因制動而失用性萎縮;通過中期開展系統性康復治療干預,可以有效加強關節(jié)活動度、加強關節(jié)肌力;通過末期開展系統性康復治療干預,可以充分發(fā)揮髖部功能強度, 以有效改善髖關節(jié)活動能力,促進術后行走能力的提高[4]。
從該次研究結果可知,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更高;研究組的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 量表評分均更高;研究組的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改良Barthel 指數評分均更高;研究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充分證明,運用下肢康復訓練干預措施對于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治療患者有著重要作用優(yōu)勢[5]。
綜上所述,臨床結合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治療患者的疾病特點、身體狀況,予以開展下肢康復訓練干預措施, 不但可以有效改善其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 可以有效提高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