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祥春
(青島市即墨區(qū)北安衛(wèi)生院,山東青島 266200)
中風在醫(yī)學上稱之為腦卒中,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這一疾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等特點,而且具有較高的致死率與病殘率,對患者身心健康會造成嚴重影響[1]。 中風偏癱是患者在出現中風癥狀后的一種并發(fā)癥,俗稱半身不遂,主要是患者身體同一側包括上下肢、面部肌肉以及舌肌等運動發(fā)生障礙[2]。 中風偏癱患者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運動功能等,還能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對中風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增強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緩解患者偏癱癥狀對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鑒于此, 該文對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60 例中風偏癱患者在經過中醫(yī)康復結合針灸治療之后的效果進行了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在收治的60 例中風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兩組, 各30例。
納入標準:(1)確診由腦中風引發(fā)偏癱;(2)中風偏癱的恢復等級為II-IV 之間;(3)患者及其家屬均已仔細知曉該次護理治療研究的方法與可能的后果,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不全,或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嚴重性并發(fā)癥者;(2)口語不清或意識模糊者;(3)存在有嚴重精神病者。
對照組:男:女=11:19;年齡:45~68 歲,平均年齡(56.21±4.14)歲;其中,右側偏癱:左側偏癱=14:16;腦出血:腦梗死=15:15。
觀察組:男:女=13:17;年齡:44~69 歲,平均年齡(56.48±4.52)歲;其中,右側偏癱:左側偏癱=12:18;腦出血:腦梗死=13:17。
組間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的中醫(yī)康復治療方式,即對患者進行一系列的訓練,包括肌肉、關節(jié)的控制訓練,在患者基本能掌控自己的肌肉、 關節(jié)之后再開展步態(tài)訓練、四肢聯動訓練等,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康復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第一,肢體運動訓練。 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就要指導患者開展被動訓練,這一訓練是在病床上火輪椅上進行的,包括輔助患者肢體運動,對患肢進行按摩等。 當患者肢體功能有所恢復后,就要指導患者有意識開展主動訓練,可以通過步行或上下樓梯的形式開展;第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讓患者自主進行日?;顒?,如刷牙、洗臉、穿脫衣、梳頭、進餐、如廁、沐浴等,逐步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第三,語言能力訓練。 鼓勵患者用語言進行交流,輔導患者正確發(fā)音,讓患者掌握基本的語言交流技巧,并適當給予患者鼓勵,增強患者語言交流的信心。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針灸治療的方式。中風偏癱患者針灸治療通常采取溫針法, 在針灸之前,首先要進行毫針與穴位的消毒,然后通過刺、轉、捻等手法將毫針插入相應位置, 留針30 min 后取出。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穴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風池穴、百會穴、風府穴;半身不遂患者增加合谷穴、曲池穴、肩髃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外關穴等;手腫脹患者增加液門穴;膝部拘攣患者增加曲泉穴等。 在針灸過程中,醫(yī)護人員要根據針灸部位的不同選擇合適的針灸手法與力度,1 次/d,每針灸5 d 要休息2 d。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FMA 評分和ADL 評分。
患者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為:顯效:患者中風偏癱癥狀基本消除,肢體功能恢復正常,生活自理能力得以恢復;有效:患者中風偏癱癥狀得到明顯緩解,肢體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基本獲得生活自理能力;無效:患者中風偏癱癥狀沒有緩解, 肢體功能沒有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
FMA 即運動能力量表,是對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情況的評測;ADL 即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是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評測,這兩者都是評分越高說明康復效果越明顯。
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文中計數資料χ2檢驗、計量資料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表1 可以看出,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中風偏癱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 而對照組僅為63.3%,觀察組患者的中風偏癱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在治療前,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FMA 評分與ADL 評分上均無明顯差異,在接受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的FMA 評分與AD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FMA 評分與ADL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FMA 評分與ADL 評分比較[(±s),分]
組別FMA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ADL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 值P 值22.25±4.1622.18±4.230.1180.90642.26±4.3161.84±3.5335.1460.00012.59±2.0812.61±2.340.0640.94959.84±3.7471.59±4.1621.0050.000
中風偏癱是一種常見的中風并發(fā)癥,這一疾病會損傷患者的運動神經, 讓患者對患側肢體的感覺下降,甚至會產生麻木、針刺或觸電感等,給患者的身體與心理都承受巨大的痛苦[3]。 對于大多數中風偏癱患者來說, 偏癱之后不僅要忍受身體上的疼痛折磨,還要承受生活無法自理的心理壓力,不僅會影響患者之后的生活質量,還會增加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因此,對中風偏癱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與護理措施,積極幫助其恢復患肢原有的功能,幫助其恢復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重中之重。
中醫(yī)學認為, 中風偏癱是由患者機體氣血不暢,陰陽失調所導致的,使患者經脈瘀滯或失于濡養(yǎng)[4]。 中醫(yī)康復治療能夠讓患者在主動與被動訓練中加速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增強患肢吸收營養(yǎng)的能力,進而減緩患者肌肉萎縮與肌張力下降的速度,降低關節(jié)強直的程度,使患者的肢體功能得到恢復。 中醫(yī)針灸在中風偏癱中的治療主要是通過對患者患側肢體穴位以及相應的頭、頸、軀干等的針刺,達到通經舒絡、驅邪扶正的效果,營養(yǎng)患肢元氣,改善患肢機體功能。 相關研究表明,神經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當這些神經系統(tǒng)受到損傷后,部分處于休眠狀態(tài)下的腦細胞就會蘇醒,發(fā)揮相應的功能,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進而使患者神經系統(tǒng)得到恢復[5]。 因此,通過針刺穴位的方式可以刺激患者機體內的血液向患側流動,加強患側血樣的供應,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尤其是通過針灸刺激曲池穴,可以使腦血管得到擴張,加速腦部血液流動,對于促進腦神經纖維的再生有明顯效果。 中醫(yī)康復治療結合針灸治療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中風偏癱患者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度, 加快細胞的修復速度與重組速度,使人體的運動系統(tǒng)功能得到恢復。 此外,中醫(yī)針灸治療還能調節(jié)患者脂質代謝速度,能有效降低血液中三酰甘油和膽固醇的含量,進而使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降低,有效降低中風后腦中風的風險。
在該次研究中,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FMA 評分與AD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這就說明相比于單一化的中醫(yī)康復治療,康復治療與針灸治療的相結合可以有效提高中風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增強患者肢體功能的改善效果,對于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與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中醫(yī)康復結合針灸在治療中風偏癱上具有明顯的療效, 可以幫助患者盡快恢復肢體功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