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軍
(勝利油田中心醫(yī)院兒童康復保健科,山東東營 257034)
腦癱又稱之為腦性癱瘓,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兒童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主要是指由于非進行性的腦損傷或大腦發(fā)育異常致使的患兒出現各種運動及智力功能障礙的綜合征[1-2]。 目前,康復訓練為腦癱兒童的主要治療手段, 而康復期屬于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現臨床上對此有藥物療法與綜合康復療法等多種方式[3]。 由于腦癱患兒情緒不太穩(wěn)定,可能引發(fā)各種不良心理,且患兒本身對于治療的依從較低,臨床采用的常規(guī)護理,主要注重患兒的發(fā)育,卻忽略了患兒的心理健康,故該文就心理護理干預對腦癱患兒康復訓練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 以2018 年5 月—2019年8 月為研究段,研究情況具體如下。
選取該院接受治療的100 例腦癱患兒作為該次研究的對象,根據住院病床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50 例,研究組男31 例,女19 例,年齡2~10 歲,平均年齡(5.8±1.3)歲,重度腦癱患兒19 例,中度腦癱患兒18例,輕度腦癱患兒13 例;參照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3~12 歲,平均年齡(8.2±1.5)歲,重度腦癱患兒18例,中度腦癱患兒20 例,輕度腦癱患兒12 例。 該研究經由該院醫(yī)學委員會批準同意后實施。
1.2.1 選取標準 (1)所選患兒經相關檢查后均兒童腦性癱瘓的臨床診斷標準;(2) 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患者有合并嚴重臟器障礙者;(2)無法配合或中途退出該研究進行者。
根據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1 參照組施以常規(guī)護理進行干預 對該組患兒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jiān)測,指導患兒進行合理用藥,告知患兒及家屬疾病相關的注意事項,并囑咐患兒進餐時采用半臥位的姿勢等。
1.3.2 研究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進行干預 (1)觀察患兒的心理特征:該類患兒的內心比較敏感,經常伴有哭鬧、發(fā)脾氣、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容易給他人帶來麻煩,繼而受到批評與指責,致使患兒存在嚴重的自卑、恐懼、孤獨或過于依賴等不良心理問題。 因此,護理人員應對患兒的心理情緒進行全面的評估,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
(2)心理情緒的干預:針對不同程度病情的患兒,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兒進行針對性地溝通,理解并掌握患兒的心理動態(tài)和內心需求,給予更多的愛心以彌補其心中的不安,給其傳輸正能量,多對患兒進行表揚與激勵, 通過展開小游戲的形式激發(fā)患兒的興趣,使其注意力得以集中。 為患兒營造舒適、溫馨的病室環(huán)境,可通過在室內張貼顏色鮮艷的圖畫、擺放娛樂化的物品等緩解患兒恐懼與陌生的心理,樹立患兒治療的信心,促進其治療依從性。
(3)康復訓練的干預:護理人員在患兒訓練之前,應先給予擁抱,與之進行互動,增進護患間的感情。 在患兒訓練之時,應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可將訓練與娛樂游戲相結合,如指導患兒穿脫衣服時,在衣服正反面做好標記,并分好步驟,對于完成順利的患兒,予以一定的獎勵。 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激發(fā)患兒的大腦神經,并且訓練的每一個動作要緩慢,且反復進行多次。 對于無法保持頭部中立的患兒,也可通過獎勵的方式誘導其進行自主抬頭。 時刻關注患兒的動態(tài),便于及時發(fā)現并糾正其康復訓練時的情緒,一次提高康復訓練的臨床效率。
(4)飲食干預:護理人員應針對不同病情程度的患兒制定相應的飲食食譜,對患兒的飲食進行合理的指導,確?;純簲z取充分的營養(yǎng)。 由于腦癱患兒自身的咀嚼能力不好, 另外加上腸道吸收能力相對較弱,為此, 護理人員應將正確喂養(yǎng)的方式方法告知患兒家屬, 叮囑患兒家屬主要給患兒喂養(yǎng)容易消化的食物,在對患兒喂食過程中,指導患兒取半臥位姿勢,且頭部要處于中線位置,避免喂食過程中患兒出現異常動作,防止誤吸食物的現象。
對兩組患兒進行定期隨訪,采用貝利嬰幼兒發(fā)展量表(MDI)對兩組患兒護理前、護理1 個月后及護理3 個月后的智力發(fā)育情況及運動發(fā)育情況進行測評,分值為0~100 分,分數越高,則智力與運動的發(fā)育越好[4];采用腦癱患兒生存質量評價量表(CP QL-Child)對兩組患兒護理后的生存質量進程測評,分值為0~80分,分數越高,則生存質量越好[5];并對比兩組患兒的發(fā)育正常指標情況,發(fā)育情況分為發(fā)育正常、臨界狀態(tài)與發(fā)育遲滯3 個等級。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將該研究所有數據錄入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研究組患兒發(fā)育正常的占比為94.00%顯著高于參照組的76.00%,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發(fā)育正常指標比較[n(%)]
(2)護理前,兩組患兒的MDI 與CP QL-Child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1 個月后與護理3 個月后,研究組的MDI 與CP QL-Child 評分均明顯高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護理后MDI 與CP QL-Child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護理后MDI 與CP QL-Child 評分比較[(±s),分]
組別護理前MDI CP QL-Child護理1 個月后MDI CP QL-Child護理3 個月后MDI CP QL-Child參照組(n=50)研究組(n=50)t 值P 值52.07±3.2152.02±3.330.0760.93949.02±2.5549.08±2.110.1280.89861.24±3.2369.33±3.2512.4850.00054.13±2.3756.27±3.123.8620.00075.26±3.8292.31±3.3123.8520.00066.51±2.9777.28±2.4219.8780.000
腦癱患兒的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患兒姿勢以及肌張力異常、共濟失調癥等,并存在者語言、智力與聽力障礙,甚至出現癲癇現象,嚴重影響著患兒的生長發(fā)育,也給患兒家庭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6-7]。 臨床表明,腦癱發(fā)病率雖不高,但其病例比較復雜,增加了治療難度[8]。 因此,為提高患兒疾病的治療效果,在以往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配以合理、高效的護理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該文通過實踐顯示,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進行干預,患兒智力與運動的發(fā)育雖有一定的改善,但不太明顯,其總體效果也不太理想,而在腦癱患兒的康復訓練中采用心理護理進行干預,患兒的感知、認知以及肢體功能等均有明顯的改善,其孤獨、恐懼、自卑等不良情緒也相應得到了銳化,并重獲了一個開朗的心態(tài),進而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患兒哭鬧與發(fā)脾氣等不良表達方式隨著護理人員的心理干預也逐漸轉化為與人溝通,隨著時間的推移,患兒學會了采用適當的方法以表達心理情緒與內心感受,也越來越愿意融入集體生活,同時對患兒運動與智力的正常發(fā)育起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使患兒的生存質量得以提高,其病情也得以早日康復, 研究組的總體療效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而說明心理護理干預在腦癱患兒的康復訓練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護理時間的推移,患兒病情的恢復也越來越快。
綜上所述,在腦癱患兒的康復訓練中,采用心理護理進行干預, 可有效增強患兒智力與運動的發(fā)育,提高其生存質量,使其發(fā)育呈良性發(fā)展趨勢,適合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