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珍 崔斌
摘要:立體構成作為藝術設計類專業(yè)中,基礎的三大必修構成課之一的重要科目,該課程目前廣泛運用于美術類以及藝術設計方向專業(yè)的基礎教學中。作為基礎類的課程,立體構成有著通過學習,讓夠思維能從平面視覺到空間思維架構的轉變和衍變,是藝術設計學習的的重要一環(huán)。但目前課程的主要教學方式還處在與現(xiàn)今藝術類教育向悖論的方向,本文從立體構成的基本概念和空間概念的基本塑造方面進行探討,并且通過不斷地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新思維的教學學習,并不斷地總結經(jīng)驗,優(yōu)化課堂。
關鍵詞:立體構成;空間;立體思維
立體構成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在三維的空間里,把握基礎的視覺三大要素和立體的形態(tài)特征,根據(jù)形式美的構成原理對基本的元素進行元素拆分、元素重組、元素拼接等方式,在同一個空間里構建出新的、豐富視覺的、立體三維的作品。立體構成的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yè)必修的重要基礎課之一。是唯一一科與空間產(chǎn)生直接關系的,三維的、立體的、實物觸感的基礎課程。立體構成的學習是從扁平化視覺感官,延伸到三維空間立體視覺感官的基本訓練、重要的手段和入門的階段。與該課程緊密聯(lián)系直接相關的有包括雕塑造型、工業(yè)藝術設計、園林景觀設計、建筑室內(nèi)藝術設計、動漫游戲設計、廣告設計等等的藝術設計類相關的行業(yè)。
保羅. 杰克遜在《從平面到立體》一書寫到“在教學實踐中,模型和折疊的二者關鍵區(qū)別在于:模型僅僅是模型,學起來也許十分有趣,做出來也許非常好看,但這個過程并不能教會學生如何將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到自己今后的設計工作中去。相反,如果交給學生折疊技巧,他們就能夠掌握各種基本方法,然后運用到不同的材料上,以適應各種不同的設計需求。環(huán)顧四周,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折疊的案例,它們遍布大自然和人工制造的世界?!盵1]這一觀點也正是教師在立體構成課程中,應該遵循和實踐的方向。在課堂教學上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思維方面主導的啟發(fā)式的、技術方面的教學方式:在平面思維到立體思維過渡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在教師所引導下進行發(fā)散性思維訓練、動手實踐模型訓練等的過程里,將空間思維和造型形體的關系發(fā)生新的思維構建。
一、立體思維構建的過程:
最主要的教學目的應該是“教”會學生能夠主動對空間、對造型形體進行思考和不斷嘗試制作實驗。學生動手的過程最主要主要是為了能夠對形體的造型進行塑造和訓練。通過引導學生的動手實踐,從而對空間和立體造型的形態(tài)有直接而且更深層次的理解。首先要在平面空間里的思維到立體空間里的思維的轉換,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
(一)需要先從二點五維作為基礎的跳板。平面基礎中最主要的材料為畫紙,一般手法是通過畫筆在扁平空間里進行素描關系的繪畫,讓視覺上有繪畫畫面的立體感。從平面到二點五維的立體變化,可以從最基礎的觸感進行著手,通過凸起肌理的材質如:樹葉木棍、紡織面料等易找的基礎材料,進行反復疊加、加厚等方法對凸起肌理的立體重塑,來進行簡單的二點五維練習。
(二)第二階段從突出肌理到利用卡紙或者普通紙張的折疊的材料轉換,這個過程是需要從所學習過平面構成里歸納、總結并且提取出三大元素:點、線、面進行辦立體重塑。利用紙張這一單一的材料,通過折紙的技術和技巧,能夠達到從普通肌理疊加到單一元素重新塑造。在此階段的學習思維過程中,著重強調的是摒棄拿來元素的直接使用,利用“0”元素,同質元素進行立體空間塑造。同質元素進行二點五維的半立體空間塑造到柱體全立體的造型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階段中,最主要的思維方向是能夠利用原本構成的基礎的元素進行抽象的造型構建。從技術上來說:要了解立體感是用厚度構成來塑造形態(tài)的;要符合一定的力學全立體的基本特征,切合物理特性。從藝術審美上來說:作品實體形態(tài)與空間關系需要達到相互和諧;作品工藝上要求精細;從視覺審美上需達到美觀和具有觀賞性。
由此可見,要從平面視覺思維到立體空間思維的轉化,必須經(jīng)過思、考動手作為基本切入點 。
二、立體構成思維的重點:
(一)《設計藝術美學》一書中有提到“無論從什么角度來強調現(xiàn)代設計的特點,同時都不能不承認現(xiàn)代設計在表現(xiàn)方式上首先體現(xiàn)為一種形式的設計。設計的變化顯現(xiàn)為形式的變化。”[2]這一論述正是應正了在美術設計教學中,無論是哪一方面的教學,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美”而存在。
(二)在現(xiàn)代設計中,立體構成屬于后現(xiàn)代對于藝術設計學習的基礎總結和訓練的一個方向。通過對三維立體作品實際操作的過程,能夠實際觸摸體會到:空間中,立體作品的實感。該課程的作業(yè)結合了三大構成基礎的視覺要素,運用基礎要素點和線、線和面或者點和面之間的不斷疊加在不同材料上、不同結構中進行空間里碰撞。在造型形體審美上運用了繁與雜、運動與靜止、重復與單一等的多角度立體的形勢美觀。
總的來說通過立體構成作品的制作,能夠更直觀地將思維和空間、視覺感官更有效得融合起來,加深對藝術設計的認知,以及激發(fā)設計思維的拓展。
三、小結
綜上所述,立體構成的目的在于了解和熟悉空間的基礎物理規(guī)律,立體思維的創(chuàng)造方式,以及藝術造型形態(tài)的表現(xiàn)方式方法。通過發(fā)散性思維訓練、基礎元素提煉、基礎元素概括、造型的表現(xiàn)方式等手段,提高學生的造型藝術能力與藝術審美能力。能夠通過在對立體構成的學習過程里在思維和動手技術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立體構成的課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地優(yōu)化教學的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實際動手積極性,增強動手技術上的能力。1.引導學生能夠在對立體構成的學習過程中,重視思考和動手能力。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該要多激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偶發(fā)性的發(fā)散性思維,在課堂上適時及時改正教學方法和課堂策略。 2.在與學生談到面對立體思維和空間思維的塑造的困難時,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進行多溝通,并且是更深入的溝通,在溝通過程中也將部分難點用簡單易懂方式進行教學。3、要以“刁鉆”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注重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明確該科目的主要教學目的,能夠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獨立思考,激發(fā)思維真正掌握學科的核心,提升藝術綜合素質,在往后的藝術設計方向學習內(nèi)容中能夠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 保羅. 杰克遜. 從平面到立體:設計師必備的折疊技巧[M].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3:7
[2] 潘魯生. 設計藝術美學[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