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鷹
回憶像孩子一樣,也愛玩捉迷藏的游戲。它會躲藏起來。
——[德]君特·格拉斯《剝洋蔥》魏育青等譯? 譯林出版社,2008年
同文學一樣,繪畫這門藝術(shù)要告訴人們它希望表達的東西,具有使讀者一下就能了解它要描述的序幕、環(huán)境、結(jié)局這樣的優(yōu)點。文學與音樂要讓人了解其作品的整體,必須借助于記憶;而文學是最不完美、最缺乏力量的藝術(shù)。
——[法]高更《塞尚、凡高、高更書信選》,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1984年
一切都是那樣的不真實,我好像被一大片白云馱著,從半空中緩緩降落到家鄉(xiāng)的地面上。我決定不讓人陪同,不經(jīng)人誘導指引,即使這座小城已經(jīng)面目全非,我也想靠自己去尋找那些想去的地方。童年時的樹苗不是長成大樹,就是化成了土壤,小溪不是已經(jīng)斷流,就是已經(jīng)匯入了大河。滄海桑田、斗轉(zhuǎn)星移,只是時光的威力無法刪除掉埋藏在我心靈深處的記憶,我能不費吹灰之力尋到最想去的地方。
那個地方是一座果園,以高墻和籬笆圍起來,位于沙漠中心地帶一片郁郁蔥蔥的林子附近。在我童年的時候,里面曾經(jīng)生長著為孩子們所垂涎的水果:李子、杏子、桃子、蘋果梨、沙棗。我不記得是否有蘋果,只記得和小伙伴們偷過李子。對,偷的是李子,有大有小,生熟和酸甜程度不一的李子。偷的時候如果跑得不快,會被守護園子的兵團知青圍堵個正著,被責令交出贓物,被逼問是哪個學校的,班主任是誰,家長在哪兒上班。每次我們都嬉皮笑臉地撒謊,胡亂編著瞎話,他們也并不當真,知青比當?shù)卦趫@子里干活的老鄉(xiāng)年輕得多,很好糊弄。果園給我們的很多美好記憶,永遠與那些酸澀的李子聯(lián)系在一起。
時間已經(jīng)接近中午,我穿過果園形同虛設的大門,繞過刻著“提高警惕 保衛(wèi)祖國”的水泥照壁,進入到這個曾經(jīng)魂牽夢繞的園子,小路兩旁大大小小的果樹勾起我的記憶,讓我看不夠。我遇到一隊隊參觀和采摘的人們,向著果園的縱深處走去。遠處人越來越少了,走啊走,不知走了多長時間,我來到一棵巨大的槐樹跟前,大樹綠陰之下圍了不少人,他們像在傾聽,像在議論,只見有個老人以富于磁性的聲音正在慢條斯理地說著——
我總認為我們國家最缺少的,不是技術(shù),不是錢,也不是環(huán)境,而是美,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欣賞美的能力,傳播美的能力。大自然本身的美,我們不單視而不見,還去糟踐,我們蓋的很多房子不講美,修的很多橋太難看,城市里立了多少丑陋的雕塑啊。再看看我們穿的衣服,回家穿的拖鞋,家里的裝飾和擺設,根本不講視覺效果,稱得上順眼的不多,更不用說美了,電視機柜、茶幾、沙發(fā),千篇一律,一個賽一個的難看。我們的古人最講究美,講究平衡、和諧、對稱,而現(xiàn)在則肆意蔑視和諧,毀壞美好。比方說,我們想在這棵大樹下照個相,可是,旁邊立著“不許觸摸,文明旅游”“禁止吸煙”等牌子,旁邊還有一個水泥熊貓垃圾桶,人都沒有辦法站。我們過于重視口號,相信口號的魔力,完全不講視覺上的美……
我起初漫不經(jīng)心地聽著,但這一口帶天津味的普通話,很帶感情和穿透力的語句,猛烈地沖撞著我已經(jīng)沉睡的記憶。莫非是他?我擠進人群,看到演講者高個頭、身材勻稱、花白的頭發(fā)往后背著,仍然氣宇軒昂,沒錯,是我們的馬津老師!教過我們初中美術(shù),他過去的口才我們在學校課堂上領(lǐng)教過。馬老師等我走到他跟前時才停下來,狐疑地看著我。我用手勢和表情向他示意,提醒著他,他由判斷、辨識到認出我,足用了好幾十秒的時間,這在微信時代顯得有些過長了。我們握手、寒暄、交談,由拘謹而興奮,拼命尋找著對方臉上與記憶相印證的標志。幾十年飛逝而去,師生居然能在這里邂逅!顯然,膚泛的寒暄遠遠無法滿足相逢后傾訴的愿望,過于遙遠的過去一旦被接通,該有多少話題啊。我倆來到果園旁邊的一家小館子里,有了一次暢快淋漓的敘談。
我:馬老師,記得學校里的師生都覺得您很高傲,除了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平時不太愛說話,有一種不怒自威的勁頭,同學們很少背后議論您。只知道您是天津知青,您是怎么到兵團的?
馬津:過去的一切顯得那么遙遠,又是如此的近在眼前。人老了忘性大,但離現(xiàn)在越遠的,我記得越清楚。我們這茬人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注定要做時代的密友,在大浪淘沙的時代風云中,我們曾經(jīng)理想激蕩,熱血沸騰,站在滔滔的大河岸邊,我們不想做與世無爭的旁觀者,千方百計地想跳進去,戰(zhàn)斗、搏擊,不甘落后。而當時,我們能跳進去的最方便的方式就是下鄉(xiāng)。
我出生在天津一個底層工人家庭,按說工人是領(lǐng)導階級,但我們家的人并不那么理直氣壯,因為我父親是醬油廠的,母親專門為火柴廠裝火柴。他們算什么工人???廠子里沒有人們想象中的大機器的轟鳴,更沒有鋼花與吊車。在人們心目中,不管做醬油還是裝火柴,都是殘疾人和孤兒寡母專屬,這讓我感到很丟人,在人面前直不起身板抬不起頭。每天傍晚父親身上帶著一股糧食發(fā)酵的味道回家,媽媽下班則拿包裝回許多火柴棍、紙盒和印有圖案的貼紙。我最喜歡這種叫“火花”的貼紙,不少畫著天安門、長城、頤和園、桂林山水、南京長江大橋、南湖紅船、遵義、韶山?jīng)_、井岡山、寶塔山等等圖案??傊?,不是具體的紅色紀念地,就是各種民間傳說和故事人物。這些樸實的圖案激發(fā)了我的美術(shù)興趣。在我們家憋屈得轉(zhuǎn)不開身的兩間小房間里,擠著爸爸媽媽加我和妹妹四個人。我從小就愛獨自對著媽媽帶回的那些“火花”臨摹,從中尋找樂趣。后來又照著各種宣傳畫涂抹,到街上畫房子,畫大樓、汽車、大橋,也學著畫身邊的人。家里有一把爺爺?shù)母赣H傳下來的二胡,爸爸看得很牢,我瞅他心情好就央求他教我拉一會兒,后來在少年宮零零星星學會了不少曲子。家畢竟太狹小,我更喜歡離開家,無頭無腦地在骯臟的胡同里徘徊。有時候跑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到火車站,到汽車站,向往著離開這里,到遠處去。有時帶著二胡,在沒有人的地方拉一通。
1969年夏天,內(nèi)蒙古建設兵團到天津招人,街道和學校里貼著的招收條件說得很清楚,招年滿16周歲,身體健康,作風正派,家庭和本人歷史清楚的工人、貧下中農(nóng)和其他勞動人民子女。我出身工人家庭,就是歲數(shù)不夠,當時滿打滿算14歲半,在大人眼里,只不過是個小毛孩子,幸虧還有繪畫和拉二胡的特長。母親身體不好,父親在廠子里負些小責,忙得焦頭爛額,都不同意我報名。可我像著了魔似的非要報名去。有天我自己找到招工報名處苦苦哀求,辦公室有個年齡稍大一點的大姐看我的個頭就不同意,表都沒讓我填。第二天我又去,給他們交了一幅我畫的畫,還有一份“請戰(zhàn)書”。等了幾天仍沒得到通知,我就拿著二胡去找他們,硬磨他們聽我演奏。奏《良宵》的時候大家沒反應,等奏了一曲《賽馬》之后,我看到他們幾個人表情生動,眼睛都亮了,有人還讓繼續(xù)拉。那個大姐擺擺手說,好了好了,我看就到一師一團吧,先到宣傳隊幫忙,你填個表,讓父母簽字。我回家說服爸爸,爸爸說服媽媽,我的上進顯然打動了他們,雖然不舍得,總算是答應支持我去。
出發(fā)到內(nèi)蒙古的時候已經(jīng)是深秋了。離家前一夜,媽媽往破舊的箱子里放了這個又放那個,一個工人家庭的家當真的沒多少,恨不得都放到我的箱子里。妹妹比我小三歲,瞪著眼睛不停地問我什么時候回來。第二天在站臺上,爸爸無語的目送,周圍同學們的痛哭流涕,使我百感交集,突然之間涌上心頭的,除了害怕、擔心,還有一些感傷,包括對自己選擇的懷疑。我心里問自己,你準備好了嗎?你會害怕嗎?你不后悔嗎?但看著身邊的同伴,個個與我相仿,滿臉稚氣,激情澎湃,我也就釋然了。大家和我一樣,懷著對大草原的想象或說空想,懷著對保衛(wèi)祖國、建設邊疆的熱情坐上西去的列車。我們是時代的兒子,打上時代深深的烙印,未免沒有被烙傷的遺憾,受時代召喚,被時代所促動,同樣未必不會被時代推個大趔趄。
我們先到北京,然后是坐包蘭線二十多個小時的慢車,第二天快天黑了才停在我們要到的巴彥高勒站。一下火車我就傻了眼,車站別提多小了,人的眼前就跑著駱駝、驢、馬和牛羊。大家這才知道,一個團原來很分散,近的列隊步行,不太遠的坐馬車和驢車,最遠的地方坐運貨的敞篷汽車。我被分到離縣城中心最遠一個團、最遠一個連,搭敞篷貨運汽車兩個小時才到。畢竟年輕,這些我們都能忍。
我:我小時候覺得巴彥淖爾車站很大,和天津北京肯定沒法比,反差太大了。對你們這些從大城市來的人看來,這里是太偏遠了落后了。但我相信,氣候、水土環(huán)境等各種天然條件的落后你們能忍,覺得最不好忍的方面是哪些呢?
馬津:兵團讓人感到最巨大的差距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以前我們一直是憑著書本、電影和音樂來認識內(nèi)蒙古、認識草原,來到實地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這里地處沙漠的邊緣,寸草難生,終日黃沙滾滾,缺住的、缺吃的、缺用的,沒有書看,什么都異常匱乏。我們得從蓋房子開始自己的兵團生活。挖土、和泥、脫土坯,與老鄉(xiāng)一起自己動手蓋房子,日復一日地重復勞動。每日定額脫500塊土坯,一般都能超額完成,三天之后我就超了700塊。說我是文藝兵,起初根本沒有機會排演節(jié)目,排演過的也不多。但時間一久就不行了,生活太艱苦太枯燥,我的煩躁、痛苦開始滋長,我特別思鄉(xiāng),想家想得經(jīng)常到大沙包后面哭,很想抽煙解煩。有天我去團部買煙,小賣部柜臺后面坐著個姑娘,年齡較我大一些,一開口我能聽出來,說的是我們天津的普通話,她說我還是個小孩子,抽煙對身體不好,怎么都不肯賣給我。過了幾天我又去磨,她才勉強給我拿了一盒牡丹。一來二往,我們熟絡了。她叫王世琪,天津南開區(qū)人,比我早來半年時間,脫土坯日最高紀錄四千塊,結(jié)果傷了腰,領(lǐng)導讓她在小賣部幫忙。從此就有了另外一段故事,這我一會兒再講。
開春之后我們的新任務是挖排干渠,人人參與大會戰(zhàn),手里只有鎬頭、鐵鍬和籮筐,一挖就是小半年。還有,我們平時穿不帶領(lǐng)章帽徽的軍裝,經(jīng)常半夜被叫醒,背起背包就拉練,一走五六十公里。紅旗、手持喇叭、毛主席語錄、宣傳畫、墻上的標語,永遠伴隨著我們,我們?nèi)巳藸幃斳娖煜碌膽?zhàn)士,毛澤東思想的宣傳員,邊生產(chǎn)邊練武,邊工作邊學習。漸漸的,生活變?yōu)榉捶磸蛷偷妮喕?,個人思想的閑暇,獨立思考的空間,讓位于集體活動和普遍的號召,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慢慢模糊起來,“老家”,變得越來越遙遠。只有一點很難變化,找配偶時,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同學圈子里選擇居多。從根子上講,我們是要離開這里的。
說到最不能忍受的,我認為就是一種撕裂感,是那種精神亢奮與心靈貧困奇怪并列的矛盾狀態(tài)。一方面,我們懷著報效祖國的高昂激情,奔赴自己全然不知的荒蠻之地,靠一種“精神”去開荒、生產(chǎn)、書寫自己的青春,自以為精神很充實,其實蠻不是這么回事,我們的心靈世界又很空虛和單調(diào),我們頭腦中的概念口號,只有“兩報一刊”教給我們的那些語句和邏輯。比如,我們最常見的口號是“為了解放全人類,苦練一雙鐵腳板”,“兵團戰(zhàn)士意志堅,三九寒天只等閑,為了消滅帝修反,甘灑熱血永向前”,甚至于“狠批讀書做官論,樹立無產(chǎn)階級前途觀”,等等。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對道德、倫理、哲學、社會的認識很膚淺和單一,大家判斷大千世界和林林總總?cè)诵缘囊罁?jù)、標準、尺度是單一的,我們在更為復雜多樣的事物面前不會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文化生活的貧乏單調(diào)更可怕,沒有什么可閱讀的書,連部圖書室里除了領(lǐng)袖著作,一兩本《戰(zhàn)地新歌》,再就是《美國史》《日本史》《以色列史》《乍得史》《田中角榮傳》等。電影只有幾個樣板戲,有次團部放映《賣花姑娘》,幾個連隊頂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往返跋涉五六十公里去看,類似情況不是個別的。
我覺得,人的精神亢奮肯定會有自己的極限,很難始終維持高調(diào)狀態(tài)。到第三四個年頭的時候,我們剛來兵團時熊熊燃燒的熱情之火越來越微弱。漫天的黃沙,光禿禿的土丘,嚴寒的冬季,酷熱的夏季,缺水少林,枯燥的勞作、訓練日復一日地消解著我們的熱情,理想之火越來越微弱。一種深重的幻滅,以及對自己精神單調(diào)化發(fā)育的恐懼、憂慮,不停地困擾著我。我給媽媽寫信,告訴她這里一切都好,很受鍛煉之類的假話,告訴她我每個月有四到五塊錢的零用錢,不用擔心。我給妹妹寫信,則會訴說自己在吃飯、勞動、睡眠等方面遇到的煩心事,求她給我講講學校里的事情,講鄰居小朋友們怎么樣了。我不愿意談這里遇到的那些糟心的事情。千萬不要相信你能跳過自己,擺脫自己,逃到所謂世外桃源去。如果沒有繪畫和那把二胡,我懷疑自己怎么能夠挨過那漫漫的長夜,使自己正正常常地活下去。我在廣闊天地接受被改造,但我也拼命阻止自己正常意識和理性思考力的退化。
我曾在總政梅門造老師的書里看到過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梅門造帶領(lǐng)宣傳隊體驗生活時經(jīng)過蒙古包想喝喝水歇歇腳,看見有位年輕姑娘身著蒙古長袍,梳一條黝黑的大辮子,高高的個子,長得十分清秀,卻沒有一絲微笑,目光呆滯茫然。為感謝她的招待,宣傳隊首席姚盛昌演奏了小提琴曲《新疆之春》和《奶茶歌》。姑娘專心傾聽,被演奏深深打動,不斷撩起蒙古袍擦拭熱淚,內(nèi)心的寂寞、悲涼、痛苦一下爆發(fā)了,她走到小姚跟前,要過小提琴,放在自己肩上,熟練地拉起《梁祝》的優(yōu)美旋律,一曲結(jié)束,姑娘才張口說話,向素不相識的戰(zhàn)友們傾訴了自己的身世與經(jīng)歷。原來,姑娘叫李小純,家住北京西城辟才胡同,得過西城少年宮音樂比賽大獎,她剛到15歲就不顧父母阻攔參加了兵團,給分配到一個舊蒙古包和40只小羊羔,與另外一位女伴輪流放牧,有時一人在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趕著羊群放牧,有時一人在家看門做飯。孤獨面對著蒙古包、對著羊群、對著大草原,沒有人說話,三四年下來,耳朵失聰,語言忘記,情感也冷漠了,這才有了剛才大家看到的反應遲鈍的情形。天色漸晚,宣傳隊一行懷著滿腔的憐憫、不解、迷茫,依依不舍地辭別了姑娘,重新踏上征途。待完成既定任務返回,車又一次開到李小純姑娘的那個蒙古包跟前時,大家發(fā)現(xiàn)只有蒙古包和羊群的痕跡,姑娘已不知去了何方。幾天前那感人的一幕,像夢境般地驟然逝去。像李小純這樣默默無聞的人,在兵團人里不知有多少。
我:是啊,您曾經(jīng)所處的群體很特殊,曾經(jīng)很光榮,后來又很讓人同情,在兵團所承受與經(jīng)受過的,肯定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比如,小時候我常見到打擊罪犯游街示眾,你們的同伴也經(jīng)常身在其中。我看到兵團知青胸前掛著牌子被游街,心里很不好受。大人們說,這些發(fā)型、衣著獨特,氣質(zhì)不凡的孩子們,大老遠來這里難道就為了這個?有次我在縣醫(yī)院門口還看到游街示眾隊列里有一位被判刑的女知青,昂著頭,面容很清秀,她像是并不膽怯,類似她這種情況肯定會有很多隱情甚至冤情,又有多少苦難挫折啊,對不對?
馬津:類似的事情一言難盡。比方,兩三年工夫我們都長大成人了,青春的猛烈躁動,貧乏的精神生活,苦悶又無處發(fā)泄,你說能不出事嗎?到內(nèi)蒙古第二年我們連隊發(fā)生了一件很轟動的事情。浙江知青黃達華同時愛上了鄰近村長的兩個女兒,他周旋在兩個姑娘之間,直到那位妹妹肚子大了,村長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兵團上下沒有一個人能幫得上小黃。公安局帶走小黃的那天早上,懷了孕的二姑娘挺著個大肚子來了,她拉著小黃要陪他一起走。那個撕心裂肺的場面,讓我終身難忘。黃達華被游了街,判了五年刑,一輩子就算是毀了。兵團還經(jīng)常發(fā)生打架斗毆,我們有的是精力,有時候發(fā)泄與打抱不平,找茬與伸張正義是糾纏在一起的,觸犯法律是經(jīng)常的。不過,兵團是個大熔爐,我們隊伍里不乏很有成就的人,前面說的姚盛昌后來就當了天津音樂學院的院長。陳佩斯,也在一師生活過四年左右。其他領(lǐng)域有成就的還有很多。這里我們很懷念,此次是專為參加戰(zhàn)友骨灰安放儀式回來的。
我:馬老師,您和戰(zhàn)友們將青春年華獻給了兵團,即使再壓抑,男女之情也是撲不滅的,您瀟灑英俊,必會吸引異性,您是在兵團談戀愛的嗎?
馬津:最初沒有,我這樣一個年齡很小的孩子,被別人當成了小毛孩子。但僅僅過了兩年,我身上就萌發(fā)了一種特有的煩躁不安,每逢春夏之交渾身上下不舒服,雙腳一次次移到王世琪那里,我會找理由到她那個小賣部,去看她打毛衣,與她聊天,消磨一個下午的時間。世琪的手很靈巧,皮膚上一點雜質(zhì)都沒有,白得很難形容,細膩得太美妙了。在她給我洗衣服的時候,我借著玻璃窗透進來的光線的照耀,仔細欣賞她脖子上若隱若現(xiàn)的青色血管,細細的絨毛,看到她的耳廓被照得透明、發(fā)紅,像是嬰兒的耳朵一樣,紅得那么純粹,惹人疼愛。到了夏天,我們連隊會恢復文藝節(jié)目排練,在宣傳隊里,我遇到了一個令我怦然心動的北京姑娘,她只比我大一歲,名字叫盧恩美,和恩美接觸多了,世琪不高興。認識之后我們?nèi)齻€倒是經(jīng)常一起玩,世琪甚至還在給我縫被褥,幫助恩美做衣服,借給她擦手油,給她買零食什么的,但她明顯不希望我與恩美交往,她的嫉妒心發(fā)作起來幾天不理我。我像當年那個小黃一樣,游走在這兩個美好的女人之間,不知道該怎么結(jié)束、怎么維持,以及怎么理清。
王世琪帶來的慰藉被我視作滋養(yǎng)生命之泉,我大口大口地吮吸著。同時我又愿意與肉感的、活潑的盧恩美待在一起,在排演節(jié)目的時候,我貪婪捕捉著她從寬大的軍裝里偶然裸露出來的腿與胳膊的某些部分,享受她天真目光的注視,吮吸她身體散發(fā)出的好聞的味道。在托舉她旋轉(zhuǎn)的時候,我多想緊緊地貼住她,讓舞蹈永不結(jié)束,讓音樂永遠縈繞。排練完我想方設法與她多膩一會兒,幫她拿東西,延長她施予我的感官享受。晚上我躺在炕上,時時回想這兩個姑娘,她們白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是如此栩栩如生。有時還促使我拿出紙筆,畫下她們兩個人的不同形象,我眼前更多閃現(xiàn)的是她們鼓鼓的胸脯,越來越圓潤的手臂,越來越白的脖子。我發(fā)現(xiàn),她們在夏天偶爾露出來的腳是那么誘惑人……她們的腳仿佛不是用來走路的,而是用來吸引我觀賞的,纖細、白嫩,儀態(tài)萬方,永遠不被勞動磨損。而我這雙腳則是路和苦力的奴隸,專門用來跑跳踩踏,朝更艱險的地方行進。
我:馬老師,兵團同樣是鍛煉人的大熔爐,您的這個獨特的經(jīng)歷,肯定會不斷增加自己的生命厚度,這正是我們羨慕的。
馬津:我們的經(jīng)歷過于傳奇。時代將我們沖刷得只想往時代隊伍的前邊走,讓我們自己去探尋摸索一些什么,直到找到自己的出路,把體力變成腦力,把想法變成辦法,到頭來發(fā)現(xiàn)某些即使徒勞無功的事情,最后也會豐富自己的人生。進兵團之前我入了團,很想入黨。年齡小,限制多,許多情況下各種出頭露面的事情都輪不到我,怎么才能顯出來呢?我總不能憑自己年紀小,去讓人同情,給我加分吧。我經(jīng)常對自己提要求,困難迎著上,各種場合表現(xiàn)自己,別人提什么要求都不當面違抗。為入黨有的人給連部書記送老家土特產(chǎn)。我不想這樣做,我做不出來,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勤快,每次文藝活動我都參加,還跑到學校演奏二胡。我想方設法到公社、團部、營部和連隊幫著出板報,每次戰(zhàn)友們看到我來了,就說,“瞧瞧,這個小積極又來了。”我搶著去掏廁所,有年大冬天我?guī)ь^清理廁所,沒想到廁所的屎尿凍得梆梆硬,我拿著镢頭,使勁刨啊刨,冰碴子濺到我臉上、眼睛里,蹦到嘴里,我硬著頭皮干完,人都快累癱了。我很努力,可不知道為什么,入黨的夢想我最后也沒有實現(xiàn)。
我曾經(jīng)用自己清澈的眼睛觀察著這個荒涼、貧瘠和乏味的世界,發(fā)現(xiàn)在這里是堅硬而粗糲的,玫瑰色的一切都是短暫的,只有二胡里拉出的那些曲子,那些低沉的、撕裂式的音符,與我壓抑的、尋找出路的心靈很匹配,可最貼近地表達我復雜心緒的。我們這些兵團人從來沒懷疑過在兵團鍛煉的意義,但我們的幻滅越來越重,我們懷疑所付出的努力與收獲的差距。我們一個連隊,在這里四到五年,最大的業(yè)績就是這個果園,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離開的時候,樹是種活了,除了李子和沙棗,別的還沒有結(jié)出多少果實。其他大量的工作都是徒勞無功,治沙成效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沙丘搬走蓋上土,不久又被沙子所覆蓋。我們種麥子、種玉米,麥子長出來卻不結(jié)麥穗,玉米能收個二三十斤就算不錯,這種無效的、卻干得熱火朝天的工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消耗著我們的生命。但這種現(xiàn)實逼著我們?nèi)ニ伎甲约旱某雎?,思考人自身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問題,人慢慢成熟起來、堅強起來。
我:與您這代人相比,我們的問題恰恰是人生經(jīng)歷過于單薄,沒有大風大浪的考驗和歷練,思考問題會比較簡單,處理問題的能力弱,情感厚度不夠。不說這些了,我想問您,在兵團的業(yè)余時間做些什么,主要放在畫畫上?有沒有寫日記之類?
馬津:沒錯,我把所有的業(yè)余時間都花在了繪畫上,我畫向日葵,畫果園里那些樹,最多的是偷偷畫王世琪和盧恩美。我畫王世琪單眼皮的眼睛和細細的眉毛,我畫盧恩美厚厚的嘴唇和飄逸的長發(fā),我不停地畫她們的臉,畫她們花樣的身姿,畫她們變化多端的面部表情,她們不同場合下的手與腳。我不害臊地告訴你,我還偷偷地在本子里畫下她們的胸部,帶衣服和不帶衣服的,想象著我有朝一日可依偎在她們的懷抱里。我始終沒有搞清楚她倆哪個是我更喜歡的。她們都過于強硬地霸占我的意識,讓我變得無法選擇。過去,我的畫筆是稚嫩的,現(xiàn)在不同了。手不僅是勞動器官,還是勞動的產(chǎn)物,我的手經(jīng)過了充分勞作,經(jīng)過了鋤地、挖渠、收割、間苗、打井、修枝、植樹,變得更加靈巧、更加完善,更能有效處理復雜一些的事情。讓我繪就的畫面上出現(xiàn)了凝重的線條、多樣的色彩,這一切是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的。繪畫是音樂、是旋律、是詩,讓我超脫于俗世之上,向往著天上地下和心靈深處的一切秘密,避免讓我墜入單調(diào)貧乏的深淵和泥潭。遼闊的土地,粗糲的風沙,淬煉著我的感官。囿于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官只具有有限的意義,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我在窮困中迅速成長,卻更加有助于我觀察和捕捉到生活中最精密的東西,我嘗試把大會戰(zhàn)挖渠的場景描繪下來,巨大的插滿紅旗的河溝,扁擔、手推車、拖拉機構(gòu)成熱火朝天的畫面,很鼓舞人心。在大自然面前,人固然是很渺小,在高度“政治”的氣氛之下,人像一個個勤奮的螞蟻,小得微不足道,完全沒有個性和特性可言。巨大與渺小之間的反差,后來我才知道,正好暗合了中國畫的理念。
我:你們肯定想早一些逃離兵團,那你后來是怎么來到我們學校的?
馬津:算是老天開眼了。我在兵團生活的第五年,是最難挨的一年,我運氣一直不錯,除了入黨,其他都還好。我能到學校教書,得益于那位招我來的大姐——團部的李文覺指導員。到團部報到的時候我一眼就認出她是招我來的人。她永遠都能在團部辦公室見到,向來很關(guān)心我,只要見了面就鼓勵我好好畫畫,好好拉二胡。她是個名副其實的女強人,看到我那么容易感傷,經(jīng)常批評我。她說,男子漢大丈夫的,不要那么敏感,更不要動不動就這不滿意那看不順眼,世界上的事情不如意是大多數(shù)。她看過我給盧恩美的信,覺得我太小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太矯揉造作,沒病也說自己不舒服。我好學上進,特別是我的才華,她很欣賞。有一天她把我叫到團部,對我說,你不能總在這里,也不會永遠在這里。你和我們不一樣,我們從小生長在這里,根扎得太深,離開了,或者拔掉了就會枯死。你呢,要離開這里,回到屬于自己的地方,為此,你要準備好,預備好離開的理由。
她的這番話讓我深思。后來兵團戰(zhàn)士們都在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返城。有的干脆請假之后一去不返。每逢走掉一個,就像揭開一道傷口,讓大家感傷一段,啟發(fā)和指引大家去尋找門路。我家根本沒指望,底層工人父母照料好自己就不錯了,哪能顧得上我。每年春節(jié)回家,我從他們那里領(lǐng)會到的只有無奈無助,這更強化了我另找出路的想法。推薦上大學沒有輪到我。恩美被推薦到包頭師專中文系學習,離開兵團的前幾天才告訴我這個消息,之前我一無所知。是啊,為什么要告訴你呢,我這才明白,自己又一次被甩出有前途的軌道,對此,只能默默承受,命運從來不公平,就聽從安排吧。
幸虧我命運中的李指導員始終睜著眼睛。恩美和另外一個戰(zhàn)友被推薦上大學不久,縣里的各個中小學校開始招人,李指導員一邊跑到縣里爭取指標;一方面提出考試,讓兵團的知青憑本事競爭,不搞歪門邪道。我參加了美術(shù)和音樂兩天的考試。美術(shù)是畫一個下夜老頭,我自己比較滿意,畫擺在那兒,水平誰高是可以一目了然的。音樂考試是唱歌,我考得也很是順利,王世琪用口琴為我伴奏,我唱了一首電影《英雄兒女》插曲“烽煙滾滾唱英雄”。
我:馬老師,您感覺自己在一中過得怎么樣?初次在美術(shù)課里見到您,就知道您孤傲,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您的課,我感到講得過于精致和專業(yè),不好學,這正是您的特色,您是以此和別人保持著區(qū)別嗎?
馬津:怎么說呢?學校生活是悠閑的,也是美好的,至少來到了縣城里,一周可以洗一次澡。美術(shù)老師在學校注定不是主流,正像我在兵團里有時候覺得尷尬一樣,美術(shù)課只在初中開設,只有兩位老師,每班一周一節(jié),能教些什么?但我想盡量利用組織美術(shù)興趣小組,指導學生出板報,幫助大家多學一些。
個性是沒辦法的,不是被辨認出來的,而是被提煉出來的。美術(shù)課教人們把那些能被辨認出來的美的東西提取出來。美理所應當高于生活,比生活更有詩意,促使人們向往理想,懷有信心。美術(shù)讓我們把那些平凡中的美升華出來,把用愛美的眼睛觀察世界的結(jié)晶提煉出來,再交給世界。美術(shù)搭建起有助于人們獲得美的能力的橋梁。所以,藝術(shù)也好,美術(shù)也好,應該是通向自然、通向生活的可能的。多到生活中去,親近大自然,接受大自然教給我們的那些東西,而不僅僅在美術(shù)館里的名作前寫生,更不要被那些理直氣壯地充斥在我們目光面前的丑惡東西扭曲了。
我勸學校領(lǐng)導把刷在教室墻上的那些空洞的標語清理掉,在操場主席臺的前臉上畫上花草樹木,或者江河湖海,至少用斑斕的色彩裝飾一下。色彩使這個世界招人喜歡、光彩奪目,要使用顏色,富于感情地大膽使用顏色,讓顏色使我們的內(nèi)心豐富起來,去熱愛這個世界。在我們一中當年的校園里,顏色只有紅黑白三種,缺少代表生命的綠色,少有代表深刻的藍色,更沒有挑動我們憧憬的粉色。畫優(yōu)雅風景,寫風云之事,抒溫柔之情,名恐怖之狀,都離不開色彩。中國人最懂得美,在美被淹沒的時代氛圍中輸送美、張揚美異常困難。我無意于用美術(shù)改造我們的學校,改造我的學生,我只想美化學校,靠自己的真誠。但我沒這個能力,我不懂“政治”,作為一個外來者,缺乏推動這件事情的實力,徒有雄心,能力不具備,這可能也是我的個性吧。
我:我不太了解您和校領(lǐng)導的交涉。我參加過您組織的美術(shù)小組,我不適合畫畫,很快就離開了,您還批評過我半途而廢,記得吧?您離開得很匆忙,無影無蹤,我知道您是考走的,哪一年我忘記了。
馬津:前面我說過,我們這些人遲早要走,這次機會來自高考,凡是考試,我都不害怕。1977年10月21日報紙廣播上公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1977年度全國高考是在11月底。我和王世琪同年考,考試由各省自行命題,后來才知道,大約有570多萬人參加了考試,只錄取了不到30萬人。我文化課一般,理科更糟糕,但過線了,美術(shù)考試成績不錯,幸運地進入天津美術(shù)學院學習。王世琪被天津財經(jīng)學院會計系錄取,我們再度聚到一起,后來結(jié)為終身伴侶。
一切都結(jié)束了,在內(nèi)蒙古的8年,度過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時間,我慢慢學會向別人妥協(xié),敬畏我打過交道的那些動物,愛我認識的每一個人。我后來和恩美保持了很長時間的通信關(guān)系,她大學畢業(yè)后與一位北京知青在呼和浩特安了家。想想過去的那些日子里,冷也好熱也好,能給我寬慰的總是女人,每次想起年輕時期的世琪和恩美,我就感到很溫暖,有時會給世琪講恩美來信的內(nèi)容。我用眼角捕捉到她臉上的苦澀,琢磨著她如何克服自己的醋意,再用我的甜言蜜語、最真誠的愛及時撫慰她。眼神無法偽裝,眼神最難欺騙人,人往往被眼神出賣。
我在知青歲月里得到很好錘煉的畫筆,成為我安身立命的依靠。大自然像一部詞典,人們在其中尋找詞義、詞源、詞的演變,提取創(chuàng)造畫作的元素。擺在一位有出息的畫家面前的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平坦的通衢大道,來自模仿和重復;另一條是艱難的羊腸小道,需要你全身心投入。有所成就必然需要有所犧牲,挖掘自己的過去,用色彩,也用心靈的語言進行詮釋與抒發(fā),才有幸能夠成功。我后半段創(chuàng)作上最主要的主題就是回望知青時代,其中常畫的人物就是連隊里的女兵,她們青春與迷茫的眼神、無意中透露出來的頑皮,在大自然面前人的渺小,都是我樂意表現(xiàn)的。沙漠、黃河、牛羊、沙棗樹、向日葵,同樣成為我畫作的重要內(nèi)容。我想起與世琪、恩美、李指導員在一起的時光,也想起一個個李小純們,她們的生命中蘊藏著多少生命的能量與光彩??!我想刻畫好她們無意中泄露的美,她們被粗糲自然所鍛造的一切,她們的眉毛、眼皮、眼角、眼瞼、眼仁,她們的鼻翼、鼻側(cè)、鼻尖、鼻孔,她們的嘴角、嘴唇,我相信,她們臉部的每個器官,每天都有不同的變化。她們一起與時間成長,在時代的推擠中保留自己的立場。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最好時機是陷于孤獨和處于熱戀的時候,在畫得順利的時候停下來,給自己找些難度去克服,找到榜樣去超越。越畫則越知道該怎么畫。不怕自己眼睛的肆無忌憚,怕的是發(fā)現(xiàn)不了身邊的美和過去歲月賜予的苦難。
我:前面說的那位招你來的指導員怎么樣了?
馬津:你說的是李文覺李大姐,她為我考上大學高興,對我能考上大學一點都不意外。兵團解散后她先后到了幾個不同的單位,最后工作單位在包頭市教育系統(tǒng),嫁的丈夫是個警察,長期待在一個派出所里。她總是與我談自己的兒子,寄她兒子的照片,但很長時間不肯把她丈夫介紹給我。她把我當成她的弟弟或孩子,除了為我高興,還想為我規(guī)劃未來。在隨后的日子里,我們和李文覺、盧恩美仍然走得很近,我的女兒嫁給了李文覺的兒子,在訂婚的時候我終于見到了她的警察丈夫,人高馬大,說著口音很重的普通話,是包頭當?shù)厝?。盧恩美婚后并沒有生養(yǎng),她愛人是個地方政府循規(guī)蹈矩的公務員,用她的話說,從來沒有不按時回家吃飯的,也沒有不按時間看《新聞聯(lián)播》和《東方時空》的,夫妻之間過得平平淡淡,缺乏激情。就是這樣一個乖丈夫,犯下了貪污和向境外出賣情報的大罪,正在接受調(diào)查,不知道會有什么結(jié)果。
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們約定在北京或在天津見面。但從此后,我們再也沒有聯(lián)系過。馬老師,您好嗎?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正值大年期間,我想給他打個電話,但電話怎么都找不到了。我們沒有加微信,當時還沒有微信。
責任編輯 張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