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1929年2月生,江蘇鎮(zhèn)江人,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長期躬耕于中學語文教學事業(yè),堅持教文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chuàng)新,許多重要觀點被教育部門采納,為推動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等稱號。2019年9月獲“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電話里,她爽快地接受了采訪。見面后,她暢談了兩個半小時。91歲的她近年身體一直不好,血壓到過209。
怎樣用好“世上最美的語言”
美好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但大美無言。蘭亭在那個地方很美,但沒有王羲之去,就沒有人的感受、人的認知。柳宗元講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我的學生都知道,我教他們,一定會引羅丹一句話:“對于人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贝笞匀坏拿罒o處不在,我們學科里頭也一樣,多少年來認識的積累、思想的結(jié)晶,美不勝收。帶孩子去發(fā)現(xiàn)這些,不斷滿足他們的好奇感。
你看我這篇文章標題,《課要追求“三動”的境界》。動聽,學生沉浸在語言美的氛圍中,遨游在母語的豐富美感里,感到快樂,產(chǎn)生興趣。動情,追求美好理想的感情是高格調(diào)的情感,教師“披文以入情”,學生產(chǎn)生托爾斯泰說的“感情的傳染”,就會升騰起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動心,黑格爾在《美學》中說“構(gòu)成心靈的最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東西正是思考”,不會思考的大腦一片荒蕪、沒有美感,善于思考的大腦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學數(shù)理化是很累的。馬克思講過,一般的抽象符號,背后是大量具象的東西在支持。但孩子、小娃娃,具象的東西較少。我就有個想法,其實是幼稚啊,當時30多歲,就想前一堂是數(shù)理化,邏輯思維,非常緊張,下一堂我上語文就多用具象給腦子換頻道,實際就是以美來支撐。
教語文,文字本身就美。教《最后一課》,我說過,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真正是世上最美的語言,情感、精神、語言之豐富,文化內(nèi)涵之燦爛,情意表達之細致、細微、細膩,令人叫絕。小學一年級課本打開來,簡直好像走到畫廊里頭,看到的是一幅幅畫。山啊水啊,笑,兩道眉毛揚起來,哭,兩個大眼睛。鳥鳴叫,一個嘴巴張大口。漢字,雙腦文字,獨具美感。它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和體態(tài),有的非常飄逸,有的矗立不動。要把這種美的感覺教進去。漢字是歷史的眼睛,我教語文,教的是歷史風云、世態(tài)人情。通過會說話的漢字,你就給它以美感。哪怕小孩子寫錯字,也不要什么給我抄十遍,這個最蹩腳了,老師怎么可以這個樣子。孩子“染”字總寫錯,加一點,九變成藥丸的丸。我說哎呀真是奇怪了,染坊不染顏色啦?生產(chǎn)藥丸啦?為什么是九,各種各樣顏色呀,多啊。他馬上就記得,其實是激發(fā)了一種美感。我們教各式各樣的文章,一定要用美育的眼光來講。
板書:教學力戒“失魂落魄”“魂不附體”
為了把課上好,首先,教師要進入文本,感受里頭真的價值。人類創(chuàng)造文明,很艱辛,能傳下來的思想結(jié)晶,一定伴隨著真善美。哪怕是文言文,它的德育智育美育價值,都該十分清楚。三者不是一加一加一,是融合的整體。備課真得自己先做學生,不好好做學生,沒辦法做先生。要能很好體會到,哪些地方最能動孩子心,就看得深,識得真。就如看《清明上河圖》,橋那個地方是最精彩的,為什么,一定要自己有獨特體會。不是參考書,不是網(wǎng)上下載人家怎么上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審美觀念。文章絕對不只是文字排列組合,背后是人的生命、思想軌跡。讀文章是讀人、讀歷史、讀現(xiàn)狀,讀思想的起伏,或是漣漪,小小的,或是大海一樣的波濤。教師自己沒審美體驗,抓不到文章的魂,上課就會失魂落魄、魂不附體。
我說的教課“三動”,就教師來講,應有才、思、情、趣。缺才就平庸,挖不到文章最最深的地方。缺思就膚淺,把自然的人培養(yǎng)為理性的人,當然要思考。所有的思,情是根,缺情就苗葉枯槁,講課沒血肉。最后是趣,哪怕十七八歲的高中生,也還是孩子,教學缺了趣就笨拙、干巴,就不行。四者是綜合體。課堂是多功能的,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的教跟電腦的教,絕對不一樣。情孕其中,可以創(chuàng)造愉悅氣氛。師生是互相幫助的共同體,這種氛圍是完整的美,一堂課下來應該值得咀嚼,是師生共同寫的優(yōu)美的散文。教師要有語言功底,不能味同嚼蠟。
同時,要和學生平等相對,伙伴式學習,相信他、悅納他、兼容他。教育的魅力,就是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開始懂得道理,體驗到,分辨出。
作業(yè):請想想哪些現(xiàn)象其實是缺乏美育
應該讓孩子,包括家長,一定不能功利。我非常反對一切都講實用,沒有終極價值。在西方,尼采講上帝死了,沒有終極價值,以什么來代替呢,有的以功利來代替。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以尋求它最大效益化為基礎。這個是很糟糕的,終極目標沒有了。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有文化的綜合素質(zhì)良好的人。沒有美育,因此高鐵上要霸座啊。高鐵那么先進,霸座卻那么落后,沒有美啊,他不知道什么叫美、什么叫丑,美跟丑都不分的。高鐵那么先進,霸座就那么難解決。為什么?人的素質(zhì),美丑不分。我們就要用美好的東西,把丑惡的、邪惡的東西擠走。
素質(zhì)教育不是光講講,而是一點一點地春風化雨,不那么簡單的。學拉小提琴,卻已經(jīng)忘掉了去拉的快樂,這怎么行。藝術本是陶冶人生非常非常重要的方面,不能只是賺錢的手段,作為工具,變成工具理性。賺錢是正當?shù)?,但藝術本身的價值不是錢。本身的價值,是那樣一種呵護人心的、潤澤人心的東西。人心的培養(yǎng),離開了美育,就很難有德育進去。
我希望要有點觀點。美育,在有的地方,真是缺失得很。我真是悟出來的: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所有學科里頭,語文最直接指向人,跟人的思想、情感、興趣、品德緊密聯(lián)系,是陪伴人一輩子的。
據(jù)《解放日報》整理